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雍课堂(第一讲)

 泊木沐 2021-12-03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技法

书法与书体的关系

第一讲(笔记)

主讲:杨雍

各位同班,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在进入正题之前呢,我们先说说书法这点事儿。

书法本不称其为艺术

过去在科举之前,书法是一个自发的,不学习书法等于放弃自己的前程,写不好字就没有进身的资格,因为你要想从政为官有晋升的话,必须要把字写好,科举是讲究楷法的。

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在1905年9月2日由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向朝廷上书,奏请停止科举,宣告了科举制度的废止,开始实行新型教育。早在1902年张之洞在南京开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高校,叫做三江师范学堂,又在1905年,也就是废除科举制度的这一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由李瑞清当校长,就是张大千的老师。他在第二年1906年就在这个学堂里开设的图画手工科,下设书法课,在第二年也就是1907年,张之洞又在武汉创办了武昌存古学堂,他在这里词章门里,下设了金石学、书法学。(这两件事)可以说是张之洞、李瑞清在书法学科教育里首开的先河。但随着清王朝的垮塌,1911年学堂停办。1918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在创办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开学典礼上,率先提出了增设书法专科的设想,由于经费问题,当时没有实行。也恰是这年开始1918年在社会上废除汉字(的呼声)甚嚣尘上,钱玄同、鲁迅、瞿秋白都反对汉字,认为汉字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借用世界语)要拉丁化,要简化汉字。

咱们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书法进校园都是挂靠在美术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三级学科。即书法是美术,是这么一个新的概念。

我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那会儿,在社会上、在报纸上对于书法是不是艺术展开过广泛和很激烈的争论。后来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书法学就晋升为二级学科,现在我听说有许多有识之士在上报呼吁,书法有望成为一级学科。现在书法是不是艺术已经不是问题了,也没人认为书法不是艺术。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

我国的大数学家熊庆来之子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对书法下过一个定义——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他这是从哲学的层面给书法的一个文化定义。他说,书法是中国人的哲学活动从思维世界回归到现实世界的第一境。以我的粗浅的认识,我是这样理解的,在中国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之前,中国的所有的经史子集、典章制度、历史文献、教科书等等所有的所有,都是靠书法一字一字的来传承来书写的,这些文化的传承一刻也离不开书法。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呢,就是说,不管你是任何思想学术哲学都要经过书法来传承下去,所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就顺理成章了。由此也可以说,书法是整个中华文化的载体,它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中华文化的伟大,我认为首先伟大在文字上。我们的文字的伟大,它是从甲骨、金文、篆书、隶书……一直下来,他是传承有序的,所以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中华文化就靠这文字的传承,来体现他的伟大,这在世界上其他古文化中,比如古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他不一定比咱们的历史短,但是,放到书面儿来说,他们就没有中华文化这么丰富,这么雄强(厚重)博大。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更是,也首先是中国文字的力量。

那么从艺术的角度讲,书法是什么?怎么给书法定义。

书法二字本身是个名词,若把它拆分开来作动词,书是书写,法就是技巧,书法就是书写技巧和书写方法;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把写完整的成品叫做书法。所以简言之,书法就是以标准汉字为依据,把字写美妙的方法和把汉字写出“有品味的”、“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是书法。

我们在唐以前一直管书法叫书道,到后来鉴真东渡,把书法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一直以来到现在始终叫书道。这个书道,我的理解是,书道的含义吧,好像比咱们书法这个深度要深,但我们书法呢,比书道的广度要宽。书道就不一定是把字写好为目的,而重点放在增益品德和强化人格上,以修身养性、提升情操和悟道为旨归。所以他更有一种像宗教的,像一种信仰的这么一个感觉,所以日本的各种道,都有信仰的一面。我(在首都体育馆)看过他们的弓道、剑道(表演),身穿道服,有很强的仪式感,也都不是武夫,都是文化人,日本人的各种道就是日本文化和信仰的一种体现。

如果你对书法迷恋至深,这就是一种信仰。我见过许多写字的书法人,他们对于书法的迷恋程度绝不亚于信教,许多信教的人可能是一礼拜去做回礼拜,每周做礼拜;但是书法不一样,许多书法人应该说是斯须不可去身之事,他天天要写,他每天要写,他不写,他就会觉得手心发痒,所以书法确实就是一种信仰,就是“书法信仰”。

那么说书法是一种什么艺术呢?书法与书体的关系。

真正的书法永远也离不开汉字(不以汉字为内容的书写不是书法)。汉字作为书法的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书法与汉字相互印证,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没有汉字,你书法写什么?没有书法,汉字又有什么用呢(意思是没有书法,汉字通过什么途径发挥作用呢)?所以说,这个汉字与书法一方面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又各行其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汉字与书法的概念不同,汉字与书法的差别一个是在字体,一个是在书体。我们说相辅相成,一是先有汉字,书法才有依据可写;另一方面,就是书体对字体的产生,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是先有的书法,就是先有的书体,后有的字体。比方说隶书就是由篆字的快写,产生了隶书;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才产生了行书。还有草书,比如现在的简体字、简化字,它(有不少字)是直接取材于我们的草书,把草书规范标准以后,就形成了现在的简化字。简化字成为一种字体,但是至今简化字还没有形成书体;仅见启功先生有一段时间用简化字写书法。我们(举例)看一下:书、时、见、发、长、师、为、乐、尧、专这几个字,很明显他就是直接从草书来的,

刚才说是相辅相成。还有一个各行其道,为什么说各行其道呢?书体与字体,自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来,书体和字体就越来越各行其是了,你看印刷是宋体字,有人说这是秦桧发明的。有了这个宋体字,老宋、仿宋、魏碑、黑体、正楷这是字体,也都是官方认可的字体。你看我们报纸的印刷用的这些字体,但是呢,没有人拿这些字体来演化成书体,所以这个字体和书体是各行其是的;由此,字体和书体就渐行渐远。书体的各类书法也由此远离实用,尤其到了当代,我们都无笔办公,甚至都无纸办公了,不用写了,书法就基本上退出实用领域,而晋身为纯艺术的表达。

因此可以说,字体是以笔划形态出现的,书体是以笔势形式出现的。

你看我们这个报纸的铅字(现在电脑排版早已不用铅字),字的构成是笔划,它不带着任何的情绪和感情,而书体是一定带着情绪和情感的,而且书体他是以笔势的形式出现的,书体就是每一点,每一横竖撇捺,都是要带着书写人的情感有笔势存在的(笔势留待讲“永字八法”时讲)。因此可以说,点画有笔势,有了笔势才能有提按、使转、连贯,有了使转提按连贯,他才有脉络,形成流动感;有了这种脉络,才能有呼应,而有了呼应才有可能有感染力,有了感染力,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只有有过书法的基本功训练,把点划的提按使转写到位,你才能有感染力。

现在的字体,我估计得有千百种。就是商用字体,也有许多手写的,也有颜体,有南宫体,也有启体,篆书、隶书,也有王羲之体,有樱花体,暮云手书等。目前,由于商业媒体对字体标新立异的需要,组织人力独创,各类美术字体、商用字体应有几千种以上。

还有现在咱们常用的华文行楷,是任政先生的书体。我记得原来很早以前电脑还不兴盛时,报纸上字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许多日报。用的这个手写体字体就是任政先生的。现在的华文行楷就是任政先生这个字体,但(这种手写字体)它不构成书法意义,当它组织成篇他比较刻意刻板,又很极为规范。比方启体、颜体,和启功先生和颜真卿他们真正的书法一比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都大小一样,粗细相等,统统统一规范了(每遇到相同的字没有任何区别,千篇一律)。

所以印刷字体是不能感人的。作为书体,刘熙载在《书概》中说:“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喜若怒来状之”(此意来源于蔡邕),这样的才叫书法。所以书体和字体的差别,就在这一点。书体是写出来的书法,它是有生命的。前人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右军就王羲之,北海就是指李邕李北海,(龙和象)这就很形象地来说明他那个字,给人的一种感觉,一个俊逸潇洒,一个沉稳奇崛。所以(书体)具有开拓性的书家个体在自己的锤炼上以极具个性和艺术感染力为特征,所以就有了王羲之书体、颜真卿书体、柳公权书体等等;王羲之体简称王体,一般把王羲之称为王字,颜真卿体简称颜体,柳公权体简称柳体等等。

因为书法是作者把自己的情绪、审美通过笔势、脉络带进了字体之中,所写的书体也都是依据规范标准字体派生出来的,所以书法是造型艺术。

汉字在造字之初,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提炼出来的这个(文字)符号,它无疑是抽象的;但是,即定形之后,字有结构,结构即定,形态彰显,所以,已不再是抽象,他就是(有模有样)具象的东西。书法中的草书有抽象性,但是草书的符号,也是有标准的,所以抽象的东西呢,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你也说不清楚,所以意会是抽象的特征。(作为造型艺术的书法)没有一个书体的书法不能识读,书法都是有可读性的。你不能以你不认识篆字、不了解草书规律,而认为书法是抽象,这个可能在外国人看中国书法,他是抽象的,因为他等于是睁眼瞎,他可能是当画来看,(也不能否认)在他们眼里确实是一种抽象。我们书写者写狂草,有一种这个冲动啊,要发泄啊,但是你写的时候,一定是有规范的,比方说要写大江东去,一定是写的时候要想着先写一横,再写一撇,不管你最后把横写成竖了,把撇写成横了,写得时候你心里有这个底儿,写出来还是依据的汉字,依据的大江东去这几个字,不能以发泄(这种行为)做为一种抽象。你可能写出来,确实是没人能认的了,甚至自己都看不出大江东去这几个字了,那可能也确实属于一种抽象了——变成画儿了。

下面说一下什么是楷书?楷书也称正书、真书,我们通常说的正楷、大楷。楷,是模范、模范的意思。楷书的形体方正,笔不连带,横平竖直,这是楷书的直观特征;另外,正书、正楷与儒家的这个教化也正相吻合,过去说作字先做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字正,都是相关联的,它有着人格的约束意义,所以写楷书也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体现。

那么,楷书产生于何时呢?《晋书·卫恒传》(四体书势)记载,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因此,后人有不少人认为王次仲是楷书的发明人。其实,那时人们把草书、隶书写的有模有样儿的都称为楷。南北朝时,南朝的王愔在《文字志》里说得比较准确,说“王次仲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说的就是隶书。因为那时候八分指的就是汉隶,或者是指古隶。到了北宋《宣和书谱》中说“王次仲好以隶书做楷法”,后边儿接着说呢,“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其实在北宋以前,正书不单指楷书,而自北宋以后,正书就是楷书。所以这个《宣和书谱》认可王次仲“始做楷法”是楷书。可是通过资料上来说,王次仲有的说他是秦始皇时的人,有的说他是东汉时人,所以这个人他是哪儿的都说不清楚,所以就不能认定“王次仲始作楷法”是楷书。再有《宣和书谱》在评价三国时魏国将军钟繇时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这个正书指楷书; 这个是有字为证啊,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历来钟繇就被公认为楷书鼻祖。看一下,他的《宣示表》、《贺捷表》

还有这个王羲之的临本《还示表》,他的字形宽博扁方,虽仍有隶书的意味,但点画已不是隶书,后人评说钟繇的书法时说,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像有一个憨厚(厚道)劲儿,是这样吧。

那么在钟繇之后最为成熟的楷书,应该说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为大王,王献之为小王,他们的主要成就是在行书和草书上。由于唐太宗崇尚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被后人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呢,是到了南宋高宗赵构时,(高宗推重王献之字)才提到了一个他应有的地位上;所以有人评父子两人草书,说右军草入能品,大令草入神品,右军指王羲之,大令是王献之。但他父子俩的楷书在书法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应该说真正的楷书的定型是王羲之。王羲之通过钟繇由隶书向楷书过渡这座桥梁,增损古法,大胆创新,奠定了全新的楷书的审美体式。

我们先看一下王献之的小楷洛神赋,其真迹在南宋时只残存了十三行墨迹,其余荡然无存,流传下来的刻本是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称为玉版十三行,

《洛神赋》是曹植写的,原文有900来字,这个玉版十三行仅剩了345个字。有白玉版和碧玉版两种传世,一般的认为是碧玉版好,这个应该是南宋贾似道的刻本,因石头的颜色像碧玉,所以史称碧玉十三行。刻石的笔划隽秀挺拔,高质逸气,被誉为“小楷极则”。王羲之的《乐毅论》《黄经庭》《孝女曹娥碑》也都是历代学习小楷的圭臬(范本)。

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把这个《乐毅论》视为王羲之正书第一;唐太宗最珍视的王羲之的书法,一个是《兰亭序》,一个也是《乐毅论》。到现今为止,学习小楷的人也大多从王羲之和王献之这几个贴中来。因为那时候离“蔡侯纸”问世也就二百来年,蔡伦造纸是公元105年,到了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是公元353年吧,总共才二百多年,所以那会儿的纸张,还没有大纸;所以他们流传下来的都是小纸写的小楷或小草(而且现在只能见到刻帖或唐人摹本),但是也不能以此认为那时不写大字,汉代时,灵帝好书,所以大臣们许多人写字写得不错,有一个叫师宜官的人,(四体书势中载说)他写字大可盈丈,方寸千言,(是说多大多小的字他都能写)但是他没有留下墨迹,因为那时候没(大)纸,很可惜,留不下来,所以那会儿写大字就在墙上写,书壁题壁。据说那个师宜官有时候忘记带钱了,或者是有意不带钱就去酒馆喝酒,喝完酒,就在墙上直接写以抵酒资;饭馆儿老闆也满意,他(师宜官)没花钱也爽一把也很好,所以这个题壁呢,粉壁,拿大白粉一刷,刷了写,写完了再刷,再写,也很便利。有个王羲之题壁的故事,王羲之(在墙上)写好之后,离开了,王献之来了,就把它刷上白粉,又按他父亲写的这个内容,他又写了一遍(小王自认为自己写的很得意,本想炫耀一下),写完之后,等王羲之回来一看,说哎呀!当时真是,我是喝多了酒了,真是大醉了;那意思是我怎么写成这样儿?写的不好。所以说那时候写大字也是常有的,就是很遗憾,留不下来。

楷书在经过了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时期的发展之后,到唐朝,楷书的创造达到了顶峰。南北朝时尤其魏碑楷书大成气候,这里我们就不说了,因为跟我们要学的唐楷关联不大。

唐朝楷书,我们先说初唐楷书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薜谡。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他的代表作,它结构很严谨,造势险绝,用笔凝重。

学他的字的人不少,但是这个字呢,很容易被欧阳询给圈住,因为他的这个字的点画,几乎是一笔不可改的。

你看他这个上(九)字的这个勾,你如果改了,你不这样写他就不好看,他这个勾又带着隶书的意味;“成”字的这个戈划的斜度;“侍”字,左低右高,你把它调正,就不美了;侍字的上面的这一竖画很长,你把它缩短这个字就不美了;“鹿”的一撇一捺,你不能改动,你把它角度改了,你把他长度改了,就不美观了;“泉”字下面的水是撇低捺高;“奉”字撇高捺低,你可以改改试试,改了就不好看;写草字头,他所有的草字头几乎都是很高挑的,你把草字头写小了,离欧书感觉就远了;“也”他的这个竖钩(竖弯勾),这个长短角度恰到好处。

虞世南,虞世南的代表作是《孔子庙堂碑》。他比欧阳询小一岁。曾经拜智永为师,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所以我感觉虞世南的书法,有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神韵,文纯含蓄,温润尔雅。

诸遂良代表作《雁塔圣教序》:

刚才说欧阳询,欧字的结构有玄机,这个结构最重要。而褚遂良主要是在笔法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用笔的笔法,是比较灵动活脱的。

我们看这个“控”字,提手这个写得很活泼,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书法。“神”的这种摆动,“在”横与撇的连动,“隂”的耳刀就是行书的写法,“無”的长横的起笔充分体现了欲右先左的夸张,它是上一笔连带到这一笔顺势写成的,“無”字有好几个 。“東”这个短竖的起笔,非常的灵动活脱,它下笔,是凌空落笔下来,一气呵成。“分”“未”其实就是行书入楷,还有这个“群”,最后这一笔,其实这个字写得很长,最后一笔,一贯直下到最后就往左转了一下,如果不往左转,这个字就站立不住了,往左边一折转,这个字就写得即生动又稳定。“被”字皮的撇上挑,是把行书的笔法楷化了;这个“方”字的点是一个长折点姿态,这个长点,我们说点如高山坠石,岂止是高山坠石,是字的眉目,他有神态,有顾盼。看“年”的这个横画和竖画,横画的提按,最后收笔,实际它往下,然后再往上找这一竖画,找这个悬针,妙不可言。还有“藏”字的戈划,势如破竹。

薛谡代表作《信行禅师碑》,薛谡书法学虞世南和褚遂良,他的书法更像褚遂良,比褚遂良写得还要宽绰开张,猛一看就以为是褚遂良,可是和褚遂良放在一起比较差别还是很大的,当时的人说,买诸得薛不失其节,根还是在褚遂良上,字比较纤瘦凝练,用笔也比较委婉。

初唐四家书法都以险绝瘦劲立身,杜甫所谓“书贵瘦硬始通神”。到中唐,颜真卿横空出世,创造出了雄浑敦厚,具有庙堂之气的颜体书法。

这个《多宝塔》是颜真卿44岁时的作品,法度过于严谨,我认为还没有形成颜体风范。

63岁写的《麻姑仙坛记》,这个有大字本和小字本,已极具颜体风貌。

69岁时的《李玄靖碑》,也更具大气鼓荡之气,我非常喜欢这个这碑;

还有他71岁写的这个《颜勤礼碑》,是目前学颜体最多的一个版本,我觉得这个碑是相对其他帖来说比较好把握的,他有横细竖粗这个特征好上手,缺点是不容易写得雄浑敦厚,容易写得单薄。

72岁写的《颜氏家庙碑》,我认为这个碑已经到达颜体登峰造极的地步,是颜体最好的一个版本,但是这个碑相对颜勤礼来说难上手些。

还有他72岁写的《自书告身》,这是一个墨迹本,其它都是碑上的拓本,或者是刻贴,这个墨迹我认为已达到了颜真卿书法的一种化境:可以说是人书俱老,不拘小节,随心所欲;也可以说有的地方已经逾矩了,是逾矩不逾矩的随心所欲,放荡不羁,自然而然,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化境。其实这个写字最好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就是自然而然不做作,以这种视为典范。

晚唐的柳公权,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他还有一个《玄秘塔碑》也很著名,当然他不止这两个碑。《神策军》这个碑法度森严,有千钧之力,挺拔凌厉,用笔凝练,内涵坚质,外呈骨力;这个结体也是欹正相生,神清气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学他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因为这个字我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不好追求方笔骨力就写成了美术字,字的造型也难把握。

在书法史上,颜、柳是并称的,有颜筋柳骨之说。这个所谓筋就是字有弹性的,骨就是比较峻拔。你看从柳公权这个字能看出他那个骨力确实洞达(神清磊落)很有力度美。颜体之筋,就是他的笔画是棉裹铁,内里是硬朗的,外面雍容饱满,有种含忍之力。

(唐楷中)要想把楷书写的活脱,就学褚;要想把楷书写的严谨规范,那你就学欧,欧阳询;要想写的挺拔硬朗就学柳;但是你要想把字写的雄强浑厚,还是颜真卿,而且我认为呢,学颜真卿还有一个好处,我管这个叫宽容度,颜体宽容度比较高,这个宽容度,是照相(摄影)术语(曝光感光范围),就是写他的字,不必要非要这么准,只要笔法到位可能长点儿短点儿肥点儿瘦点儿,都过得去。你看唐代的这几个书家,应该说是欧、褚、颜、柳,是最有大堂气度的。如果用一个字总统说明:欧体,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险,险绝;褚体用一个字就是——遒,遒劲;颜体,一个字就是——厚,浑厚;柳体就是——峻,峻拔。毫无疑问这几个人里边就属颜真卿的颜体,气象宏阔,最有庙堂之气。

在2019年1月16号至2月14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次《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共有展品27件,并以历代150件书画来拱卫衬托这27件展品),盛况空前,这个大展足以能说明颜真卿的影响力之大。他的书法不愧为开宗立派,千古一绝。

在这之间我国也举办了《丰碑颜真卿名碑拓本特展》,在西安的三和美术馆,是2019年2月8日到2019年2月18日这个时候,所以不去日本呢,去西安也能看,看看这几个碑帖,基本上是一样的(还多了日本遗漏的颜真卿给自己的姑姑书丹的《殷夫人碑》和为开元盛世的操盘手宰相宋璟书丹的《宋璟碑》两个拓片)。

我们从网上来看,颜真卿就是一碑一面目,让你叹为观止。他这个书体,我刚才介绍那几个也都是一碑一面目,没有完全一样的。我们说颜真卿的书法,有庙堂之气,有正大气象,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作书之道,需有惊心动魄之处,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所谓乾道也”;尤其以颜真卿这个字来写榜书写大字,我们看琉璃厂啊,或去好多楼堂馆所大殿里边儿写匾,上面的字如果用颜体来写,就能压得住阵脚,它这个字因为雄强浑厚,有一种大气鼓荡之感。你如果用褚体褚遂良体写,它的字比较瘦劲,字虽然也很好看,但是跟这个建筑来比较的话,感觉他字就显得单薄;用欧体写,也显得太拘谨,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颜真卿在书法界,在整个书法历史上,他是一座重镇,是一座高峰。作字如做人,看他的书法与他的人就是绝对的书如其人,堂堂正正,而且人也如其字,就是这种感觉。他为人秉性正直,不阿权贵,不趋意媚上,为国有担当,不辱使命,这一点从他的这个身世上,从他为官从政上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气节在颜真卿也是响当当的,以忠义刚正义烈闻名于世。我在一次书画访谈中提到了颜真卿的忠义刚正。其实忠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爱国主义,刚正就是弘扬正气,无疑,颜真卿有一种道德价值的象征意义!

今天的课,就先到这里,下一课我们进入《自书告身》这个正题儿。

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