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yì)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原文朗读】 南宫适(kuò):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也叫南容。南宫适言语谨慎,崇尚道德,孔子很欣赏他,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羿(yì):一个部落的名字,神话传说“后羿射日”中的那个“后羿”是他们的祖先,这个民族善于射箭,所以南宫适说“羿善射”。本章中的“羿”是一个特指,相传是夏代有穷国的国君,他曾篡夺了夏朝太康的天子之位,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后羿后来又被自己的家臣寒浞(zhuó)所杀。 奡(ào):一个人名。他是上面所说的杀掉后羿的寒浞(zhuó)的儿子,他力大无穷,能荡覆敌方的战船,所以南宫适说“奡(ào)荡舟”。后来他又被夏后少康所杀,史书上称作“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不得其死:不得好死,得不到善终。 禹: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帝禅位与他,他是夏朝的开国天子。 稷:“后稷稼穑”的后稷,在尧舜时代主管农业,他是周民族的祖先。过了一千多年,他的后代周文王和周武王得到了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把孔子比作是大禹和后稷,孔子觉得自己无法与大禹和后稷相提并论,所以没有回答。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能荡覆敌方的战船,但都不得好死,没有得到善终。而大禹致力于治水,后稷亲自教民稼穑,他们或他们的后代却都有了天下。”孔子没有吱声。等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可算是君子了,这人呀!可算是尚德的人了,这人呀!”本章承接着上一章,在上一章中,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阐述了“勇”与“仁”的辩证关系。到了本章,继续探讨“勇”和“仁”的话题,并将其上升到“得天下”的高度。为了完全读懂本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其一,本章的主角南宫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二,南宫适为什么提到了“羿、奡(ào)、禹、稷”这四个人,“羿善射,奡(ào)荡舟”是什么典故?其三,面对南宫适的问话,孔子为什么当面不回答,而等南宫适退出后再夸赞他。其四,这段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再与老子《道德经》中的话相互参照。 南宫适是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字子容,也叫作南容。《论语》中共三次提到了南宫适,我们先参考一下另外两个章节。 在《公冶长篇第五》中,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谈到南容时说“南容这个人呀,国家清明之时,他能不废弃自己的才德。当国家不清明的时候,他又能免于刑戮”,赞赏他既坚持原则又小心谨慎,天底下的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一生平平安安呀?所以孔子便做主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在《先进篇第十一》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诗经》中有一段诗,原文是“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南容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之所以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因此他读到这篇诗的时候,就特别感慨地反复读了几遍。孔子看到他如此谨言慎行,便做主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2、“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是什么典故?南容用比他们早一千多年的古人作比喻,“羿”和“奡(ào)”是夏朝初期的两个人,都曾经靠武力篡夺了天子之位,后来都不得好死。 太康是大禹的孙子,生活腐化,沉迷于喝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有一次他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东夷族有穷国的首领后羿便趁机废除了太康,先后扶持太康的弟弟和晚辈继位做傀儡,后羿凭着强大的武力篡夺了夏朝天子的权力,但后来又被自己的家臣寒浞(zhuó)所杀,所以南宫适说“羿善射,不得其死然”。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这段历史在《尚书》的《五子之歌》中有清晰的记载。寒浞(zhuó)杀了后羿,也掌控了夏朝天子的权力,他死后,他的儿子奡(ào)继续当政。奡(ào)天生力大无穷,史书中曾记载,他能徒手把敌人的战船推翻。但就是这样崇尚武力的人,后来还是被大禹的后代子孙少康所杀,所以南宫适说“奡(ào)荡舟,不得其死然”,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后羿和寒浞(zhuó)作乱发生在夏朝的初期,前后大约经历了40年的动乱。3、“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面对南宫适的问话,孔子为什么当面不回答,而等南宫适退出后再夸赞他。南宫适说完“羿(yì)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后,接着又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是要将这四个人加以比较。 “禹”就是大禹治水的大禹,“稷”就是“后稷稼穑”的后稷,他们都是尧舜时代的人,比孔子早两千年左右。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帝选他做了接班人。后稷作为农业部长教民稼穑,一千多年后,他的后代周文王和周武王也拥有了天下,所以南宫适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南宫适在这里是把孔子比作大禹和后稷,孔子觉得自己无法与大禹和后稷相提并论,所以无法回答,便没有答话。等到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才说道“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既夸赞南宫适领悟了“德行高于武力”的真谛,还夸赞他能注重道德修养。4、这段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再与老子《道德经》中的话相互参照。本段话的核心思想是论述“勇武”和“仁德”的辩证关系,并将其上升到“得天下”和“失天下”的高度。羿和奡虽然靠武力夺得了天下,但他们没有仁德,所以不仅失去了天下,还不得好死。大禹和后稷虽然不像羿和奡那样武功高强,但他们能为民众的福祉勤勤恳恳地付出,所以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反而得到了天下。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章的哲理,我们再与老子的《道德经》相互参照一下。《道德经》第29章云“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矣。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30章云“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48章云“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57章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在这几章中,屡次提到了如何取天下和如何守天下,这些哲理与孔子在本章中要阐述的道理非常相似。那么本章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不管是身为天子君王和官员,还是一个组织的主管,或者是个人的为人处世,都要“以德服人”,而不能“以势压人”。【张武忠老师公益课程】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