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奇军:176万人的王老师

 微湖渔夫 2021-12-03

图片

滕州(1988年前为滕县)是位于山东南部的一个县级市,人口多达176万。这座小城里有一位老先生,从市领导到老百姓,人人都尊称他“王老师”。2017年春节前夕,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还登门看望了这位德高望重的王老师。
40年前,我第一次见到王老师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时我在滕县一中上初中。一天下午,校园里不时传来高年级学生们爽朗的笑声——高中毕业班的全体同学两百余人,全都集中在教室外面的空地里听一位老师讲如何写好作文。这位老师我从来没见过,眼睛不大,一直笑眯眯的。他讲课风格与别人迥异,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特别幽默,两百多名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走神的,目光全都汇聚到他一个人身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魅力的老师,回家后便把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他叫王牧天,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最尊敬的老师。”
后来我了解到,王老师是滕县最早的中学特级教师,也是国内中学教研成果最丰硕的专家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是诗人、作家、美学家,曾出版过诗集《水乡风物》,散文集《秋水伊人》《花径散步》,学术专著《美学初阶》。在我们当地,那些知名的作家、学者和教师都自称是他的学生。给滕县一中毕业生露天讲课时,王老师已经调任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这次授课是滕县一中在高考前夕专门请他为全体毕业生“加餐”。
我和王老师真正接触是因为他的小儿子、我的同学王战。王战经常请我给他们家拍照,我便和王老师熟悉起来。我第一次给王老师拍肖像是1990年前后,那时他刚退休,头发还很黑,也很浓密。王老师非常喜欢我初次给他拍的环境肖像,这几张照片后来甚至成了他出版物上标配。有一次王老师拿出影集给我看,指出里面有很多照片都是我父亲给他拍的(我父亲当时是市里有名的摄影师),说现在我拍照也接上班了,还夸奖我“不愧门里出身,有艺术天赋”。
一天王老师告诉我:“咱两家关系可不一般:我是你爷爷的学生,你爸爸是我的学生,现在你和王战又是同学。”于是我回家问爷爷他和王老师师生关系的来历。爷爷告诉我,他们俩确实共同探讨过文学与教育问题,但并非那种校园师生关系,可能因为同为曲阜师范毕业生,而自己从教时间更早(1920年代),但更主要的是王老师谦逊。
王老师70多岁后,不再要求我给他拍个人照了。他开玩笑说,尽管摄影师的水平越来越高,但模特的头发却越来越少,再也拍不出当年的感觉了。
虽然我也做过六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但王老师对我的影响不在于“授业”,更多是“传道”与“解惑”。有一次我在他面前谈论一个熟人,说这种人没真本事,只会溜须拍马。但王老师却说:“人和人天份不同,业务上他不如你,那他只好用别的方式生存,你可以不去学他,但你也不能要求别人都像你那样活着。”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我的心胸渐渐宽阔起来,心中的好人越来越多,遇到的贵人也越来越多。
2006年,我告别家乡开始北漂,之后几年春节回家探亲时我都会带着相机去给王老师拍全家福。2012年春节期间,我和好友梁勇一起去王老师家拜年。彼时我已习惯手机拍照,没带相机,就请挎着相机的梁勇给王老师拍了这张全家福。照片中除了王老师夫妇外,还有他们的儿子、儿媳及孙辈们。

图片

摄 影 / 梁 勇

三年前,老家朋友在网上频频传播王老师写的《滕州赋》,我读后更加钦佩,年近九旬的老人家不光诗词歌赋积淀深厚,思想也与时俱进,甚至引领风骚。
2020年春节,因新冠疫情我没回老家过年,已经有三四年没见王老师了;6月28日,惊闻噩耗:王老师因小手术意外去世了。悲痛之余,后悔不已,更深深自责——这几年为何不常回家看看,去看望一下我的王老师,滕州人民的王老师!说工作繁忙和新冠疫情都是借口——我怀疑自己变了。
人生在世会接触许许多多的人,有人说“人活着是为了遇到好人”,其实我们每个人认定的“好人”并非很多,人生苦短,岁月无常,为何不趁你的好人还在,多联络,多看望,多问候!
35岁以前,我较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所以很多朋友都说我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人到中年,祖父、父亲在短短几年间相继去世,我从一个被人疼爱的孙子、儿子,很快变成了家里的支柱。万般思念,历经磨难,我才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心也硬了,不仅为了挣钱养家无法停歇,而且常常对大事小事无动于衷——竟然活成了幼时最讨厌的样子。但现在每每想起王老师,想起我们两个家庭的友谊,我又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
——E N D——

图片


作者简介:陈奇军,笔名陈述,山东滕州人,《中国摄影》杂志社副主编,出版有《教名家李少白摄影》《论风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