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迁最慢的红军师长 你知道我军历史上升迁最慢的红军师长是谁吗? 此人名叫刘子奇,在加入红军的第二年便成为了师长,但之后20年间未升一级。 等到“五五授衔”时,该给他授予什么样的军衔,竟然难倒了罗荣桓。 五五授衔 要知道,像刘子奇这样在红军时期就担任师长的人,“五五授衔”时是有资格被授予大将军衔的。 那么,为何刘子奇20年间未升一级? 他最后又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呢? 红军老资历 刘子奇在20年间未升一级,并非组织不看重他,不给他升迁的机会。 相反,刘子奇在革命年间立下了战功无数,也曾是个被多方看好的将才。 刘子奇出生于1900年,家中世代务农,身边的长辈一生都在与黄土打交道。但不管他们在那片家乡的土地上如何卖力地耕耘,始终不能摆脱家中世代积贫积弱的状况。 这样的家庭环境深深影响到了刘子奇,让他想不通为何自家这么努力地劳作生活,日子依然贫苦,而地主家却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每天都过得十分悠闲。 刘子奇 正是这份困扰,催促着长大成人的刘子奇投身革命,与其他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共同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改变穷困老百姓的困顿而奋斗。 1927年的时候,刘子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他所在的浏阳游击队被改变为农民自卫军,又过了一年,刘子奇便当上了浏阳赤卫军第二师师长。 这时刘子奇正式加入红军只有两年时间,期间还参与了攻打长沙的战役,又跟着红军主力来到了井冈山。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当上红军的师长,刘子奇的个人指挥作战能力自然很优秀。 当时担任浏阳第六师政委的王震,后来在“五五授衔”时便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而后来其他的上将,比如说韩先楚上将和陈锡联上将,在1930年的时候还只是红军部队中的新兵蛋子,大名鼎鼎的许世友上将此时也只是红军部队中的一名团长。 王震 这足可见刘子奇的资历有多老了。 当时认识刘子奇的人都知道他的优秀,但刘子奇却仍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他年少时因为家里穷,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这让刘子奇耿耿于怀,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落后许多。 于是在成为红军师长后,刘子奇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辞去师长的职务,然后进入红一方面军的随营学校,学习进修。中央组织答应了他的申请,安排他如愿入校进修。 在学校中,刘子奇埋头苦学,努力地补充思想理论和军事指挥方面的知识,等他顺利毕业后,立刻被组织任命为红军团长。不过是人才,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总能像金子一般闪闪发光。 重新在红军部队中任职后,刘子奇充分发挥自己在随营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率兵打仗中表现更加出色,很快便再次升任了红军师长。而刘子奇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依然保持着谦虚好学的心态,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努力地向别人学习。 刘子奇对职务升迁方面的相关事宜并没有太过热衷,比起这些,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战术研究方面,不管组织如何调度他的职务,他都没什么怨言,所以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子奇都在师长的位置上没有变动,曾有一次被调去担任了18师53团的团长,但很快又升为了师长。 而当刘子奇在师长的位子上保持不变时,曾经资历落后于他的同志,比如韩先楚和许世友等人已经赶上了他,甚至担任了比他更高的职务。 许世友 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刘子奇的心态,他依旧坚定不移地跟着红军队伍走,多次在反“围剿”中作出巨大贡献,还参加了长征,历尽千辛万苦,随部队赶到了陕北。刘子奇就在革命中有些沉默地学习,稳稳地进步着。 兜兜转转,还是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子奇被调到八路军120师,担任起了359旅的参谋长。这个职务在抗战初期,已经算是比较高的职务了,当时担任359旅旅长的陈伯钧,以及与刘子奇算是平级的副旅长王震都在之后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而在该旅中,有两个团的团长都是“五五授衔”时的中将,所以保守估计,作为参谋长的刘子奇在授衔的时候,至少也该是个中将军衔才对。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结束,这一整个时期刘子奇的职务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这倒不是刘子奇不懂得争取,那份从红军时期开始就出现在他身上的谦虚好学的品质依然存在。 刘子奇依然觉得比起其他那些军事奇才,自己还是差了很多。他看着身边那些有天赋有能力的人才,非常愿意将宝贵的机会让给他们,他的一再谦让,就让他在原本的位置上呆了很久。 虽然职位没什么变动,但这并没有影响刘子奇领兵打仗的能力。在抗日期间,刘子奇多次参与到对日寇的反“扫荡”当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至少在身边人的眼中,刘子奇是不逊于任何人的优秀将领。 等待1940年,刘子奇凭着出色的表现和立下的战功,被任命为冀中军区第四分区的副司令员。对于职位没有太大变动的刘子奇来说,这次调动应该算是非常难得的突破了。 但是这样的突破却让刘子奇隐隐有些惶恐不安,他担心自己的能力还担不起这份职务,便选择了继续深造。他的想法令党组织颇为认同,毕竟像刘子奇这样谦虚好学的人,总是很难得。 在1942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 刘子奇来到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深造,毕业后还成为了代表,参加了中共七大。 中共七大 此时看来,刘子奇与其他红军时期的老资历比起来,似乎差距也不算太大,直到解放战争开始。 抗日战争胜利没多久,毛主席未雨绸缪,为防止国军先下手为强,决定保住重要的东北工业区,于是刘子奇所在的部队便被派往了东北地区,在这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 在此期间,刘子奇先后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第二十旅的旅长,安东军区副司令员,以及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八师师长。兜兜转转,刘子奇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又回到了师长的位置上。 从1930年开始成为师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依然是师长,整个解放军中像刘子奇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这样的资历也让刘子奇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他所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在新中国成立后,刘子奇被任命为湖南军区的参谋长,在一年后,也就是1952年的7月份,他被调往广东军区,成为了该军区的副司令员。而这个职位也就成为了刘子奇军事生涯中最高的职务。 “五五授衔” 在1955年,为了表彰那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作出重要贡献的将领们,我军便在秋天到来的时候,举行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仪式。 这次授衔的名额决定需要经过很多方面的审核和评定,我军各个时期各位将领所立下的战功都会被参考进来,授衔小组为此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调查。 想要被授予大将的军衔,有两种条件,其中一种是授衔人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级别的职务,而若是参军较晚,或者有其他的原因,在红军时期没有担任过师长一职,就要考虑参考第二种情况,即在抗日战争时期至少担任过正团级的职务才行。 而回顾刘子奇的整个从军生涯,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他都是满足条件的。但是负责评定授衔资格的罗荣桓在看到刘子奇的档案时,却感到有些为难。 刘子奇军功立下过不少,但始终没有非常著名的军功。这也是影响他升迁的重要原因。 罗荣桓最初决定按照军功,给刘子奇授予少将的军衔,但是他再一看中将和上将的名单,却又有些犹豫。因为很多应当被授予授予中将与上将军衔的将领,当年在战争时期都是刘子奇的老部下。 罗荣桓 如果让过去的老部下的军衔比刘子奇的高,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更何况,刘子奇虽然总是在师长的位子上波动,但他为人没得说,又确实是个有些能力的老干部,随着红军吃过苦,也为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出过力,光凭这些,就不能给刘子奇授予太低的军衔,不然他就算明面上不说,心中也可能有个疙瘩。 罗荣桓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后来他想到刘子奇一直以来为人处世谦虚恭谨的特点,决定亲自找他聊一聊,看看他自己有什么想法。 刘子奇在看到罗荣桓来找自己的时候颇为疑惑,不知道是有什么要紧事。等到罗荣桓开门见山的表达了来意后,刘子奇这才露出了恍然的笑容。 战争年间刘子奇在师长的位置上没有任何怨言,如今新中国成立都过去五六年了,他当然更没什么想法了。刘子奇宽慰地朝这位首长笑了笑,说:“您不要担心,无论什么军衔,我都能接受,愿意服从组织安排。” 罗荣桓这才放下心来,为刘子奇确定了军衔。于是在“五五授衔”仪式上,刘子奇便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他拿到勋章后,爱不释手地把玩,这个军衔虽然比他曾经的部下们要低,但也是对他过去所做出的功劳的一种肯定,想想那些与他同时期参加革命,却牺牲在革命中,没能见证如今历史性一幕的老战友们,刘子奇有些遗憾,却也心满意足了。 像这样的革命老同志也并非刘子奇一人,他们从一开始加入革命开始,目标便没有改变过,至于什么样的军衔和职位,那都是革命胜利后的副产品,能够获得自然是好事,若是没有获得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功名利禄并不是他们的追求。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刘子奇这样不求名利,一心为着革命胜利的无名功臣,中国才能走出那段昏暗的历史,迎来崭新的黎明。 每一位默默无名的老战士,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