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

 昵称31434246 2021-12-04
图片

本文字数:2851字

阅读时间:9分钟

多元策略助品读,思辨读写引深度

——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

一、原生态阅读,通读把握作品

整本书阅读内容繁多,人物关系复杂,若是没有一定的阅读策略进行梳理,读后收获的不是一堆概念,就是一地鸡毛。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说:“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根据文体特点、学生情况,教师需要不断调整以寻找适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喜欢这本书,同时也能够匹配学生的能力。根据文体特点,处于第三学段“快乐读书吧”的《鲁滨逊漂流记》一书可以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以阅读单的形式,运用多元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把握。

1.分步设计,品读人物形象

基于全书内容和小说这一文体,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并能够全面了解书中主要人物,教师可以从单个人物出发,也可以梳理多个人物,通过制作人物档案、厘清人物关系、撰写颁奖词等途径来实现。

(1)以要素为核心,定位人物形象。锁定书中主人公鲁滨逊,列举若干个基本要素,如经历、困难、梦想、性格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原文中寻找依据,提取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或制作人物档案,以此定位人物特点。

(2)以统整为策略,厘清人物关系。基于整本书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物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书中的其他人物,并思考这些人物与主人公的关系,如威尔斯、佐立、星期五等。然后以出场顺序或亲密程度为经度,以对鲁滨逊的影响为纬度,利用统整策略,绘制人物关系图,进一步挖掘人物特点。

图片

(3)以情境为抓手,探究人物品质。把握人物形象,还可以创设表达情境,引导学生将阅读的理解转化为观点的陈述,以“鲁滨逊被评为上个世纪孤独而又顽强的冒险者,请结合书中内容,为他写一份颁奖词”为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人物品质,沉淀自我观点。

这样的三个设计,从一人品析到多人关系,再到深度解读,分步设计,递进深入,将书中人物品析得透彻、清晰。

2.借助策略,把握故事情节

厚厚的一整本书,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将书读薄、把握要点,不至于读得“一片混沌”呢?这个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教材中: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呈现了全书梗概,做了很好的示范;课后练习引导提炼小标题,这是概括梗概的逆向思维方法;单元习作主题是“写作品梗概”,教授三个步骤指导概括等,这些都指向了“将书读薄”。如何才能更精准地把握故事情节呢?

(1)绘制时间轴线,梳理关键事件。

整本书内容错综复杂,可以抓住时间、事件这两点,绘制时间轴,便能有效梳理书中的关键事件。把握关键事件,将其串联起来,便是此书梗概了。

(2)评选情节之最,重读经典故事。

整本书中的经典故事片段值得一读再读。在《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可以引导学生评选情节之最,“最惊险一刻”“最意外一幕”“最喜悦时刻”……通过“情节之最”的评选,让学生重读经典故事,品味其中深意。

(3)对比航海经历,品味精彩情节。

鲁滨逊是一个酷爱冒险的人,他先后有五次航海经历,或单纯为了冒险,或经营生意,或贩卖黑奴,或返回小岛……航海经历有时是幸运的,顺利抵达;有时是遭遇风暴,心惊胆战……通过对比航海经历,梳理故事情节,能更进一步体悟人物性格特点,也能对精彩情节有更深刻的印象。

图片

3.咀嚼细节,关注故事环境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对《鲁滨逊漂流记》一书的环境品读中,还可以增加创作的时代背景、主人公原型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故事。

(1)介绍主人公原型。

笛福曾介绍过自己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故事——1704年9月亚历山大·塞尔科克因为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马斯蒂拉岛上,四年多后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笛福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写作手法对故事进行了创作加工,把主人公塑造成为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人物。

(2)介绍时代背景。

作家笛福生活的时代,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大规模发展的时代。从《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可以看出鲁滨逊集中了劳动者、资产者和殖民者三重身份,包含当时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和殖民主义本质。在那个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本,而劳动被看作是追求财富的必然途径。书中鲁滨逊荒岛求生,他搬来船上的物资,通过养羊、种植,通过劳动自给自足,建立小型文明社会,这些都是对当时时代背景的隐射。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原生态阅读”环节,运用策略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对作品进行反复、多角度的阅读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懂这本书。但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整本书阅读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锤炼阅读思维能力,提升阅读思维品质。

二、思辨性理解,唤醒阅读思维

阅读和思维密不可分,只有撬动思维的运转,阅读才能走向深入。而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只有融入思辨元素,唤醒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理性地支配自己的思维,才能让整本书阅读从惯性走向反思,从混沌走向思辨,从浅层面的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1.问题引领,挖掘思维深度

在引导整本书阅读中,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可以有效地拓宽思维深度。对《鲁滨逊漂流记》全书通读后,可以提出这样的统整性问题:“为什么他能够一个人在孤岛生存28年?”以此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寻找依据,提炼观点,展开讨论。不少学生会提出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品质、现实原因等方面,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这些原因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而引发进一步思考,提高思辨能力。

2.假想预设,揣摩故事内涵

整本书的故事发展中,会有一些巧妙的特定情节,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和加强对其内涵理解,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假想、预设,进一步揣摩。

鲁滨逊在荒岛生存28年中,生活过得挺满足,而“星期五”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抓住这一转折点,引导学生进行假想、预设——“假如鲁滨逊遇到的不是'星期五’,故事会如何发展呢?”“假如鲁滨逊不用火枪,能驯服'星期五’吗?”等等,这样学生能对故事背后隐含的意义更有感悟。

3.比较作品,深化理解主旨

比较阅读,能促进对整本书的理解。荒岛求生的作品不少,如将《鲁滨逊漂流记》与《蓝色海豚岛》或《手斧男孩》进行比较,探寻异同点,并在比较中开展思辨活动,在思辨中加强作品理解。

这一阶段的思辨性理解是一个读者、作者、作品、师生共同对话的过程,在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同时,也让作品靠近学生。在品读、思考、揣摩的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锤炼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三、共生型读写,巧妙链接生活

“读写共生”不同于“读写结合”,是在思辨性理解的基础上,从思辨问题中衍生出来的练写,这样有助于反馈和反刍阅读所得,也能在深度阅读、读写训练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读写共生、得言得意,在原生态阅读、思辨性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1.学习辩证思维

在教材《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用一整页展示了一张列表,那是鲁滨逊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针对一件事列举的好处和坏处,并且进行两者对照,从而得到宽慰,以便寻求更好的方法。

课后习题也引导学生学着鲁滨逊一样,针对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列举出其中的好处和坏处,从中学习鲁滨逊辩证的思维方法,学习其乐观向上的精神。

2.整理必备工具

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鲁滨逊在荒岛上面临了种种困难。聚焦困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去荒岛探险,你会在工具箱里放进哪些必备工具呢?为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求依据,这样也是对文本的进一步剖析,可谓一举两得!

3.创作生存指南

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学生一定从中得到了很多关于荒岛生存的启发。这时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创作一份荒岛生存指南。在创作指南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书的理解。

由上文可见,原生态阅读、思辨性理解、共生型读写,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深度阅读,能让阅读、思辨、写作三者融合起来,力争提升“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柯晓珊,福建厦门天安小学;傅结龙,福建厦门湖里区第二实验小学)

图片

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