一个人去世后,留下的东西怎么办? 意外丧子的父母,不忍触碰孩子的课本和玩具; 孤独去世的老人,衣物用品无人收拾。 在日韩,有一个温暖的职业,帮助了无数这样的人。 他们悉心整理死者的遗物,清扫居室。 代替家属,为逝者完成最后一次搬家。 29岁的江田,就是一位遗物整理师。 图源:NHK纪录片 《人生规划 U-29 遗物整理公司经营》 几年来,她通过遗物,倾听了百余位逝者的故事。 喜欢赛马的男子,经常去猫咖的木匠,终身未嫁的94岁老太太…… 每次接到委托,江田都会仔细记下家属的诉求。 将逝者的重要物件分类打包,交还家属。 接着清理污渍,处理其余物品,让房间恢复干净整洁。 整理后的房间,图源:彭博社 听起来有些像日本电影《入殓师》。 不同的是,入殓师是通过整容化妆,让死者体面离开。 而遗物整理师,则是借助物品,让死者“开口说话”,做他们的传声筒。 最近,一部豆瓣评分9.1的韩剧,《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把这个有些陌生的职业,展现在我们面前。 剧名关乎死亡,听着有些悲伤。 但故事的内核,其实是温暖而疗愈的。 主角韩可鲁与爸爸韩静佑,一起经营一家遗物整理公司,“天堂移居”。 爸爸去世后,韩可鲁与叔叔曹尚久,继续完成这份工作。 由此“窥探”并温暖了一段又一段人生。 第一位死者,是个年轻的男孩。 他家境贫困,为了补贴家用,高中毕业就进入工厂打工。 房间的墙壁上,贴满了便利贴。 “一定要转正!” “加油熬过去!” “成为正职员工!” 他想考大学,桌边垒了很多自考大学的复习书。 这个上进勤奋的男孩,突然在住所去世了。 整理遗物的时候,可鲁在男孩的背包里,找到了一桶泡面。 拉开抽屉,里面整齐地叠着厚厚一沓小票。 票上显示,他每天都会在便利店,购买临期的打折饭团。 背包里,还有指甲刀、去汗味的芳香剂和干净的换洗内衣。 桌面正中央,摆放着和父母的合照。 他的工资不多,但每个月,他都会给父母存一笔钱。 日记本上写着:
房间里,到处是男孩努力生活的痕迹。 他吃最便宜的打折饭团,省钱给爸妈治病。 工作累得大汗淋漓,他怕影响别人,时刻注意保持干净整洁。 他的生活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却突然去世了。 可鲁在男孩的手机里找到了原因。 在一个深夜,男孩被叫回公司独自检修器械。 机器突然失灵,他的右腿被卷入机器,伤口血肉模糊。 医院已经关门,他和领导申请第二天请病假,去看医生。 但领导马上拒绝了,并且威胁: 是想被开除吗? 男孩怕失去工作,只能回复,“我明白了,明天会按时上班。” 因为没有及时治疗,最终男孩伤口感染,引起败血症去世。 葬礼上,男孩的聋哑人父母悲痛欲绝。 公司领导却还在隐瞒情况,企图逃避工伤赔偿。 可鲁爸爸把实情告诉了死者父母,为悲伤的男孩母亲翻译手语:
一句句无声质问,却掷地有声。 男孩去世的真相,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被一点点还原,最终慰藉了家人。 就像爸爸对可鲁说的: 死者不会说话,所以我们要代替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对遗物整理师来说,最常见的当事人,是“孤独死”的老人。 剧中有一位老奶奶,去世了三个星期才被发现。 平日不见踪影的儿子儿媳。 此时紧守在门口,催促可鲁,把屋子里值钱的东西找出来。 由于去世时间太长,屋子里已经爬满蛆虫。 尸液渗进了榻榻米,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腐烂味道。 第一次见识这种场景的叔叔,立马吐了出来。 可鲁依然像往常一样,仔细打扫干净后,把老奶奶珍藏的物品,整齐装在盒子里。 儿子媳妇看到后却不耐烦: “拿这垃圾干什么?我们只要现金存折!” 老人的存折找到了。 但钱已经被全部取出。 纸币被藏在席子下面,早已与发黑腐臭的体液混合在一起。 儿子儿媳顾不上嫌弃,手忙脚乱地捡起钱。 要求可鲁尽快把纸币清洗干净。 为什么老奶奶把钱都取出来,藏在席子下? 在整理遗物、清洗纸币的过程中,可鲁渐渐发现了老奶奶的秘密。 每张纸币背后,都写着一行字: 儿子的西装。 原来老奶奶一直惦记着,想给儿子买一套高级西装。 每周一到周五,她都到银行取一张五万钞票(约等于人民币285元)。 然后去西装店,看着橱窗里的西装,跟老板说: “这套不要卖给别人好吗?我明天过来买,我很快就带我儿子过来。” 这个“明天”最后还是没有到来。 而儿子得知此事后,只是漠然说“我不需要西装。” 直到看见遗物里的一件保暖内衣,他终于被悔恨击溃,跪下嚎啕大哭。 这是他用第一笔工资买给母亲的礼物。 40年来,老奶奶一直珍藏着,没舍得穿。 这一刻,儿子接收到了母亲的心意。 虽然太晚,但还是传达到了。 最遗憾的,莫过于“再也没有机会”。 剧中的曹尚久,因为一个误会,一直拒绝和哥哥韩静佑见面。 等他明白过来,已经没法向哥哥说一声抱歉。 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小时候,父亲经常酗酒家暴,动辄殴打他们。 母亲去世后,父亲更是把哥哥赶出了家。 不久,父亲也去世了,弟弟即将被送去孤儿院。 哥哥偷偷溜回家,和弟弟约好在两天后,带他离开,给他过生日。 可曹尚久在约定地点等了三天,哥哥始终没出现。 “我等了你那么久,你为什么没来?” “我没有爸妈了,为什么你也抛弃我?” 他从此拒绝见哥哥。 直到十多年后,哥哥突发心脏病去世。 他被指定为侄子的监护人,才从侄子的口中得知真相。 原来当年哥哥没有忘记约定。 那天市区百货大楼意外坍塌。 哥哥在5楼给弟弟买生日礼物,没能及时跑出来。 他被埋在废墟里三天,被救出时已经错过见面。 在哥哥留下的遗物中,弟弟发现了更多东西。 小时候的自己曾经许愿,生日礼物想要耐克球鞋。 而哥哥的储藏柜里,整整齐齐码着十多双球鞋,鞋码依次增大。 每个鞋盒里都有一张纸条: 生日快乐——爱你的哥哥。 这么多年的误会和隔阂,轰然崩塌。 也是这个时候,弟弟曹尚久理解了遗物的意义,开始认真对待遗物整理的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和剧里的弟弟一样。 以为时间很多,大家都可以活到百岁。 但我忘了生命无常。 和我最亲的外婆离开后,我守着她的衣服被子,不许任何人处理。 直到去年,我终于有勇气和家人整理遗物。 我得放下了。 亲人的逝去,也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考验。 而亲人离开后,遗物该怎么处置,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整理师西卡对此的回答是: “我们作为生者,不知道他们去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但通过他们的物品,可以和他们对话,和他们建立连接。” 2020年3月,西卡来到武汉。 帮助三个在疫情中失去家人的家庭,整理收纳遗物。 整理师西卡,图源:中国青年报 张明芳的老伴喜欢摄影音乐,留下了很多摄影器材和乐器。 她和西卡把遗物拿出来一一擦拭,最后放回了原位。 “老头子留下的东西,都按原来的习惯放着吧。” 对张奶奶来说,东西在,那个人就像还在身边。 张明芳,图源:中国青年报 敖慕麟的父亲,留下的个人物品很少。 他是一位典型的父亲,沉默寡言,但很顾家。 母亲把父亲常用的茶杯,摆在桌子上。 “看到就会想起我们一起喝茶的时候。” 他们不愿扔掉遗物,整齐地收纳存放起来。 敖慕麟父亲的茶具,图源:中国青年报 饶浩懿对待母亲的遗物,则比较理性。 大多数衣服物件,被打包回收。 “我的大女儿很像她,”回忆起母亲,饶浩懿笑起来。 “憨憨的,很喜欢看书,比较懒,比较好吃。” 这是她对母亲的纪念方式。 不拘泥于留下的遗物,让母亲活在记忆里。 饶浩懿,图源:中国青年报 三个武汉家庭,寄托思念的方式各不相同。 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西卡帮助他们,重新回顾了逝者的一生。 学着放下,并获得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 也许这就是这个职业的意义。 给逝者和生者,一个告别的机会。 同时也慰藉了逝者,即使生前默默无闻,至少在最后,他们得到了注视和理解。 |
|
来自: 昵称zWojhGn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