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01 引文不仅能够反映作者的科学视野、占有相关文献的程度、以及学术态度,而且能够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和作者的信用相反,“用”而“不引”等非道德行为不仅影响到同行对引文的正确评估,而且导致文献断链,影响文献的合理性传播和交流口。因此,学术论文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规范地引用参考文献,即“用”而且“引”。但是,我国的学术论文中存在非常严重的参考文献“用”而“不引'问题究其原因,各位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大多从道德和法律角度分析其缘由(如赵伯兴),而从经济学角度对其缘由进行系统分析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试图填补此空白,对论文作者的“用”而“不引”行为决策进行经济效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用”而“不引”现状调查 02 2.1调查方法 参考文献有一文多“用”而且“引”的情况,也有一文多“用”而“不引”的情况,这都会使得实际引用率小于理想状况下的引用率,致使在理想状况下得出的结果没有实际情况严重。但这不会妨碍本文的写作目的,因此,这里只考虑理想的一文一引情况。 本文选取“博弈论”和“社会交换论”两个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它们从2002年到2006年在“全文”和“参考文献”两个检索项中出现的条目数,将在“全文”中出现的条目数记为 Nij‚在 “参考文献” 中出现的条目 数记为 nij‚其中‚i=1‚2‚1为 “参考文献”‚2为 “社会交换论”;j=2002‚…‚2006。同时‚将 Nj、 nj 定义为上述两个检索词第 j 年分别在 “全文” 和 “参考文献” 中的检索条目数的平均值。 在“参考文献”中出现的检索对象必定在“全文”中出现,而在“全文”中出现的检索对象则不一定在“参考文献”中出现,因此,在理想状况下二者之间的差值就是“用”而“不引”的学术论文数量。本文用引用率P来反映参考文献“用”而“不引”的强度,P=N'X1°0,P越大,表示“用”而“不引”的强度越低,反之,则表示其强度大。 从图1能够清晰地的看出自2002年到2006年我国参考文献“用”而“不引”问题的变化趋势,在这五年间,我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率虽然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很小。这表明我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用”而“不引”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2调查结果及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调查并计算可求出2002年到2006年每年的引用率(见表1)。如表1所式,本文调查所反映的参考文献引用率2002年仅5.3%,2006年也只有8.0%。这反映我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率极低,与参考文献引用率几乎00%的国外成熟学术论文相差甚远。 参考文献“用”而“不引”的经济学分析 03 参考文献“用”而“不引”的对策研究 04 上述参考文献“用”而“不引”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其原因的经济学分析表明,我国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率之所以低并且状况未见根本好转,是因为作者对“用”而“不引”的预期效用大于“用”而且“引”的预期效用。因此,要解决“用”而“不引”问题,必须降低“用”而“不引”的预期效用,同时提高“用”而且“引”的预期效用,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达到此目的。 (1) 鼓励学者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降低时间成本。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急功近利思想无孔不入,学术领域也不例外,致使“用”而且“引”的时间机会成本较高。因此,要解决“用”而“不引”问题,必须降低这一时间机会成本。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就是在阅读学术作品过程中对有价值的观点、理论等做分类记录,这样便于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参考文献的查找和引用,降低时间机会成本。 (2) 树立正确的学术地位观。由于不健全的学术地位评价制度,我国学术界存在严重的“名本位”思想。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学术论文作者以及读者更看重“首创收益”,而忽视“引用收益”,从而造成“首创收益”远大于“引用收益”,导致对参考文献的“用”而“不引”。因此,学术论文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学术地位观,克服“名本位”思想,建立正确的“社会本位”思想,正确处理首创与引用的关系,重视“引用收益”,方能有利于“用”而“不引”问题的解决。 (3) 惩罚与激励相结合,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层出不穷,规范很不健全,学术规范建设更是急待完善。一方面要加大对“用”而“不引”行为的监督和惩罚力度,增加“用”而“不引”行为的“违规成本”;另一方面,各类学术刊物要逐步建立严格的规范要求和激励机制,对于存在“用”而“不引”行为的学术论文,坚决拒绝发表,同时,开展“学术规范模范”的评比和奖励活动,增加“用”而且“引”的预期收益。由此双管齐下,从学术规范层面,降低“用”而“不引”的预期效用。 (4) 道德规范法律化。道德修养尽管在“用”而“不引”的行为决策中起决定作用,但具有非强制性,加上“用”而“不引”的相对隐蔽性以及预期效用,使道德修养的决定作用大大削弱。因此,要使论文作者自觉“用”而且“引”,不仅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水平,增加其“幸福收益”,而且还要大力实施学术道德规范法律化,将其转变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变自觉的“道德谴责成本”为强制性的“道德谴责成本”,增加“道德谴责成本”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来源: 本文来源:本文原载于《情报科学 》2016年第1期,《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用” 而 “不引” 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作者:徐英杰、谢双玉。 |
|
来自: skysun00000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