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的第一个1000公里

 老威小屋 2021-12-04

“1000公里,对骑行来说,只是个起点。但是,有起点才会有前行……保持好奇心,也就是保持学习的心。

说起来,会在多年后重新摸自行车,纯粹是因为家人总希望我“少跑步,不要过量”,避免误入追求跑量的歧途——没错,什么事情过量,在家人的理解里,都是歧途。

一辆可以在出行途中放入轿车行李箱的折叠车,显然是合适的。这样,就能实现家人要求的“少跑多骑”。

9月下旬才开始正式骑,从中秋节的下午骑行北京二环开始,随后三环,国庆节骑行四环。在这之前,基本上不敢骑远。而随着四环骑行结束,基本上打破了远距离的恐慌,这个远距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单次骑行距离长,一个是离家远(因为离家近也可以通过反复绕圈实现骑行距离远)。

虽然是小白加菜腿,由于对自己这个“起步”抱着敝帚自珍的心态,所以,郑重其事地做一个标志性的小结。

一、阶段性小结

在之前,有两个很重要的误区:

一是认为速度快慢跟轮子大小相关;二是认为变速车挂挡越高速度越快。

后来证明这是两个有着本质性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是从实践中才体会到的。

折叠车与公路车和山地车都不同,甚至不能把它放入他们两类的中间地带。由于折叠车的大梁是可以折叠的,与一体式相比,刚度天然有区别(虽然好的折叠车的折叠紧固件也可以做得很坚固),决定了严肃的厂商都禁止将折叠车当越野车用(不能用于越野,但可以爬坡)。

另一方面,与公路车追求极致的轻巧、速度等特性而言,折叠车较宽的轮胎,也不呈现出那种极速的特性。

但是,折叠车的轮组,却是更类似于公路车。

据说,自行车53T/11T的轮比,在公路车里都算比较高的。而我的折叠车,用的是52T的牙盘单盘,飞轮9速,最小轮是10T。这样算下来,比53/11的比例还大一点点!(我始终没有找到每个飞轮的齿数,最小轮还是我自己数的)。也许有误差,但无论如何,折叠车的齿比,大于山地车,更倾向于公路车,这是事实。

网上对这个车型,有着这样的评价。

通过疯狂学习,认真恶补有关知识,才纠正了自己的上述两个错误认知。明白了,在踏频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速度主要跟齿比有关(这之下才跟轮径有很微弱的关系),其次在不同轮比下,要保持相同的踏频,则跟腿有关系。

所以,与其各种换车换件,不如练腿。

用具体量化的数据,就可以看出踏频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踏频的维持,主要是靠腿。

现状:

1、5档时踏频可以到100-110的样子,再高有踏空感。

2、6档时(齿比)踏频可以保持80-90。

3、7档时就无法保持80以上踏频了。

要达到30公里的时速,应该符合这样的条件:

一圈滚动=1.55米(实际丈量)

每小时30公里=每分钟500米=每秒8.3米

 数了数,7档好像是13T。

53/13=4.08

500米/1.55轮周长=322圈

需要踏步322/4.08=79圈≈80圈。

即保持在7档速度下的踏频为80,即可保持30公里时速的巡航。

眼下在5-6档之间切换,尽量保持80左右的踏频,通过市区红灯时暂停(虽然静止时间不统计在内,但是因为等待都需要停止前减速和起步时慢慢加速的过程,因此对平均速度也是有不小影响的),这个2小时的巡航为23-24公里每小时的样子。

自己觉得进步也很快了。

从9月下旬开始骑北京环路,平均时速16-18公里开始,到现在同样是市区路,23-24时速,这个就是知识学习和体能练习带来的进步。也是目前的现状。

题图故事:第一次骑行出五环外,就像第一次独自驾车闯入车河中一样,心里惴惴不安,无助感油然而生——既担心路上车子出状况,又担心迷路,不断地停下来看地图,还担心如果继续前行,体力是否能支撑往回返。最后完成了一个以京台高速辅路,京开高速辅路,南二环和兴亦路为四边的矩形。从此,突破了对远行的恐惧……

途中,在长距离不见人和车的路段,停下来留个影。

二、与跑步相得益彰

我骑车纯粹是为了用作对跑步的一个交叉训练。尤其是9月上旬,总觉得小腿跟腱部位不舒服——即使没有硬性受伤,我还是认为跟疲劳累积有关。也就是说,之前的夏季训练,基本就是我能承担的上限了。趁着尚没有损坏,听从身体的声音,及时做休息和恢复。

但是,我在主张恢复重要性的同时,也反对完全零运动的绝对静止式休息,我一直相信交叉运动是主动式休息的最好方法。

所以,在感觉跑起来“别扭”的时日,就用骑行来进行有氧拉练。忘记跑量,忘记跑速。只有在骑行中的心率区间。

过去一直觉得自己腿力不错,骑行了才知道,大腿力量还差得远——这也是在7档踩不动持续80踏频的原因。

换个打开身体的模式,不仅收获了交叉训练,还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心。

9-11月间,把跑步时间减少1/3到1/2,用来骑行。虽然损失一些跑量,但是一点都不吃亏。

抛开精神方面的愉悦,单就运动效果来说,就有以下这些好处。

1、保持了有氧拉练的频次和时间,特别是通过骑行实现心率高区的间歇时,真的太有满足感了。不过要拉到5区也很不容易,一般拉高时,也是在4区比较多。

2、加强了腿部力量,尤其是大腿力量。

3、有效缓解小腿在跑步训练后的紧张感,不管有没有伤,都是很好的放松小腿、使其从训练中得到恢复手段。

4、与跑步能够比较容易拉高心率不同,骑行的心率不容易拉高,就算感到腿很卖力了,基本上也在有氧区,非常有助于燃脂。

我对跑步和骑行,设置的心率区间划分法是不一样的。一般好像在骑行中,都采取的是最大心率区分法。

三、“小车也不慢呐!”

在南海子公园的外圈,是一条骑行车道,经常能见到一些骑手在拉练。

有一次,我在骑间歇。

在最后一个心率高区的加速段,前方有三辆公路车在并排(他们一般都很守规矩,不会出现这种并行的状态,可能是有特殊原因)。我在后面冲上去时,打铃,并口头广播“劳驾,让让,我在骑间歇,正在冲刺段”。

他们让开道后,热情地喊:加油,冲过去。

在临近冲刺段结束的10来秒钟,又冲过了前方的一位独自一人在骑公路车的中年人。等我冲刺过去以后,进入慢速段,这位中年人赶上来,骑过我身边时,说,“这小车也不慢呐”。

那段冲刺的区间时速是33。对我目前来说,是比较卖力的了。如果不是因为有风,可能还会好一点。

运动场合,比较开心的收获,就是这些不相干的人的相互鼓励,相互喝彩。

等最后这个间歇的慢速段(心率3区),和全场的Cool down结束后,也就是整个训练结束,正好停在了南海子公园的南门(大门)。就顺手拍了一组上面的视频——这时候,开始一起给我喊“加油冲过去”的那三辆公路车也到了。互相伸出大拇指。

这个间歇课表,我之前也做过一次,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骑行时要拉到心率5区不容易,基本上加速段也就在4区——无论哪种心率分区法,越到高区,差别越小,难度都差不多,不同分法的区别,主要在有氧区。

但是这个课表的主体部分,时间拉长了,是7分钟4-5区,间隔4分钟3区,原来是6分间隔3分。这是系统自动给出的间歇中,最严酷的一次。

保持踏频是关键。

虽然在等交通灯时的停止,不会把等待的时间计入移动时间,因此理论上讲,对计算速度不会影响,但是,由于等交通灯会导致提前慢下来,和逐渐提上去的过程,对速度还是有影响的。

而对于踏频,则有更大的影响,因为在导到前方等待路口前,就会停止踩踏,踏频为0,这时候车子在前进,并没有进入“暂停”状态,所以,这个10几秒钟之内,踏频为0,是会被平均的。

也就是说,市区内骑行,全程平均速度要保持80,考虑交通灯的因素,真的是非常难的。

上述这次骑行,是我首次全程平均踏频接近80的。这是有10公里市区路的前提下,没法绕开的问题。

四、骑行的基本装备

我曾经写过这篇小文:

搭建一个乞丐版骑行小生态(非技术)

因为是跑步为主,所以骑行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

中等的车,用跑表替代码表,跑步服装替代骑行服,自己挑选合适的鞋替代骑行鞋……

1、关于码表和速度计算

码表有搭载GPS和不搭载GPS的两种。两者的计量距离方式不同,前者以每秒打点的方式,通过GPS计算移动距离。后者是在后轮架子上安装一个探头,在辐条上装一个磁铁,每次磁铁与探头相遇一次,就记录一圈。只要滚动一圈的距离用皮尺测量准——可以到厘米级,这后者的距离测量法,其实是更准的。

由于骑行不可能是笔直前进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蛇形组成,而GPS是计算每秒打点间隔之间的直线距离,所以,用上述那种不带GPS(而是用探头加磁铁)的码表,得出来的距离会更长(无论是直行还是蛇形,只要轮子在滚动,都会被记录成距离),也更准,因此,用码表的速度会比GPS记录的更快。

如果不是因为有多块跑表,则直接买个不带gps的码表就可以,相对于几千元的跑表而言,非gps码表百把块就可以买到。


2、关于服装

骑行服的最大用意:一是束身减少风阻,二是鲜亮引起注意,三是防寒。对我而言,最主要的防寒措施是在咽喉处,而平时跑步的服装,在减少风阻方面,没有什么感觉拖后腿的地方,所以,我基本上就是用跑步装备去骑行。正好,腰包就变成了很好的防风措施,几乎没有失误过。

买多威征途鞋的时候,送的腰包,可以放下最大尺寸的苹果手机,不放手机时可以收成带子一样宽,变成一条很好的防风腰带。

帽子当然是骑行帽了,但是骑行帽都是透风的,冬天最好里面戴一定全部包住的帽子——日常跑步的帽子作为衬帽就可以。

3、骑行鞋

骑行鞋分锁鞋和无锁鞋。我还不知道锁鞋能带来多大的好处,或者说,以我的水平,暂时还用不到。冬天为了防寒,要穿厚的鞋子,但是为了踏步轻快,又不能穿太重的登山鞋。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骑行鞋,个人认为,鞋底发涩,而且鞋内又有松紧带束紧的羽毛球鞋,其实是很合适。但是尽量不要用系带的鞋。因为一旦鞋带散开,卷入牙盘里,很容易摔车。如果是保暖的、一脚蹬(或魔术搭扣的、或其他带子不会散开的系紧系统的)、鞋底摩擦力比较大的,我觉得也是适用的。

4、水壶

冬天毫无疑问要带保温水壶。可以在训练完成后喝点热水,一来补水,二来暖身。穿专门骑行服的人喜欢在背后下摆处放一瓶水,这样可以一直用身体的余热来把它温暖着。但是如果在大梁上架一个保温水杯,可能更方便——我在运动时,身上任何地方都不许有重物,更不要说一瓶水起码要1斤以上重了。

作者简介:

老威,健身与慢跑爱好者,曾经根据“每周一斤”的黄金比例,用10个月时间减重40斤,并得到良好的维持。跑步以健康为目的,没有竞技目标,以慢跑为主,强调基本功,特别强调有氧基础和核心力量。践行戒烟断酒、营养均衡、简单饮食的生活方式。愿与开朗、乐观、阳光、积极的人们,在健康道路上,相携前进。

相关历史文章(选):

骑行四环,庆祝国庆

骑行间歇,与跑步间歇的逻辑和功效一样

两场中等距离骑行

跑步、骑行做上下班通勤靠谱吗?

用一辆大行Dahon通勤车训练有氧(小结)

跑步、徒步、力量和自行车的消耗对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