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候有一种“隐丐”,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坊 2021-12-03

乞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且他们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古代社会,历朝历代都有乞丐的身影,其中有一种特殊的“隐丐”最为神秘。究竟什么是“隐丐”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古时候有一种“隐丐”,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影视戏剧中,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乞丐总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眼前,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乞丐,但是实际他们却并不一样,有些乞丐之间甚至是天然壤之别。如果按照他们行乞的方式来分,主要有三类,即坐丐,叫丐和行丐。坐丐通常是老弱病残的乞丐,坐在地上博取同情;叫丐则是街头卖艺的乞丐,他们通常有一技之长,用表演来获得施舍;行丐是数量最多的乞丐,是指那些挨家挨户敲门行乞的乞丐。就这三种类型的乞丐来说,他们之间都互相看不起,如果某一地方聚齐了这三类乞丐,他们之间必定会起争执,因为竞争无处不在,所以也可见乞丐内部的复杂关系。

古时候有一种“隐丐”,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怎么一回事

除了类型划分外,还可以按照地域划分,比如南方乞丐和北方乞丐性格就不同;还能按照不同门派划分,比如范家门,唐家门和李家门等,每派的乞丐遵循的原则也都不一样。然而,还有一类乞丐无法划分到任何一类,他们神秘莫测,也被称之为隐丐。

所谓“隐丐”,也就是乞丐圈子中的“隐士”。专家们研究表明,隐丐在隋唐之前较多,他们通常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人,比如落魄的书生,失意的士子和被贬的官吏,或者是消极避世的道人,甚至还有情场受伤的青年男女。总而言之,这些人各有各的心酸苦闷,他们做乞丐不是为了谋生,而是就是求得一份宁静的时光思考人生,就如同有些人选择隐居,不想被琐事烦扰。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隐丐也并不是真正的乞丐,他们有足够的积蓄丰衣足食,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内心得到满足和安宁。

古时候有一种“隐丐”,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怎么一回事

隐丐很少出去主动乞食,也更不会在街上抛头露面,他们唯一的食物来源就是故友的施舍,因此,有些乞丐三天饿九顿也是常有的事情,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出去乞讨,因此他们虽然衣着打扮像乞丐,但在精神上却还保留着最基本的人格尊严和理想信念,所以他们和乞丐的区别在于,如果生命和尊严发生冲突,他们义无反顾的会选择后者,宁愿被饿死也要保存最后的尊严。

古时候有一种“隐丐”,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怎么一回事

有个成语叫“嗟来之食”,出自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有饿者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齐国发生饥荒,一位叫黔敖贵族在路边施舍乞丐,其中有个乞丐看到之后却表示不吃嗟来之食,最终被活活而死,而这个乞丐就能称得上是一个隐丐,因此后来不吃嗟来之食被形容一个人有气节。史料记载,晋代有个人叫董京也是隐丐,他本在河南偃师县当差,因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于是便当起了乞丐。后来,有人四处找他回去做官,但他死也活不去,还表示做官不如乞丐舒服。

古时候有一种“隐丐”,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怎么一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晋代有个仕子名叫罗友,他颇具才华,但无家可归,每天都是乞丐模样,不过他不去乞讨,而是躲在大户人家祠堂里读书,如果饿了就吃人家供奉祖先的祭品。久而久之,罗友在当地也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乞丐,后来还得到了当朝丞相桓温赏识,于是就得到了做官的机会,他在任期间不仅政绩斐然,也得到了广大百姓拥戴,直到后世罗友的经历都被传为佳话。

古时候有一种“隐丐”,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怎么一回事

不管是乞丐,还隐士,填饱肚子是第一要务,如果最后连性命都丢掉了,还如何实现心中的远大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隐丐也变得越来越少,他们其中有的人坚守不住内心的初衷,最后沦为真正的街边乞丐,但是也有一些悟透了人生哲理,从而选择了其他的道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

《中国乞丐大揭秘》作者:程刚 ,出版社:吉林摄影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