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

 laohan818 2021-12-04
阴囊出汗
[病案]梁某,男,40岁。 1988年1月24日初诊。患者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常阴囊自汗,其汗不臭,整日觉身倦无力,嗜睡,四肢酸重,怕冷,下肢尤甚,腰痛如折,小便清长。阴囊触之如冰,出汗甚多,一日换三次内裤,面色黧黑。曾求医多处,罔效。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治则]温阳敛汗。
[方药]肉桂10克,附片10克(先煨2小时),淮山药20克,云茯苓20克,山萸肉10克,熟地10克,川断20克,金樱子20克,五味子10克,黄柏15克,泽泻15克,巴戟天10克,牡蛎20克。3剂之后,怕冷,之像骤减,四肢已不酸重,阴囊微冰,少许出汗,腰酸痛,余症如前。再宜温阳益气养阴。处方:五味子10克,黄芪20克,牡蛎20克,巴戟天10克,肉桂6克,菟丝子15克,金樱子15克,鳖甲10克,黄柏10克,杭白芍20克。连服5剂,病愈。随访二月,阴囊未见出汗。(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9期)
[评析]病者素体虚弱,又长期阴囊出汗,致肾阴虚衰,不暖阴囊。治当先拟温阳散寒,配柔肝滋肾药熟地、山萸肉、淮山药、五味子,取其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之意,使阳生阴长,阳气充盈。二诊时病势已好转,因其阳气虚于前,肾阴受损于后,治则温阳益气养阴敛汗,使体比受损之阳气、阴精恢复正常,故阴囊汗症自愈。(马荫笃)

臭汗

[病案]张某,男,30岁,全身散发着一种臭气,下煤矿井后臭味更甚,上井洗澡,更衣后臭味不除,并感肢体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
[治则]健脾燥湿,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9克,佩兰9克,木香6克,香薷9克,炒苍术9克,零陵香9克,白芷9克,檀香3克,草豆蔻6克。服6剂后,臭味完全消除。随访三年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臭汗症多因脾虚胃热,脾虚生湿,湿蕴生热,湿热蕴结,内外合邪交织于肌腠,久之则腐,腐则生臭气。患者是煤矿工人,在井下劳动,井下潮湿闷热更致湿热内盛,湿盛则肢体困倦。方用藿香、佩兰、苍术、草豆蔻,檀香健脾燥湿,芳香开胃,和中化浊;香薷、白芷、零陵香辛开散风除湿,用木香行气,气行则水行,开其蕴结,并使香随气行。大队香药,共奏以香胜臭之效,使臭汗症愈。(李祥云)


冷汗

[病案]胡某,女,63岁。1982年10月24日就诊。经常自汗,遇冷加剧,冬季尤甚,病已十余年,现日趋加重,常汗出湿透棉衣,畏寒肢冷,头目昏眩,心悸气短,双手麻木感,口唇干燥,面目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补血,止汗固表。
[方药]当归24克,白芍15克,熟地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黄芪120克,肉桂10克,五味子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15克,浮小麦15克,麻黄根15克,桂枝10克,干姜3克,大枣5枚。服6剂汗出已减,再进服12剂病愈。为巩固疗效,原方6剂与两只母鸡共炖,弃药食汤肉,每日一次,每次一饭勺。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4期)
[评析]因冷而自汗者多因阳虚不敛所致。《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现患者体弱,营血不足,阴不内守而虚越,卫气虚,阳失固护,腠理大开,如此一越一开则自汗出。患者遇冷,阳气更虚,阴血不足,遇冷虚阴更外越,故遇冷汗出加剧。现用人参养荣汤温补气血治其本,加用浮小麦、麻黄根止汗治其标,加干姜,桂枝温经通阳,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相得益彰。(李祥云)

黄汗(一)

[病案]周某,女,48岁。1979年6月初诊。去年秋天劳动结束,在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呈凹陷性,四肢无力,两下肢怕冷发凉,下肢无汗,上肢汗出,汗发黄,内衣干浸后呈淡黄色;下午低热,小便不利,腰部经常串痛烦躁。检查:肝脾未触及,血尿常规化验正常,测黄疸指数4,蛋白电泳,白蛋白47.8,α16.4,α27.8,β14,γ24,苔薄白,脉沉紧。
[治则]益气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30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米醋半茶杯。服6剂,全身浮肿消退,黄汗止,皮肤颜色转为正常。(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评析]黄汗为风水湿热互郁,交蒸汗液则黄,以汗水占衣,色如黄柏汁故名。黄汗之病因《金匮要略》云:“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今黄汗之治疗,是用《金匮要略》芪芍桂酒汤而获痊愈。方中桂枝发汗解肌,宣通阳气;白芍固表益阴;黄芪重用之以固其表,再用苦酒(米醋)取其酸收,以达通阳除湿,益气止汗之目的。(李祥云)

黄汗(二)

[病案]单某,女,60岁。1990年9月6日诊。三年前收麦回家,烦热汗出时用冷水淋浴,而后全身自汗,上身为重,白衣呈微黄色。之后汗出量多,其色深如柏汁,衣染桔黄色,伴口苦粘,乏力,气短,喘促,心悸,纳差,形瘦,但目无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泥细涩。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益气固表敛阳。
[方药]茵陈60克,栀子10克,黄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黄芪15克,白芍15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4剂后汗少色浅。原方黄芪改30克,加五味子6克,续进4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1年第12期)
[评析]本例黄汗与黄疸型肝炎之黄汗不同。本案乃湿热风蕴,熏蒸肝胆为本;气虚津亏,卫外不固为标。系湿热郁遏于里,汗出色黄,而两目巩膜不黄。医者以清热利湿退黄兼益气固表敛阴法治之,收效较速。(吕志连)

汗血(一)

[病案]吴某,男,29岁。1990年11月4日初诊。汗出色红伴乏力已二个月,衣衫皆染,色红不退,刮取之呈粉红色。口干欲饮,心烦阵作,睡纳可,二便调。各医院化验检查均属正常。刻诊苔薄白,脉弦细和缓。
[治则]益气摄血,育阴生津。
[方药]太子参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枸杞子10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生黄芪12克,白芍12克,早莲草30克,生龙骨36克,生牡蛎30克,浮小麦40克。服4剂,乏力好转,活动后无明显汗血。续以原方5剂巩固,随访未见发作。(见《四川中医》1993年第1期)
[评析]本例为心脾气虚不摄之象,故治守“善治血者,不求有形之血,而求无形之气”。以生黄芪、白术、太子参益气固摄;当归、白芍、早莲草,枸杞子育阴养血;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敛汗固涩,更以防风、丹皮祛气分血分之邪,配黄芪而固摄兼收。全方补中有疏,散中寓补,共收全功。(吕志连)

汗血(二)

[病案]杨某,女,35岁。1990年10月16日初诊。前额面部至发际、两手背至肩部汗出红如樱,染衣巾,驱干及下肢汗出如常。病已二年,久治无效。未见红肿、斑疹、紫癜,无痛痒及肌肤破损,汁液无腥臭。每于紧张汗出较多,伴口臭,口渴欲饮,消谷善饥,便秘馊黄,月经如期量多、色黯红,舌红,脉滑数。血小板与出、凝血,时间正常。
[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水牛角120克(先煮2小时),生地30克,生大黄10克(后下),赤芍15克,丹皮25克,白茅根15克,炒山栀15克,黄芩炭15克。5剂后,汗出少。前方加旱莲草15克,五味子6克。共服21剂,汗液减少,色变浅,终至汗液正常。以防后患,改服玉女煎加蒲黄、丹皮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2次,服药一个月。随访一年,未复发。(见《江西中医药》1993年第2期)
[评析]汗血即为肌衄,又名脉溢,血自乇孔出。病因有肺热、胃热、肝火、气血亏虚等不同,本例一派阳明热盛,腑气不通而火壅于上,致胃热炽盛,迫血妄行,不循常道而渗于肌肤, 故以犀角地黄汤加,使血凉热清,胃火从下出而愈。(吕志连)

顽固盗汗

[病案]陈某,男,27岁,1982年3月17日就诊。连续盗汗达十年之久,几经治疗未愈,每夜大汗淋漓,不仅衣衫被褥湿透,且棕棚因潮湿而霉烂坏掉,后改用铺板亦因潮湿久渍,而板面也变形不平,可见其出汗量之多。无分寒暑,从不间断,冬甚于夏,多多纷扰,汗时衣被湿尽,汗后畏寒盛。纳便尚可,余无不适。1978年曾患过急性肝炎。
[治则]活血化瘀,佐以固摄酸敛。
[方药]当归1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五味子5克,乌梅6克,枣仁10克,玉屏风散10克(包煎)。服14剂后症情有所改善,每日出汗次数减少,汗量亦少,只在前胸背后及二小腿处。原方又服14剂后,曾有三天无盗汗,其余数日虽有汗,但衣衫基本不湿,汗后由畏寒转怕热,夜梦亦少,出汗时间山凌晨1~2时转至4~5时,症似由阴转阴之兆。仍宗原方加丹皮9克。又服7剂后,汗出已止。原方巩固之,(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本案乃属久汗瘀阻,营卫失调,气虚津耗,腠理不固所致。《医林改错》中有治“天亮出汗”的病例,故仿用血府逐瘀汤意加味调治,活气化瘀,调和营卫,酸敛止汗而得满意疗效,(黄宣能)

自汗重症

[病案]王某,女,64岁。1984年11月9日就诊。曾因精神刺激引起不寐已二十年,甚者彻夜不眠,身体虚弱,迎风易感冒,近来又严重自汗,汁出先心烦不舒,继则汗山如雨,汗珠大如豆粒,一次发作约持续2分钟,轻则3~5天,重则每日发作一次,以头、面、颈、背、腋下为甚,汗出后倦怠乏力,时时感冒,舌红少苔,脉浮扎数。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熟附子9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服10剂即汗出减少,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以后又续服10剂药病愈。二年后随访,偶有复发,每当汗出服上方2~3剂即可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87第5期)
[评析]患者长期不寐,身体虚弱,营卫失和,卫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卫阳不足,运行失常,则友寐不安,阳不卫外,则肌表疏漏,营阴外泄,故汗出恶风,《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附子汤主之。”今患者即服用该方,桂枝汤意在调和营卫,附子回阳固表止汗,如此治疗,腠理致密,故自汗重症治愈,(李祥云)

五更汗

[病案]胡某,女,56岁。1989年10月6日诊。七年前患过伤寒,治后热退而汗出不止,又服玉屏风散后汗止,但每于五更仍有汗出。多方求治不效。刻诊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每晨五更时不管寐寤均见汗出,汗出时有畏风感,汗出15分钟左右自行停止,苔薄白,质红,脉弦细。
[治则]和解少阳,透泻郁热。
[方药]柴胡24克,黄芩12克,党参12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红枣12枚,煅牡蛎20克,瓜蒌仁15克,5剂后心胸渐觉开朗,汗出濈濈。原方柴胡改15克,加黄芪30克,续进8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1年第11期)
[评析]五更汗甚为少见。本例乃长期来邪热未得透泄之故。五更为少阳木气旺盛之际,少阳病得肝木旺气相助,正邪相争,有欲解之机,故五更汗出,发有定时。医者击中病机,投小柴胡汤加味,使内外宣通,上下调达,三焦疏利,气机和畅,久病霍然而瘳。(吕志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