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格不成田”一直是判定田黄的主要特征之一。“格“也特指田黄石出现的红筋,其认可度及价值也一直众说纷纭。一些经典的田黄作品也并非颗颗见筋,因此许多藏家感到困惑——到底这些判断依据还作不作得准?本文将带大家探索田黄的红筋是如何形成的? 在一些非收藏者眼中,所谓的”筋“看起来跟裂痕一样,为何还能作为判断依据,并卖上高昂的价钱?然而这两者之间是不同的。“裂”是指原料在形成、开采过程中受力,或者由于保养不当产生的开放性裂隙。而田黄的“筋”则多呈筋脉状纹路。 田黄产区溪水及土壤中高含量的铁 田黄石质地柔软,在从山坡—山脚的滚落过程中,与山石河床相互碰撞、摩擦,以及在水流的冲击下,会在内部形成众多细微的先期裂纹,后期经过河水及土壤中的矿物元素在千万年时间中逐渐填充进这些裂缝中,形成了“冷愈合”。由于三价铁主要呈红色及褐色色调,因此充填“愈合”的裂隙往往显示出红褐色外观,因此也被称为“红筋”、“红格”或“红筋格”。红筋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原有裂格田黄原石的稳定性。 上期有提到,田黄原石外面还有一层皮包裹,因为皮是后来形成的,格是滚落时先形成的,所以田黄为皮包格。不同于田黄的石皮,红筋通常都会在雕刻过程中被挖去或者被雕刻成一些细小的花纹作为掩饰,从而变得不明显,甚至几乎不可见。因此,一些大师作品石皮常见,但红筋罕见,并非代表这块田黄石没有红筋,而是由于大师超高的技艺使得红筋被完全化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