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赏识教育是从夸孩子开始的

 与孩子一路同行 2021-12-04

说起赏识教育,不得不提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南京)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周弘老师对自己聋哑女儿周婷婷,通过激励、表扬手段开发她的潜能,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她不断成功,最终创造特殊教育的奇迹:16 岁的周婷婷被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破格录取,21岁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到心理咨询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周弘认为教育孩子就像一副对联说的那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表扬,是看得起!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

周弘的女儿周婷婷跟海伦·凯勒的经历很类似,周弘有一天猛然发现海伦·凯勒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和女儿的生日恰好相差100年。周弘兴奋地冲到女儿面前把这个天大的消息告诉了婷婷:“爸爸一直没有明白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因为你是海伦·凯勒转世啊!”婷婷刚要欢呼,一想不对,我的生日明明是1980年6月29日啊?周弘说:“据爸爸了解,海伦·凯勒早产1天,你妈妈生你的时候晚产1天,前后正好2天。”从此孩子的心安了,海伦·凯勒成了婷婷终身努力的目标。

教育孩子永远不会晚。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做孩子的坚强后端,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然而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由于没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慧,往往简单粗暴地指责孩子的错误,想要立竿见影地纠正孩子错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

我们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缺的就是被尊重、被认可、被欣赏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处在成长高峰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其他成年人的尊重。

魏书生反复强调:“只要是活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追真向善求美是人性的本源。”

因此、欣赏孩子,夸奖孩子,能够说孩子想听的话,能够夸奖孩子,孩子就会在喜悦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教育,增加教育的收效。

一说夸奖孩子,大多数父母常常使用的已经夸奖词恐怕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等等。即使你没有说腻,孩子也早就听腻了,在他听来,这样的夸奖根本就不是夸奖。夸奖应该注意三原则:

1、夸具体不夸笼统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

这样的夸奖不具体,时间久了,家长随口的夸奖,就不起作用了。例如,当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

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夸孩子,你真好,是典型的“夸人格”。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总之,赏识孩子要从夸奖孩子开始,但要学会夸奖,也需要家长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