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peowei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6.4速度的变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2021-12-03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说明

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6.4速度的变化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大部分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善于模仿,模仿老师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班级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担当正副小组长,他们负责检查本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组员并收集组员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困难。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学习合作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上的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能主动的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了兴趣,学生能在一节课中专心听讲、勤于动脑。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培养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每一节数学了都有收获,把目标放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

根据上述因素,本节课以简单的图象认识作为铺垫,层层深入实现小步子。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达成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学生教学生的手段,既能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作用,又能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及时的得到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6.4速度的变化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4节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养成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模式,班级分为6个小组,有正副小组长指导组员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拥有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的能力,初步拥有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目标:通过探索图像所表示的关系活动,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通过看图、识图,分析速度与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有条理的语言刻画现实情境。

教学难点:

根据图象所表达的信息,描述速度与时间的变量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法设计: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鼓励”的成功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见下页)

































教学过程分析: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播放游戏极品飞车的片段。

















建立简单模型:











提出问题:

图象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从我们需要中所产生的。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铺垫,体现成功教育模式的低起点。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3、结合图象,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从图象中获取什么信息?请你描述一下该图象所表示的生活情境。















学生可能描述为:

(1)、汽车在0至2分钟在做加速运动,从0加速至30千米/时。

(2)、从2分至6分汽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匀速行驶。

(3)、从6分至8分汽车在做减速运动,速度由30千米/时减至0.

(4)、4分钟时汽车的速度为30千米/时。

(5)、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下充分而广阔的空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4、下图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长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学生互动,重点强化小组中差生的辅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达成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锻炼表达能力,提高数学思维的智力品质。完成本课的基本目标。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5、课本P205随堂练习1

6、课本P206随堂练习2

7、该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书店买书然后回家的过程,其中x表示离家距离,t表示时间。















(1)该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1小时小明的速度是多少?

(3)小明在书店停留了多长时间?

(4)小明骑车从书店到家花了多长时间?









8、小明和小亮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校同学,下图是他们上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



















提问:谁的速度快?

下图是一辆汽车匀速行驶的汽车的时间与速度图象。

















思考:图中矩形面积有何意义?

这两道题是通过对现实的描述选择正确图象表示,体现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本道题把纵轴的速度改为离家距离,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错误与正确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教师通过板书培养学生严谨的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直线的倾斜程度直观的得出小明的速度快。









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以后体验:在速度与时间图象中,速度图象与坐标轴围城的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一时间段行驶的总路程——这一更普遍的结论,奠定基础。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益 学生归纳,老师补充:

1、根据图象分析速度与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会区分速度与时间图象和距离与时间图象;





加速匀速减速







前进静止返回

3、能用有条理的语言刻画现实情境;

4、学习数学要善于观察,总结方法。 让学生通过总结,体会成功的愉悦。













































必做题

课本P206—208习题6.4









选做题:

一、下图是小明骑车从家去书店,又去学校取信后马上回家的过程,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观察图象回答下列列问题:

















该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明在书店呆了多长时间?

小明家距离学校有多少千米?

小明从学校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下图是李老师行走的速度与时间图象,数学研究表明:图象中的梯形面积就等于在0-8分这一时间段行走的总路程。请你求一求这一行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布置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课堂拓展环节设计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























计 6、4速度的变化

该图象反映的是时间和离家距离之间的关系;

1个小时小明的速度为0;

小明在书店停留了1个小时;

小明骑车从书店回家用了0.5小时。









加速匀速减速







前进静止返回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造成知识一闪而过,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现象,所以有板书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反思:本节课以简单图象认识铺垫降低起点,层层深入实现小步子,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及不断的交流中,学生能较快得到效果反馈,思维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演示自己思维的成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学生探索合作交流时我采用了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特长表现分别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节数学课中充分感受合作的快乐,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李萍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4节《速度的变化》。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如:骆驼的体温、潮汐的升落,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速度的变化》这节课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中的第四节课,通过探索图象所表示的关系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象所表示的变化过程,加强他们对图象表示的理解,发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的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为今后的函数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探索图象所表示的关系活动,加深对变量图象表示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具备了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并且拥有能初步从图象中读出信息的能力。但是他们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重点为进一步通过看图、识图,分析速度与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有条理的语言刻画现实情境。

教学难点为根据图象所表达的信息,描述速度与时间的变量关系。

四、教法分析:

教师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鼓励”的成功教学方法。

学生以“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方式进行学习。

利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以汽车在运动过程中仪表盘数据变化情况视频,引出本课题《速度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从我们需要中产生的。

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绘制如下出简单的图象,认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三种基本图象,降低问题起点,实现小步子教学。







提出问题:图象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他们之间变化情况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交流,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铺垫,体现了成功教育模式中的“低起点”。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在上面问题的基础上,组合图象一,学生讨论交流:图象所表示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图象描述汽车的运动状态。















(三)深化知识、完成达标:

图二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课本P204的问题)















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长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重点强化组中差生的辅导,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作用,又能使能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得到帮助,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达成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锻炼表达能力,提高数学思维的智力品质。

(四)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1、我设计两道基本的练习题:课本P205-206随堂练习1、2

为了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精神。2、如图:该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书店买书然后回家的过程,其中x表示离家距离,t表示时间。

















本道题把纵轴的速度改为离家距离,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意在让学生在错误与正确中交流中引发思维的碰撞,教师适时穿插其中引导。

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和解题能力,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1)该图象反映的是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1小时小明的速度是多少?

(3)小明在书店停留了多长时间?

(4)小明骑车从书店到家花了多长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学习数学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教师通过详细的板书,培养学生严谨的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3、小明和小亮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校同学,图1是他们上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你能得出谁的速度快吗?















图2是一辆汽车匀速行驶的汽车的时间与速度图象。提出问题:图中矩形面积有何意义?

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以后体验到在速度与时间图象中,速度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一时间段行驶的总路程---这一更普遍的结论奠定基础。

(五)归纳小结、提升效益:学生从知识内容和数学思维方法两方面小结,再由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课后习题6.4

选做题1:根据课堂中的拓展环节设计了的题目,下图是小明从家去书店,又去学校取信后马上回家的过程,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

回答下列问题:

该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明在书店呆了多长时间?

小明家距离学校有多少千米?

小明从学校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选做题2:下图是李老师行走的速度与时间图象,数学研究表明:图象中的矩形面积就等于在0-8分这一时间段行走的总路程。请你求一求这一行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六、评价反思:本节课以简单图形认识铺垫降低起点,层层深入实现小步子,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及不断的交流中,学生能较快得到效果反馈,思维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演示自己思维的成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学生探索合作交流时我采用了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特长表现分别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节数学课中充分感受合作的快乐,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















2





1









时间



时间



时间



速度



速度



速度



0



0



0



















时间



时间



时间



速度



速度



速度



0



0



0



时间



时间



时间



距离



距离



距离



0



0



0







时间



时间



时间



速度



速度



速度



0



0



0



时间



时间



时间



距离



距离



距离



0



0



0



时间



时间



时间



速度



速度



速度



0



0



0



















图2



图1











献花(0)
+1
(本文系peowe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