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冷淡”里,藏着很多的福气

 布衣粗食68 2021-12-02

01

小说《无声告白》中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为了生存,我们总要夹着尾巴做人,希望能够从别人那里,分得一杯羹。

可是,你真的没有办法,令所有人都满意。

所以说,做真实的自己,保持适度的冷淡,你才会成为有福之人。

02

冷淡的人,内心是自由的。

你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没有帮助别人,觉得很过意不去;因为拒绝了别人,自己心里很难受;因为和人吵了几句,自觉理亏;因为被人说了几句,总是耿耿于怀......

人啊,谁没有情绪呢?总有一些时候,我们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着,进退两难。

反而是那些习惯了“不闻不问”的人,把任何不愉快的事情,都抛到了脑后。

不管经历了什么,你不去在乎它,就真正成为过去了。

每天一出门,就会遇到很多人,各种各样的脸色,不可预料的事,都会有。你越在乎,越难受,心里是苦涩的。

“眼睛是别人的,嘴巴在别人身上、脸也是别人的脸”,你管不着,索性不管了,你就能从容过日子了。如此冷淡,自由自在。

03

冷淡的人,总能稳住自己。

360问答里,有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表情才是最可怕的?

满意的答案就是:面无表情的人最可怕。

笑嘻嘻的人,总是讨好人,容易与人接触;凶神恶煞的人,一眼就被人看穿了,没什么好怕的,大不了躲远点;脸色阴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不好惹”,保持距离就行了。

唯有那个没有表情的人,一直是“不动声色”的,真的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深水不语,人稳不言。冷淡的人,就像一潭深水,缓缓流动,但是谁也不知道水有多深,天然就有一种惧怕感。

1815年6月,滑铁卢战役进入了关键时刻。无数的投资者在观望着,因为英国公债是否值钱,在此一举。如果英国败了,公债就一文不值了。

大家焦虑不安的时候,金融家内森·罗斯柴尔德在暗中观察,并派人到战场去打听情况,却一直面无表情。在所有人都开始抛售的时候,他还是保持原样。

当公债面值只剩5%的时候,他开始买进公债,并且一举赚了20倍的钱。

一个人,稳住自己,就是稳住了福气,真正把握住了命运。虽然人生注定要起起落落,但终归要回归平淡。

04

冷淡的人,放下了“面子”。

我的同事小刘,单位上所有的应酬,几乎都和他有关系。

领导特别喜欢邀约他,因为他的酒量不错;同事喜欢和他一起吃吃喝喝,因为他随喊随到,从来不会拒绝。

时间长了,小刘的妻子就有意见了。毕竟,家里有两个几岁的孩子。

妻子常常诉苦,小刘却说,怎么好意思推辞大家的热情呢?

碍于面子,小刘却丢了里子,还苦了妻子。

有人说:“合群是一个人堕落的开始。”

当你放下了面子,合群不合群都很随意。远离了没有意义的社交,做一个独来独往的人,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聚。

总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其实朋友太多,是累赘。当你穷一次,就知道自己压根就“没有朋友”。

一个人的好运气,往往是从放下面子开始的。放下面子赚钱,财富多了;拒绝给别人面子,自己就轻松了。

05

冷淡的人,更加热爱家庭。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发现,一个家庭,越安静越有福气。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登山。朋友和妻子一直保持距离,似乎毫不相干。

我笑着说,怎么?两口子吵架了?

朋友的妻子说,习惯了,他们的日子,多半是“背靠背”。

快到山顶的时候,朋友主动伸出手,拉着妻子往前走。那一刻,他们都没有说话,用肢体语言,向所有人宣告了“幸福”。

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责备家人,不会抱怨家庭,夫妻吵架,总是第一时间低头认错。对于家庭矛盾,看得冷淡了,反而闹不起来了,一切安好。

外表的冷漠,其实是对家庭的热情。家人距离太近了,反而是灾难的开始,冷淡便是“距离”。

06

结束语。

蔡康永曾在一个采访上说:“我鼓励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好立场,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给绑住,就更吃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热情了,反而会有一种窒息感。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你讨好了别人,就卑微了自己;你把热情送出去了,留给自己的是心寒;你天天围着别人转,就变成了拉磨的驴;你故意透露心迹给别人看,只会令人笑话。

学会“冷淡”,做一个旁观者,冷眼看世界。站在人生的顶峰,不沾沾自喜,不碾压任何人;在山谷,不自哀自怨,低头前行就好。

需要注意的是,冷淡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不是对世上的一切都冷漠无情。

古人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真正有福气的人,不一定有很多的钱,很高的位置,只是把一切看成平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愿你,善心常安,心安是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