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故宫建福宫失火案解读

 昵称37581541 2021-12-04


周  乾

建福宫位于故宫的西北角区域,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故宫内的花园。园内建筑以延春阁为中心,北有敬胜斋和静怡轩,南有堆山小亭,西有碧琳馆、东有游廊及建福宫、抚辰殿等建筑,含宫、殿、楼、阁、斋、堂、亭、轩等多种建筑形式于一体,兼有假山与绿植巧妙点缀,形成宫中难得的休憩之地(图1)。民国十二年(1923年)6月27日,建福宫内发生了一起非常严重的火灾,造成大量建筑和珍宝被毁,而火灾的原因众说纷纭,以下进行解读。

图片

图1  建福宫花园内景(作者摄于2017年)

、火灾及救火

据《申报》1923年6月28日第四版记载,6月27日凌晨1点,清宫发生大火。由于神武门门值守人员不放救火人员进宫,导致大火持续烧到凌晨3点。而起火地点是神武门内中正殿后面的佛楼,寿安宫、寿康宫受到波及。溥仪夫妇在火灾时,跑到景阳宫进行躲避。当日报纸第六版之“特约路透电:紫禁城大火”进一步说明了火灾的发现过程及扑灭方式:火灾由溥仪首先发觉,且为溥仪报的火警。宫中卫队之所以不允许宫外人员进宫救火,一方面是因为怕他们进来抢劫,另一方面尚未经过溥仪的同意。而当他们磋商许久,打开宫门放军警进宫救火时,火势已几乎无法控制。最后是通过砍倒大树(图2)、拆毁小屋的方式,阻断了火势的蔓延,使得大火能够被消防器材扑灭。

图片

图2  砍倒的大树(1923年)

据《申报》1923年6月30日第十版记载,卫戍总司令王怀庆、步军统领聂宪藩、警察总监薛之珩得知火灾后,均乘车前往失火地点,督率灭火。他们安排多队军警在西华门、神武门把手,禁止行人往来;各水会及消防队须戴指定徽章,才能进宫救火。

另《申报》1923年7月1日第十版之“清宫大火灾详记”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火灾场景及扑火过程。火灾发生时,皇宫周边的民众看到“红光满天,火焰高至十余丈”,而火灾现场则是“巨火由正殿楼上蔓延烧起,二丈外尚有极烈之热度逼人,不能久立”、“火星乱迸,飞舞空中,飒然而落叶,且皆带火焰”。各水会的消防队均赶到神武门门口,卫戍总司令王怀庆、步军统领聂宪藩、警察总监薛之珩、提督三堂田德山统带、高桂臣督察等人也赶到神武门。然而溥仪认为,根据家训,外人不得进宫。内务府总管绍英反复劝说溥仪,终于让溥仪松了口,但要求救火人员绕行,从东华门进宫救火。此时大火已经烧了两个多小时了。绍英在现场任救火总指挥,组织各路人员救火。然而因为火势过大,消防队的扑救措施无济于事。当日报纸载有“当由消防处左右两翼年田两统,率技士救火器直入建福宫门内,放水喷射,无如火势太猛,所有激射之水,尽被火力化作白气,颇不济事”。这时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也来到了建福宫。溥仪请庄士敦给意大利使馆打电话。十分钟后,意大利消防队赶到,“即有义国消防技士男女七八人,携来消防机器,由东华门驰入,向火场喷水激射。幸义人之机器异常锐利,喷出水线,犹如瀑布,因此火势乃渐缩小,直至日出后六时,始脱出火势蔓延之险”。

由上述档案不难发现,建福宫火灾是由溥仪首先发现的。由于宫中的建筑以木材为核心材料,不仅易燃,而且蔓延迅速,最后是通过拆房砍树的方式来阻断火势蔓延的。火势原本不大,但是由于溥仪的对宫外消防人员的进宫阻挠,耽误了火灾的最佳扑救时间。另当时宫内的消防队伍无论在人员管理方面,还是在扑救设施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

二、火灾损失

建福宫大火造成了大量建筑(图3)及珍宝焚毁。据《申报》1923年6月28日第四版记载,此次火灾烧毁了中正殿、香云亭、建福宫、得月轩、光深楼、静怡轩、延春阁(图4-图5)等房屋百余间,损失千万(银元)以上。据《申报》1923年6月28日第六版之“特约路透电:紫禁城大火”记载,火灾计毁屋一百二十间,并无(人员)死伤;失去无价之美术品甚多,如历代御像等。据《申报》1923年7月3日第七版之“清宫大火余闻”记载,根据绍英统计,被焚毁的建筑包括德日新7间、延春阁72间、广盛楼7间、静怡轩7间、东西廊子各7间、门楼1座、中正殿后佛楼计10间、中正殿计5间、香云亭1座,东西配殿各5间,以上合计127(132)间;宝华殿后檐毁。另建福宫藏历代帝王御像、中正殿藏历代版本均被毁。另据《申报》1923年7月3日第七版之“清宫大火余闻”记载,此次建福宫起火时,宫内收藏之珍宝,共有六千余件,当时由火中抢护出险者,仅有三百余件,其余五千余件,尽毁于烈火中矣。

图片

图3  建福宫火灾遗迹(作者摄于2016年)

图片

图4  延春阁火灾后残迹(1923)

图片

图5  延春阁(2002年复建)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之“遣散太监”里,写到内务府给了他一笔“糊涂账”:火灾造成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被焚毁。溥仪认为这些数字是太监凑的,建福宫到底多少文物被火烧了,“只有天晓得”。另外,书中还写到,内务府清理火场后剩下的残渣里,包含了不少烧熔的金银铜锡。北京一个金店用50万元买到了这堆残渣的处理权,并从中挑拣出黄金1万7千两。由此可知,火灾造成的珍宝价值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三、火灾原因

据《申报》1923年6月28日第四版记载,建福宫火灾的原因是“疑种火,管电灯机者遭逮捕”;而该报纸当日第六版之“特约路透电:紫禁城大火”报道中,记载了建福宫的火灾原因传说不一,以走电(电线走火)居多,即认为火灾很可能是电线走火造成的。据《申报》1923年6月29日第六版记载,步军统领聂宪藩、警察总监薛之珩说是电线走火引发火灾;然而据知情者所言,恐怕有骨董(古董)商勾通宫中太监盗取宫中宝物的嫌疑。据《申报》1923年6月30日第十版记载,火灾原因尚未查清,但是火灾是从中正殿后面的大佛楼开始的,因而管理中正殿事务的大臣溥伦、那(熙?)彦、耆龄等三人将受到处罚。

据《申报》1923年7月1日第十版之“清宫大火灾详记”记载,建福宫火灾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某个太监平时监守自盗,将宫中的宝贝私自拿出宫变卖,因害怕事情败露,因而点火烧掉所藏宝物的建筑。不料火势蔓延,殃及大量其他建筑。类似监守自盗的例子就是,守卫咸安宫的兵员(由禁卫军改编而成)偷盗了咸安宫内四十余件贵重的宝物。而这些守兵已被交付法庭。其二为偷盗者(非自盗)所为。中正殿内原有金佛爷一座,佛爷头顶有价值昂贵的宝珠,早日觊觎者苦于没有机会,而中正殿失火时,宝珠早已不知去向,很可能为偷盗者放火。其三是电线走火,将屋顶引燃,延及其他宫殿。

据《申报》1923年7月3日第七版之“清宫大火余闻”记载,6月29日,聂宪藩、薛之珩关于建福宫火灾事件发出通电,公布火灾原因是6月26日晚上12点,神武门内电线走火,由德日新殿内延烧,火势凶猛,经过全程军警长官率领消防队员的扑救,于6月27日早上7点将大火扑灭。

也就是说,官方最后的统一说法是:建福宫火灾的起因为电线走火。然而,溥仪和庄士敦(图6)认为建福宫火灾为太监蓄意纵火。

图片

图6  溥仪、婉容、庄士敦等人合影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之“遣散太监”里,表达了他对火灾原因的观点。他认为,建福宫火灾为太监放火而引起。溥仪回忆道,他在十六岁那年,让太监打开了建福宫的一座库房,里面有堆至天花板高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间的封条。太监打开其中一个箱子,看到里面全是极其精美的古玩玉器和手卷字画。溥仪问明白了,建福宫珍藏的大都是乾隆帝喜爱的珍玩,乾隆驾崩后,这些珍玩由嘉庆装箱子里,存放在建福宫。而溥仪的老师庄士敦曾经告诉溥仪,在他住的地安门街上,新开了很多家古玩铺,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庄士敦曾建议溥仪清点建福宫的文物。不料溥仪刚一开始清点文物,建福宫就失火了,清点的和未清点的文物,都烧了个精光。溥仪推测,应该是偷盗的太监怕事情败露,放火烧的。另外,不久以后,在养心殿东套院无逸斋(现无存)的窗户上,又发现了一团浸过煤油的棉花被点燃了,引发了火灾。尽管火势被很快扑灭,但是火因的人为因素很大。而且,溥仪在书中表明了“偷窃和纵火灭迹都是事实,师傅们也没有避讳这一点”。

而《申报》1923年7月23日第二版之“清宫驱逐太监之原因”,分析了溥仪驱逐太监的两个原因,一是“嫔妃淫乱”,二是“后宫失火”。其中,太监首领小王三等人招供,由于溥仪追查宝物太严,他们交代不下,不得已而放火以灭其迹。

另庄士敦撰写的《紫禁城的黄昏》(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之“皇帝宣布解散所有太监”内容中,表达了与溥仪相似的观点。据书中记载,建福宫火灾之后,溥仪从该宫首领黄进禄的口中,审问出太监们多次在建福宫中偷盗文物的事实,且其中连养心殿总管邵兴禄也被牵扯进去了。不仅如此,根据消防队救火队员回忆,在救火现场闻到了浓厚的煤油味。从上述例证来看,太监放火的可能性很大。

四、后续

由于太监频繁在宫中盗宝,引起了溥仪的不满,而建福宫火灾事件,促使溥仪痛下驱逐太监出宫的决心。据《申报》1923年7月3日第六版记载,因为建福宫火灾事件,有七名太监因嫌疑被拘。据《申报》1923年7月17日第四版记载,7月16日,溥仪下令将太监全部驱逐出宫,留十名看屋。

(作者信息:周乾,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