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芝风,研究员,一级演员。女,1938年12月出生上海 。汉族,浙江绍兴人。1993年为振兴戏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探索研究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发起成立了“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95年创办《中国演员报》社,任社长,现为中国政协委员。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品有《李慧娘》。 195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年就学清华工程物理系。 1959年底献身京剧事业,到广州京剧团任主演。 1960年到苏州京剧团任主演后兼团长。 1985年至1987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后调该院从事戏曲表演、导演理论研究和导演工作。 胡芝风自幼爱好艺术,曾学钢琴、芭蕾,幼攻京剧花旦、青衣、刀马旦,师从魏莲芳、杨畹农、方传会、朱传茗、吴继兰、薛兰芬、王福庆、包幼煤、刘君麟等,并拜梅兰芳为师,演出梅、荀、尚各流派剧目及昆剧。由自己改编、导演并主演新编古代戏的代表剧目有《李慧娘》、《百花公主》、 《白蛇传》等。《李慧娘》在国内外演出600余场,由于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戏曲革新取得成绩,1980年获文化部嘉奖,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戏曲电影片《李慧娘》,获文化部1981年“最佳戏曲电影片奖”,同年,赴香港演出,1982年,出访意大利演出,被意大利文化界称为“最美的艺术”。 胡芝风与梅兰芳先生合影 1956年胡芝风从上海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读了2年多大学课程后,因酷爱京剧艺术,难舍已学会的三四十出传统戏,决定改行做一名京剧演员。经京剧大师周信芳介绍,不久,她得以拜梅兰芳大师为师。她跟记者说,从1959年到广州京剧团算起,她从艺已将近半个世纪了。 现为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 、全国政协委员。 胡芝风在苏州京剧团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代表剧目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等。 胡芝风1960年到苏州京剧团任主演,后兼团长,在苏州京剧团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代表剧目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等。特别是《李慧娘》一剧,她在表演中运用了云步、碎步、跪步、乌龙绞柱、鹞子翻身等传统身段,还融进她幼时所学的芭蕾舞姿等,因而成功创造了李慧娘这个不朽的舞台形象。但是,就在《李慧娘》应邀到歌剧之乡意大利的四个城市巡演后不久,胡芝风在上海演出时不慎腰部受伤。正当她在半休状态时,得知198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招生,她去了,1989年毕业后正式调入该院工作。胡芝风是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同时还是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她告诉记者,平日里她主要的工作是写文章、做讲座、排戏。在她这几年导演的戏中,共有10位主演获得梅花奖。在戏曲理论领域里埋头耕耘,她先后有《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论》、 《胡芝风谈艺》、《艺海风帆》、 《戏曲艺术二度创作论》、《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等专著和论文集问世。同事们都说从台前转到幕后20多年,在新的领域里,她实实在在地为中国民族戏剧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辅导学生王润菁表演 也正是由于她既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又是戏曲理论研究家的两重头衔,使她的理论研究“圈子”,具有明显的“双栖”特色。 在江西省赣剧团的一次来京演出中,当时年届23岁的赣剧青年演员涂玲慧找到了胡芝风,要求指导。胡芝风的慧眼,从这个天赋聪颖、基本功扎实,艺术上有追求的新秀身上看到了戏曲艺苑蓓蕾绽放的春天。她当时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时间很紧,但是,她却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为小涂说戏排戏,有时排得连食堂开饭的时间都错过了,师生就以方便面充饥。她从传统程式与人物性格的创造;人物感情与舞台节奏的把握;角色与观众的心神交流;人物的美与真的统一等各方面的技巧运用与美学要领,向小涂论述和示范,并由此归纳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它的特殊的表现方法,使这个艺术上正在“拔节”的姑娘,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创造与表演的艺术境界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时的涂玲慧正徘徊在“梅花奖”门外,一心悬挂着戏曲前景的胡芝风,又“斗胆”向中国戏剧家协会的领导建议,推荐小涂参加了“梅花奖”的角逐,终于,两折经胡芝风重排的《送饭斩娥》和《夜梦冠带》,使名不见剧坛经传的涂玲慧,受到了首都戏曲界行家里手们的赞赏。来年梅花盛开的季节,当涂玲慧走下“梅花奖”的领奖台,把手中的鲜花转献给胡老师时,胡芝风流泪了。 胡芝风主演的电影《李慧娘》 对于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胡芝风流的是分享了艺术创造的幸福与喜悦之泪;对于一位戏曲理论研究家,她流的是她的理论研究成果见诸于舞台实践的成功与更加充满信心之泪;对于一位辛勤的园丁来说,她流的是培育了一朵绽开的蓓蕾而喜庆收获的欣慰之泪。于是接踵而来的是:我们从她对蒲剧的武俊英、昆剧的石小梅、胡锦芳、湘剧的王永光、汉剧的邓敏、晋剧的郭彩萍、栗桂莲、豫剧的胡小风、梆子的张虹等灿若星辰的“梅花奖”获得者的艺术评论中,看到了她的理论见解,看到了她对摘桂者的理论指导、看到了她的足迹——一个理论者和实践者的足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