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无与根本-木舟读《里尔克......》第二封信

 木舟u2497sll0j 2021-12-03

虚无与根本

(一)

这封回信虽然很短,但提出了青年成长中需要注意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要防止陷入“虚无”;另一个讲的是途径:要拥有自己的“本”。

在信中,里尔克用的是Ironie,被冯至译为“暗潮”,经查百度,今一般将该词译为“反讽”,对于反讽,是艺术史上一个颇有争论的词。反讽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定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其一是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总能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其二,苏格拉底式的反讽。苏格拉底像牛蝇一样不断地叮咬着他的同胞,用他那反讽式的谈话使很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出丑,因为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地露出破绽。亚里士多德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为反讽所下的定义是“指演说者试图说某件事,却又装出不想说的样子,或使用同事实相反的名称来称述事实”。其三,罗马式反讽,即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使反讽更适合于幽默的目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有名言:“含笑读真理,又有何妨呢?”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这一“万全”便具有了反讽意义。这种传统的反讽都属于修辞学层面。(摘自:http://www./show.php?id=6368

向里尔克写信的青年诗人应该是在信中描述了自己的一种“倾向”(应用反讽),里尔克明确指出“你不要让你被它支配,尤其是在创造力贫乏的时刻。”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在人的成长中被“反讽”支配,则很容易会陷入“虚无”,为什么这样说,从前面网上引用的说明可以看出,不管是三类中的哪一种,反讽更易于让我们理解为“笑着哭”,是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来掩盖还不被大众所认可的一种东西,典型者如周星驰97年的电影《大话西游》:用近乎荒诞的手法让你在笑的同时思考着人生恒久的问题。这种方式是很难“驾驭”的,对作者、对读者双方而言,很容易让人形成至尊宝式的“玩世不恭”,或者像我们常说的“看破红尘”、“一切变得无所谓”。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虚无”状态,一旦陷入,则很难成长。

里尔克给出的解决途径是“转向伟大、严肃的事物吧”、“寻求事物的深处”。而如何做到,其实是里尔克谈的第二个问题:“在我所有的书中只有少数的几本是不能离身的,有两部书甚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我的行囊里。”也就是找到自己的根本性书籍,让这些根本性的书籍融入自己的血液、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有所“信”、有所“仰”,这是青年人成长的“根本”。

(二)

最近一直关注鲍鹏山先生的微信公众号,浏览鲍语成为这个上海最冷冬天捂床时最好的“消遣”。记得鲍老师论述中西教育曾提到,班级授课制提高效率的事,值得肯定,但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另外的事实。西方教育除了学校班级,还有一个场所:教堂(《圣经》),在《圣经》中他们学“做人”,在班级中他们学科学文化。而我们缺失的恰恰是这一点,我们只学了“班级”中的科技,却忽视了对于人之“信仰”的修炼。

从里尔克的信中首先提到《圣经》,似乎在印证着这一点。里尔克说在自己的行囊中,《圣经》是一直都在的,其实也是在说,《圣经》是他时常要反复阅读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什么时候阅读?在这封信的开头,里尔克写道:“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在自己试图探寻那最根本处、最重要、最深奥的事物而无名地孤单的时刻。人,总是有这样的时刻的,无论是无名之写信的青年诗人,还是已经名满天下的里尔克,当然也包括你和我等芸芸众生。

对于像《圣经》这样的书,儒家的《论语》可以类似,只是我们已经全民荒废了太久。记得几年前,住在宿舍可以一个月不出校门的日子,确属“无名地孤单”,便以读《论语》度日,时时翻几页、天天看一点,并没有刻意追求如何感悟,但从中还是感受到了儒家强大的进取精神,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心,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人生态度,以及那“君子自强不息”的谆谆告诫,在排除孤单之际,对于个人之“重燃激情”,确大有裨益。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当然,如果这样的经典能够成为自己的根本性书籍,正如里尔克在信中所说:“无论你的生活取怎样的途径,——我确信它将穿过你的成长的丝纶,在你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线索中成为最重要的一条。”

(三)

所谓根本性书籍,是指那些内涵丰富,并且能够使你深信不移,在成长的每一个时刻,都可以从中寻找“答案”的书籍。当然,任何伟大的一本书如果没有跟自己的经历相连接,没有经过阅读者的思考、体验,形成不了你的根本。

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总结过,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为基础阅读,了解文字的意思;第二层为检视阅读,掌握书之所指;第三为分析阅读,体会作者观点的前因后果;第四为主题阅读,围绕书之主题,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可谓“围点打援”)。要想让一本书成为你的根本性书籍,我觉得是应该这样阅读的。

就木舟个人体验而言,至少需要三步。第一步,反复阅读,摘抄重点;第二步,批注精读,与作者展开对话;第三步,归纳梳理,内化书之观点。其实也就是怀特海所言的“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唯如此,才算是阅读而非浏览。

(四)

每个人因为出身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思考问题的范畴不同,根本性书籍当然也是不同的。较为理想的状态,应是至少两类书。

其实里尔克有明确的暗示,对里尔克来说,一是《圣经》,二是诗人茵斯·彼得·雅阔布生的书。为什么是这两类,第一类《圣经》,是西方人的原典类的书籍,是西方人思维、精神的寄托所在,更是西方社会一切规范的依据所在。第二类,因为作者是诗人,雅阔布生也是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是关于自己日常所思、所想、想为类的书籍,对于他的创作将大有帮助,可以看作专业类的书籍。那么,问题来了,看了这些,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根本性书籍呢?

记得南怀瑾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刚日读史,柔日读经”,深以为意。正如季分冬夏、日有白黑。作为人,也总有顺逆之时,往往在人最为“顺”时,自我“膨胀”,做事不细,此时正好可以读读历史类的书籍,以史为镜,人生之顺逆在历史兴衰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理解了这些,正可转刚趋柔;而人在“逆”时,往往意志消沉,此时则可读经(《论语》、《孟子》等),诚如前文所言,在这些经典中自有一股生生不息之大气混成,即可转柔趋刚。所以,我觉得,我们所要选择的第一本根本性书籍,应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类书籍,可以是《论语》、《孟子》类,亦可道家之《庄子》类,当然也可以是其它……

第二类,和你的工作相关的书籍。就我而言,作为教师,我选择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反复阅读、批注归纳,试图让它在无形中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正如里尔克在第一封信中所言:“别人在任何事上都帮不了你。”当然包括选择根本性书籍的问题。这样的选择,只是我的经历、我之所思、我之体验。

根本性书籍又是必须选择的,除非你有一个真正的“人生导师”。因为这是所有行为的依托(有意或无意),是根本,唯有它,才可以摆脱那生命中的虚无。

附件:《第二封信》原文及批注

请您原谅我,亲爱的、尊敬的先生,我直到今天才感谢地想到你224日的来信:这段时间我很苦恼,不是病,但是一种流行性感冒类的衰弱困扰我做什么事都没有力气。最后,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变更,我才来到这曾经疗养过我一次的南方的海滨。但是我还未康复,写作还困难,你只得接受这封短信代替我更多的心意。

你自然必须知道,你的每封信都永远使我欢喜,可是你要宽恕我的回答,它也许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要是一个人能够对别人劝告,甚至帮助时,彼此间必须有许多事情实现了,完成了,一切事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安排,才会有一次的效验。[1]

今天我只要向你谈两件事:第一是“暗潮”(Ironie):

你不要让你被它支配,尤其是在创造力贫乏的时刻。在创造力丰富的时候你可以试行运用它,当作一种方法去理解人生。纯洁地用,它就是纯洁的,不必因为它而感到羞愧;如果你觉得你同它过于亲密,又怕同它的亲密日见增长,那么你就转向伟大、严肃的事物吧,在它们面前它会变得又渺小又可怜。寻求事物的深处:在深处暗嘲是走不下去,——若是你把它引近伟大的边缘,你应该立即考量这个理解的方式(暗嘲)是不是发自你本性的一种需要。因为在严肃事物的影响下(如果它是偶然发生的),它会脱离了你(如果它真是天生就属于你),它就会强固成为一个严正的工具,而列入你创作艺术的一些方法的行列中。[2]

第二件我今天要向你说的是:

在我所有的书中只有少数的几本是不能离身的,有两部书甚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我的行囊里。此刻它们也在我的身边:一部是《圣经》,一部是丹麦伟大诗人茵斯·彼得·雅阔布生的书。我忽然想起,不知你读过他的著作没有。这很容易买到,因为有一部分很好的翻译在雷克拉木(Reclam)万有文库中出版。你去买他的《六篇短篇小说》和他的长篇《尼尔·律内》(Niels Lyhne)。你先读前一本的第一篇《摩根斯》(Mogens)。一个世界将要展现在你的面前,一个世界的幸福、丰富、不可捉摸的伟大。请你在这两本书里体验一些时,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并且,无论你的生活取怎样的途径,——我确信它将穿过你的成长的丝纶,在你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线索中成为最重要的一条。[3]

如果我应该说,从谁那里我体验到一些关于创作的本质以及它的深奥与它的永恒的意义,那么我只能说出两个名字:一个是雅阔布生,伟大的诗人;一个是奥古斯特·罗丹,那在现存的艺术家中无人能与比拟的雕刻家。

愿你前途一切成功!

你的: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345;意大利,皮萨(Pisa),

危阿雷觉(Viareggio


[1]木舟:行走在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必须孤单地前行。你只能找到理解你的孤单的人,但是决不可以分解自己的孤单。但是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又不能只是孤单,你必须与各个方面交往,也可以称为学习。关于学习,《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就是学习的三个状态,“学而时习之”,是与知识之间的交流;“有朋自远方来”,是与同伴间的交流;“人不知而不愠”,是与自己内心的交流。其实,学习也正是这三个方面的融合,缺一不可。其实,里尔克在信中反复强调喜欢青年诗人的来信,在里尔克来说,与青年诗人写信交流,既是回顾自己青年时期的经历,同时也是在总结提炼自己的认识。这样的一种交往、沟通,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和提高。当前,有效教学所强调的课堂互动,当然在形式上符合这个的理论,可需要的是真正的倾听与交流。

[2]木舟:这里的“暗潮”(Ironie),当前译为“反讽”。按百度的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藤野先生》开头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达的正是厌恶之极的情感。”

世界本身是一个悖论的存在,现实有着太多的无奈,“神马都是浮云!”其实不是不在乎,有时反而是太在乎。所以,太多时候,人们采用喜剧的方式来揭露这个世界上的恶。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玩世不恭”。里尔克的这段话可以非常好地面对这样的现实,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反讽例子。“不要被它支配……转向伟大而严肃的事情”。其实大多的时候,讽刺只是一种无奈而已,它永远上升不到伟大。

[3]木舟:这就是里尔克所找到的自己的根本性书籍。对于每一个精神生活有所追求的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根本性书籍。但是每个人的根本性书籍必然是不同的,因为你的经历、你的所有注定了你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你的内心需求、你的生命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只有叩问过自己的内心,只有那些真正打动你的内心,使你灵魂为之颤抖的阅读体验,才是你的根本性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