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才有广阔的天地 ,益博社会工作志‖益见

 益博社会工作 2021-12-03

行走才有广阔的天地 ,益博社会工作志‖益见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21年12月2日,晴,周四

日子还是零度到十六度,起床的时间只是听见了村子里的鸡叫声,名门小区的空气压缩机声音一直很大,东方红润起来,车站路上拖拉机和车的轰鸣声响了很远。院子里的月季花也凋谢了,腊梅开始有花骨朵,锻炼的人也少起来。去车站路坐23路车,晃晃悠悠的去范蠡路。车上人不多,但是司机一再提醒戴口罩。

工会门口几个人在打乒乓球,园林工人把月季花枝条剪短涂上一层黄药膏。办公室里暖气开了,屋里热气腾腾起来。总是忙忙碌碌,似乎有毫无所得,唯有静下心来,看几页书,方觉光阴没有虚度。上善若水老师给我发来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一本又一本的书,像找到了知音一样,不厌其烦。人过四十,似乎才明白很多东西,这叫四十不惑。上善若水老师循循善诱,忧国忧民,更怀慈悲与敬畏,中国传统的医书中,潜藏着中国人应对问题的办法与思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有自己的处理方法。

三年前,我曾和机构的伙伴一起去医圣祠和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去探讨中医药社会工作的可能,黄建章教授会见我们,其实那只是一个开始,后来在卧龙岗旧书摊上买回一箱子医书,放在床头柜边,没遇烦心事,就会翻看几页。这些书可以窥探古人智慧,反求诸己而已矣。日积月累,也背诵不少道家经典,去年疫情沉淀在支援武汉的江岸区桃园街道的社区里,因为服务几个老人,一个老人喜欢看道藏,里面的道医,把各种精髓说的辩证而玄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哪里播种,就在哪里收获。

古之学者必有师。上善若水老师应该是民间高手,一如前几天中医学院的一个中医学生要寻找南阳的武林高手一样,他们会武功,当然也会医术,从走路姿势到言谈举止就能找到一个人的状态。老师发来了悠悠洒洒的文章、医书和感悟。之前,老师曾经推荐我去找七里园九中附近的田医生,因为各种原因也凑到一起。

之前,上善若水老师给我分享一个张仲景看病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跟我说了七八位良医,虽然人在南方,但是一直关心益博社会工作。中间就提到田中医和姚中医,这些老中医躬身实践,自然就有不少的经验。医生都是做人的工作,一个人都涉及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里人的病,自带着人情世故,所以他们的人生体悟也是这个社会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

商量着杂志编排的事,一直催了多少次还没有弄出初稿,大家商量着如何把栏目组织好。我拿着材料,把栏目分分争取有一个高质量的稿件。壹基金儿童服务站因为筹集资金资金需要六万,虽然已经审核过来,但是自筹资金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跟杨兵商量着只好放弃。看着江哥给文章打赏,我一直想着是不是,就是我要找的胡萍一样的人,那里穿着长衫喝酒的人。我还是打电话了解了一些情况,人到中年,谁不是一地鸡毛。

阳光正好,准备吃饭,敏姐打电话说老家娘和姊妹几个一起来南阳玩,问我在哪里?我说刚下班,去医圣祠吧。其实打算准备去一趟武侯祠边,先给医圣祠丁主任打电话骑着电车直奔过去。从滨河路拐入医圣祠街,这是一个去社旗方城的老路。仁济桥过去,就看到姊妹几个。一起去医圣祠,不仅如此,原来的医圣祠前一段从正科级直接跃升正处级的张仲景博物院。

熙熙攘攘,都是踏着足迹前行。进入医圣祠,大娘说这比邓县的大多了,我说这些东西不是大小可以比较大,汉阙山门,雕像,墓区,碑林,匾额,陈列,松柏,凌霄,一切与这个格局有关的都用尽。只不过,找医魂那个匾已经找寻不到了。丽姐回来有一段时间,准备回新疆。敏姐说着我小时候的事,提起母亲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给我买了一个大盖帽,戴上当时很拽。是的,在姨妈家的境况里还有这个照片,戴着军绿大檐帽,骑着小自行车,跟我大姐一起照的相,这还一个片段。尽管如此,又引起对母亲的思念来,已经快三年了,人真快啊。

辉娃说,王爽户口转到新疆,谁知道现在镇平属于贫困县,还可以加分,以目前的分数,上个好学校没有问题。谈轮着现在形势不好,想做生意。我说现在做要更谨慎。有人说,成人才容易,成人物就不行了,要有一些动物式的磨炼。

原本计划去一趟孙家楼,再去闫天喜饺子馆吃饭,因为马上到中午,下午两点半还要过去,就在附近一个南阳老扯面馆吃点饭。三年前在这里做社工培训吃过几顿。点几个菜,聊着最近的打算,也算着人这一辈子就是活的人,没有人,啥也没有。问起五大和五娘的身体,因为五大身体也不好,子女们在动手术与不动之间徘徊,都是想让老人多活几天,有点生活质量。很多老人终其一生勤勤恳恳,很少享福,真正让儿女伺候的不多。古代人们对父母去世还要丁忧三年守孝三年,现在都是入土为安就开始各忙各的了。

两点半走的时候交代可以去梅城公园和白河坐船,也可以去府衙。等下班了一起吃饭。三点多的时候,辉娃说已经到了遮山,在七彩沟和鳌圆寺转转,鳌圆寺进不去,七彩沟没啥看。下午还是写一个推进慈善社区的指导意见,这个材料也琢磨很长时间,一群人都像在社区里装很多东西,彰显每一个工作的重要性,一直忙到六点才算交差。

给韩老师打电话问致敬最可爱的人往前推进的事,昨天跟志愿者协会一起去青华镇拍摄一个抗美援朝老战士,但是都是摆拍,你一言我一句,真正让老人表达的少,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我说今天受一个微友老师启发,可以关注民间老中医这个群体,趁着中医复兴的东风,因为只有中医才能有很多本土故事。不管怎么说,祝由也好,神灵也罢,里面的奥妙,很少有人懂得了。

准备去找胡萍。我又看了赵星辉老师的留言,胡老师说,张仲景墓前原来挂的医魂那两个字振撼人心。就像一个活的灵魂在跳动。看了主任章说到的,胡萍,何保民,都是七十年代南阳的一拨名人。还有一个张一平,大才子,医圣祠最早的馆长。医魂那两个字应该是张一平当馆长时挂上的。张一平画了画几付仲景像,靳岗教堂内耶稣诞生到钉在十字架上共十八副油画都是张一平画的。这一拨才子,比现在的几个所谓名人,档次高多了。因为这一拨才子都是在文革中,所以后来不吃香了。张一平下海到广州,办了个道观也是英年早逝了。但然,这些人成名时,自己还在上学,都是听人拍的。张一平的妻子徐尚丽卧龙岗名讲解员,父亲武装部长,烟厂的军代表,她弟和自己小学同班同学。

赵星辉老师说,公众号下边发的关于中医的一些文章自己都浏览了。看文章知道也在学中医。自己二十多岁时有老师带学的能看常见病了。后来没走这条路。但,读书木间断。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交流,互相学习,把自己会的都交流给我。这是一个启发。前几天,李萍发的张兼维写的100句医圣颂那个视频,我把张批了一顿。一百字的颂词,只有两句话说仲景的贡献。即,辩证有八纲,大论著伤寒。他不知道,论六经辩八纲两句话不可分割,互相印证。论六经,辩八纲,辩证施治,这是张仲景在中医史上里程碑式的,开先河式的贡献。这些人根本不懂,欺世盗名而已。白河边仲景桥附近,聂振弢老师写那大美南阳颂,才真是有水平。

外面天已经黑了,只是灯火辉煌让这个城市看起来热闹,其实冷暖自知。吕兆航老师打电话说着胡萍的事,王琳也熟悉,不苟言笑,工作认真。住在高新路教师新村。他的母亲曾经是一高教师,去年也不在了。我说这涉及到一个人的隐私,每一个人在颠簸的生活中总有很多传奇的色彩。

奎章阁一如往常,灯火辉煌的门口是几个卖肉的架子。人们总是围绕着一个寺庙生活,门口的甘露禅林说着不染尘,即登彼岸,大多数就是这些精彩。我没有迟疑,问几个老人都不知道,在琉璃桥对面的周记水煎包摊位前问起老板,说在往北走,寨河边。我的印象里,河街就是窄窄的一绺行。中间问几个长着,说估计是七,就是经常出来坐着轮椅的李芳生。其实第一次我听成李文芳了,在一个窄窄的夹道往西走到尽头,一个老太太推着三轮车进去,说这是弟兄两个都在这边住。

开门进去,正有一个抽烟的年轻人,漆黑的夹道,一支烟显得很突兀。问起老人,就是在家,有个老人引路,比自己去人要更容易引起信任。还是有某种亲切感,说起胡萍,我才看着李芳生老人,突然感觉像镇平回民的那个气质,魁梧,老家说帮撒。只是坐着轮椅上,老人的儿媳也在家,儿子出去有事。坐在老式的沙发上,对着老人,从胡萍开始了解。

胡萍是1967年来市政公司,就叫市政队,最早在现在市医院,后来挪到丝织厂后街。胡萍原来在文化馆上班,很有才气。胡萍是南阳一中的学生,跟着王凌云跑了,就是1948年弃城南逃。他们家是刘太营的,家里也比较殷实。总的印象是比较傲气,好吸烟,那时候自己是队长,很多打成右派犯错误的干部都塞到市政队里来了。1976年平反之后就到办公室里啦。也是有病,后来跟着一个一高的齐老师结婚,不到两年多就去世了。去世后,他们都是一群文人搭设灵堂开追悼会。一般人请不动,医圣祠、武侯祠经常有人请着去写字,那些年写了不少,市政队,很多标语都是胡萍写的,胡萍有个侄子。他有孩子没孩子这个事不好说。

似乎这只是一个开头,顺着老南阳讲老南阳记忆的事,问起话来经常从父亲或者爷爷开始。你是哪里人?这句话对于年轻人老说似乎只有老年人才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说你是哪里的?故事便有了大环境。李芳生老师说——

我是1930年人。爷爷叫李天祥,老家是镇平西关的,很早就来到河街,那个时候就是在河街上宰羊,爷爷生了兄弟八九个,后来父亲叫李春山。那个时候没有上过学,就去景穆街去了几天,然后就来会跑着玩,解放的时候,十来岁,南阳解放也不记事,就知道没有打仗。16岁招工,一直到1958年才转成固定工,也就是成正式工。

那个时候结婚是老太太介绍的,也是回民,家是黄池陂的,后来也招工进入市政队,结婚三年有了一个大闺女,现在五十四五了,三个姑娘,一个儿子,老伴去世十年了。河街真正的老户不多,大多是围着河街,从一个地方迁徙过来,有生意或者工作可以安顿下来,慢慢繁衍生息。爷爷这一辈到现在,光河街都一二百人。

老南阳是啥样子。和现在的不一样,上面是石柱子。南阳有四个城门,经武门是民主街下面,还有东西南北四个门。经武门是跑老日的时候整的。西城门东城门南城门都是市政队根据上级指示扒的,那个时候路窄,街道也窄,两个牛车就错不开,需要一个牛车上到台阶上,也都是形势发展,老城住人多,没有办法,要是有现在的观点保存起来就好了。

原来河街也不是城里,算是个寨,有寨都有寨河,人多地方小就窄卡。原来这里的路是扭几个弯,现在的鸡爪街,云子石头夹道都没有了。云子石头夹道,在仲景路南段东侧 是一个古老小街道,在夹道的西口,很早有一个石牌坊,上面镶嵌云图,所以取名云子石头夹道。中段临近水井,也叫井楼夹道。东边是余姓花园,也叫余家园,解放后都成云子石头夹道。

那个时候刚上班,主要是修路,现在的市政工程,也都是以后城市发展,人聚的越来越多。1985年南阳市政队就分成维护处、园林处和市政公司。现在人更多了,自己的兄弟在前院住,比自己小三岁也是市政上退休的。人都是这,有机会了,都会照顾家里人,算是一个出路,有个工作。

看看表,从寻找到找到聊天,似乎叙事居然勾起对家乡的记忆,一说镇平,自然就有了同乡的亲热感,也会想起与某个地方的点点滴滴。比如说我是贾宋的他自然就说,某年某月某日去镇平买菜。我说原来我们家族产的辣子,颜色鲜艳,肉厚,味道好,曾经在民国南阳风靡一时。这个是是老家100岁的书林大爷说的,也讲一个爷爷找辣椒的故事,家里的辣椒因为秋天晒干,不知道是用绳子穿起来的打结方法不一样,或者是缝的有特点,丢的辣椒居然在集市上找回来了。

河街还是烟火气息很浓,外面卖牛羊肉的在门口摆着摊位,吃过饭也有拉着狗跑的,摆记饺子馆,居然成为南阳清真美食的地标。琉璃桥上可以看见温凉河的夜色,可以看见医圣祠的恢宏大气,解放纪念碑的灯光,白河两岸的璀璨。

找一个人其实就是寻找一个生命的旅程。一个旅程接一个旅程就是一个机遇与一个机缘。回到家,坐下来跟一个中医好友聊起今天的事,觉得这是一个方法,如果能够坚韧的做一件事,三五年就有了气色与光彩,把昨天日志写一写,算是一个小结。还有今天是20211202,一个对称的好日子,a  good  da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