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1年,安徽宿县来了一位开国中将,握着老妇的手说:我来看您了

 与春天同行 2021-12-03

1981年7月,安徽宿县,一个叫盛圩子的村子里,来了几位身穿军装的人,前面带路的是县里的领导。

村子不是很大,村中间有一条大路,村西是开阔地,村北是沱河,河里有一座10多米长的小桥。

几位身穿军装的人就站在桥上,有一位老人正在四处张望,好像在回忆着什么。

村子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从当初那个破陋不堪的小村子,已经发展成很热闹的村庄,以前的茅草屋全成了青瓦红墙。

文章图片1

在村口还坐了一群闲聊的村民,当中不乏一些当兵复员的村民,懂一点军事,看到桥上老人的穿着,惊讶地说:“我地乖乖,这是个将军啊!”

一群老人立刻炸了锅,没听说村里谁家的亲戚是将军啊!

过了一会儿,将军领着一群人向村口的村民们走来,和村里的乡亲们拉起了家常,说道:“40年前,我在这里打过仗,你们有记得的吗?”

说到这里,大家才知道,原来眼前的这位老将军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大名鼎鼎的开国中将张震。

张震将军说明了来意,他要找一位40年前嫁到这个村子里的一个媳妇,这可把村民们难为坏了,没有个60多岁的人,根本不知道以前的事。

有个老大爷思索了一下说:“首长,你要找的是村东头老盛家吧!”

张震说:“可能是,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您能带我去见见吗?”

老大爷掸了掸裤子上的泥,然后就起身领着大家往村东头走,在路上,老大爷问道:“您要找这位,是有什么事情吗?”

张震回答说:“报恩!”

这下村民们更好奇了,一个开国中将怎么会欠一个农村妇女的恩情呢?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文章图片2

张震看到大家不理解,就说道:“她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候,对于新四军来说,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艰难。

在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却遭遇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袭击,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牺牲,只有2000多人分散突围,其余大部壮烈牺牲。

蒋介石一度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经过大半年的休整,新四军才扭转局面,再次发展起来。

1941年11月,安徽的天气开始变冷,当时年仅27岁的张震已经是新四军第四师的参谋长,他受上级指派,到宿东地区开展检查工作。

11月18日,张震来到了宿灵县沱河南岸的小秦庄,在这里,张震根据当时严峻的战场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在会议结束后,天色已经非常晚了,考虑到是在敌后作战,大家在小秦庄待的时间长了的话不安全,因此决定连夜转移。

宿东游击支队长姚运良建议,带着队伍转移到十公里外的盛圩子村,那里是宿营地,群众基础好,老百姓都支持新四军抗战。

张震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带着队伍趁着夜色悄悄进了宿县盛圩子村,进村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大家分头向群众借宿。

文章图片3

张震和地委书记、游击支队队长住在村东头,其他同志住在村西头,张震与一众干部来到村东头一户门朝南的两进院子,院门口有一颗脸盆粗的大槐树,树下还有一个大石槽。

一名战士上前敲了敲门,然后轻声说:“家里有人嘛,我们是新四军,想在你家借宿一晚,行吗?”

这家人家刚办完喜事,新娘子叫孔秀英,心肠特别好,她的弟弟去参加了八路军。

听到敲门的说是新四军借宿,她很高兴,她知道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一家,于是很快穿上衣服,叫醒丈夫,一块去开了门。

在一片漆黑中,孔秀英拿着油灯看到大槐树下立着一匹大马,一个干部翻身下马,把马拴到大石槽上,然后走了过来,孔秀英知道骑马的一定是首长。

当张震说明来意后,孔秀英连忙欢迎,领着大家进了门,张震想在西边的偏屋凑合一晚上,孔秀英和丈夫为了让张震休息得好一点,一定要叫他们到上屋去睡。

因为累了一天了,已经凌晨三四点钟,张震也没有推辞,就同意了,没多一会儿,张震和战士们便沉沉地睡着了。

天亮了,新娘子早早起来,因为这一天按照当地习俗是要拆洗被子的,于是她带着已经拆洗好的被子蹑手蹑脚地出了村子,准备到河边去洗衣服。

文章图片4

秋冬交替时的农村凌晨的时候经常会放起大雾,十几米外就看不清东西了,突然,她听到了一种古怪的声音,声音是从南边的大路上传过来的,并且越来越大,等到近了之后,才反应过来,这是鬼子才有的汽车。

孔秀英心里大叫一声:“不好。”立刻开始往家跑,一边跑,一边大喊着:“鬼子来了,鬼子来了。”

孔秀英的喊叫,很快被村里外围放哨的士兵听到,当即鸣枪报警,此时,鬼子的汽车加快速度,冲到村子口了,很快发生了混战,可以说,如果没有孔秀英的提前通知,新四军一定会被鬼子打一个措手不及。

孔秀英还没有跑到家,村头已经停下了11辆汽车,很快鬼子集合了500多人,迅速向村子进行冲锋。

新四军游击支队长姚运良在组织战士进行抵抗后,又跑到孔秀英家里,大喊:“参谋长,快起来,鬼子来了!”然后就跑去跟敌人作战了。

然而睡得很死的张震并没有听到,大概是由于一连奔波多日都没得到休息,此时睡得很死,还以为是在做梦。

等到孔秀英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时,发现外面打得很激烈,张震却还在睡觉。

孔秀英立刻上前去叫张震,大喊:“鬼子来啦”!

张震这才听到声音后,立刻翻身跳了起来,并拿起了手枪,此时,一股鬼子已经向张震所在的院子扑了过来,孔秀英让张震赶紧跑,可是出了屋子后,张震有点懵了。

文章图片5

他从来不害怕打仗,但是此时因为雾气太大,他对外面的形势一点都不了解,因为他是夜里赶到的,没有观察地形,现在到处都是枪声和喊杀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幸好院子口有一名警卫员正端着轻机枪与敌人进行射击,才使得敌人无法冲进来。

孔秀英对张震说:“往西跑,顺着胡同一直跑,过河。”

张震定了定神对孔秀英喊道:“枪声太紧,你到屋里去吧!如果我大难不死,以后一定来报恩。”孔秀英立刻转身进入院内。

张震带着警卫员顺着胡同向北突围,鬼子见到有人跑,立刻开始追,一颗子弹从他身边穿过,情况万分紧急,张震不停地回过身来往后开枪。

这时,游击支队的通讯班赶到,张震带着几个人立刻形成火力网,跟敌人形成对峙。

这个时候,鬼子越来越多,火力也越来越猛,张震喊道:“把鬼子压下去!”

新四军战士的子弹就像狂风暴雨一样倾泻过去,冲在前面的鬼子应声倒下,让其他鬼子的冲锋停顿了一会儿。

正在这个时候,张震喊了一声“撤退!”

这一仗对于新四军来说伤亡太大了,因为大家是连夜赶路来到这里的,却没有想到狡猾的鬼子通过村里的狗叫判断出有新四军进村,所以连夜从县城调来部队前来突袭。

文章图片6

当时一个鬼子的500人队伍,是相当难打的,新四军人数不仅少,还处于休息当中,根本没有想到鬼子这么快就来了。

警卫连长石守良听到孔秀英的呼喊后,发现了鬼子进村的敌情,与鬼子发生激战,鬼子几次试图冲锋,都被警卫连打退。

双方在村子里激战很久,随着天一点点凉了,大雾也逐渐消散了,石守良知道如果没有大雾掩护,形势将更不利,于是率领战士边打边退,撤到了村西头,为了掩护张震撤退,战士们利用坟头和田埂,顽强地阻击敌人。

等到天色大亮后,石守良和战士们的子弹都打光了,最后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因为寡不敌众,石守良和17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张震带着十几个人飞速穿过村庄,到了沱河,跑步通过了河上的小桥,然后上了北岸大坝,鬼子蜂拥而来,正在这时,张震指挥机枪手封锁小桥,冲在前面的几个鬼子应声倒下。

不得不说,张震选择的这个阻击点实在是太巧妙了,因为小桥很窄,只有一人宽,十几个鬼子,只能排成一列冲锋,再次进行冲锋,很快就被击毙了,其他的鬼子慌忙逃了回去。

当时村子西边也有枪声,张震知道那里还有战士身处险境,但是敌强我弱,根本来不及增援,在等待了一会儿后,西边的枪声逐渐平息,而河南岸的鬼子也不再进攻,张震只好率人向北撤退,安全进入一个村庄中。

在战斗结束后,村里的大部分新四军战士都冲了出去,但是也有一部分战士没有来得及突围,但是却得到了群众们的掩护,有的被掩藏到柴火垛里,有的被掩藏到粮囤中,还有的趴在带堵板的大床下面,还有的干脆穿上便衣和群众在一起。

文章图片7

张震将军

鬼子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惨痛,因此开始了大搜查,并伺机进行报复,很快来到了孔秀英家里翻箱倒柜,要他们交出藏着的新四军战士。

孔秀英毫不畏惧,冷着脸一言不发,鬼子搜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新四军的影子,见天色逐渐黑了,担心新四军趁着夜色袭击他们,只好撤退了。

在鬼子走后,村子里一片狼藉,孔秀英的丈夫和乡亲们一块把牺牲的新四军战士的遗体收拢起来,匆匆掩埋了起来,经过清点,一共牺牲了31名同志。

石守良等18名烈士被埋在村西南一个水坑边,其他烈士被埋在村东头。

这一天,对于盛圩子村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打破了村子往日的宁静,但是也仅此而已,鬼子走了后,也没有来报复,孔秀英也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张震却对此事记忆犹新,他经常跟参加那次战斗的战友说:“当年,要不是宿县那位孔大嫂,我这条命怕早就被小日本给拿去了。”并且说:“将来革命成功了,一定要找到孔大嫂,当面感谢,报答她的救命之恩。”

脱困后的张震投入到更加紧张的战斗当中,从事艰苦的抗战,在抗战胜利后,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去,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去,几乎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震又投入到新的战场中,于1962年9月担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训练大批干部。

很多次,张震将军想要去宿县盛圩子村当面感谢孔秀英,却苦于没有机会。

文章图片8

一直到1981年,他才抽出时间,专程赶到宿县,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盛圩子。

在村民的带领下,张震一行很快就来到一家门口,老院子已经扒掉了,只剩下一个小院子,张震走进了院子,四处观察,跟40年前的场景几乎一样。

看到院子外来了一大群人,一个60多岁的老妇人放下手里正在缝补的棉袄,走了出来问大家:“有什么事嘛?”

曾经的新娘子孔秀英,如今已经两鬓发白,成了一个农村老太太,而张震将军也不是那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干部,而是头发花白的老头。

张震将军看到孔秀英后,就认为这是当年的那个新娘子,但是为了慎重起见,还是试探性地询问道:“你可知道当年打仗的事?”

孔秀英点头说:“知道啊,我还记得,那天是九月三十晚上,天亮就是十月初一,按咱们这儿的习俗,十月初一要拆洗被子。”

说到这里,张震几乎已经能够确定这就是孔秀英,他又问道:“你家门口原来可有东西?”

孔秀英不明所以,就说道:“门口有颗大槐树,树下卧个大石槽。”

张震这时激动地说:“我的马,当年就拴在你家的石槽上。”

孔秀英刚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张震这样一说,她才想起来,这是那个年轻的首长干部,当即十分激动,因为当晚紧急,孔秀英并不知道那个年轻的干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张震。

文章图片9

时隔40多年,他们终于重新认识了,两个老人紧紧地握了手,然后孔秀英和老伴带着张震一行来到村西南的烈士墓前。

张震看着坟草枯黄的几个土堆,感慨万千地说:“我们……已经幸福了,你们……却躺在了这里。”

在墓碑前驻足了很久后,张震又对陪同来的县干部说:“如果能修个烈士纪念碑就好了。”

张震此行,了却了多年的心愿,带着不舍,离开了盛圩子村。

张震来到宿县盛圩子的事,很快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年宿县地委机关报《拂晓报》报道了张震来宿县的消息。

很快,地方政府打算在盛圩子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地方政府遵照张震将军的指示,筹集了2万元的款项,用于修建这个烈士陵园。

陵园内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种的松柏比较多,为了让陵园更气派,地方政府让孔秀英的老伴盛维凡去北京,让张震将军帮忙题个字。

就这样,盛维凡到了北京,受到时任国防大学校长的张震热情地接待。

盛维凡请张震将军为烈士纪念碑题字,张震于是起名“盛圩孜战斗烈士纪念碑”,并且对盛维凡说:“下次,欢迎你和'新娘子’一起再来做客。”

文章图片10

烈士陵园建成后,盛维凡和孔秀英就成了陵园的义务守墓,守护着这些为革命付出生命的战士。

在张震离开盛圩子后,经常给他们夫妇写信,并多次邀请他们一块到北京作客。

1993年秋天,孔秀英和盛维凡一起去了北京探望张震,对于他们的到来,十分高兴,询问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困难。

并亲自陪着他们去逛一逛北京的景点,临别的时候,张震还拿出自己的照片,送给他们当作纪念,好像是亲戚一样。

1999年时,已经86岁高龄的张震倍加思念当年抗日根据地的父老乡亲们,不顾家人的阻拦,执意要去盛圩子村去看看,看看烈士陵园修的怎么样了。

1999年5月15日,张震将军携夫人子女,再一次来到了盛圩子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盛圩子村比以前更富裕了,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烈士陵园也修得很好,那些十几年前种下的松柏茁壮成长,张震将军看了很满意,临走的时候,还向陵园捐款4000元,作为陵园的维修费用。

文章图片11

2007年,孔秀英离开了人世,得到这个消息时,张震非常难过,本来他想亲自去吊唁的,但是已经93岁的老将军,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亲自前去,于是托人前去吊唁,并转告孔秀英老人的家人:“孔大嫂是我的救命恩人,本该亲自前去吊唁,因身体原因无法亲自前去。”

一次生死攸关的战斗,使得一位将军和一位农村妇女结下了生死情缘,让人们看到了几十年前军民一家亲事迹,反映出了党和人民子弟兵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革命能够取得成功,不但有像张震将军这样舍生忘死的军人,还有更多像孔秀英这样心里装着党的老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