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理解市场过程中的竞争与垄断?

 HAINABAICHIAN 2021-12-04
图片

作    者:风灵

来    源:风灵(ID:flthinking)

本文共计2944字数,阅读约需要7-10钟。

对经济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主流经济学的竞争概念,强调的是市场主体只能接受既有的市场条件,他们不能影响市场条件,特别是价格。最典型的是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有很多卖者和很多买者,以单一的价格买卖完全同质的商品。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完全自由的,资源的流动也没有任何限制,同时,与供求相关的信息是完整的,已知的。
 
除了完全竞争之外,主流经济学还归纳了其他的市场形式。比如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并出售相近但不同质商品的市场现象;寡头垄断,由少数卖方(寡头)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垄断,是由单一的卖家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主流经济学中,不管是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或者垄断,都只是对市场状态的描述,而不是对市场动态变化过程的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不管在哪种市场状态下,市场主体都能清楚地认识到相关的供求信息,换言之,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画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从而做出所谓的最大化利益的理性决策。
 
常听有人讲,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以此为理由来反对完全竞争的模型。但这种反对并没有切中要害。主流经济学也并不认为现实中存在完全符合条件的完全竞争市场,他们是以一种简化模型来进行相关讨论,这是常见的科学分析方法,只要逻辑自洽就可以成立。以现实中不存在为由来反驳,并不能动摇这种建模方式的基础,最多只是需要对模型进行修补和扩充,比如垄断竞争模型就是对完全竞争模型的修正。正如现实中也不存在没有体积的质点,没有宽度的直线,但这并不影响物理学或数学的相关讨论。
 
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真正问题在于,这种模型(以及其他市场状态的模型)通过假设省略了经济学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即我们反复强调过的,分散知识的问题。这些模型都假设信息是已知的,供求曲线是已知的,而回避了市场主体如何在竞争的压力下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这就像我们上中小学时做练习或考试,所有需要用到的信息,出题者都会在题目中给定,我们只需要在既定条件下解题而已,答案也是确定的,所训练的只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但是,在现实中,最麻烦的是要自己去发现相关的信息,甚至需要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我们所发现的信息几乎必然是不完整的,由此做出的决策也很难说就是正确的、唯一的决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市场过程就是知识发现与利用的过程,因此,从市场过程的角度来看竞争和垄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企业家参与市场过程的方式是向交易对手提供比以前更好的交易条件,这是因为他掌握他的竞争者所不掌握的某些信息,从而可以利用这种信息差所产生的价格差赚得利润。
 
在这里,提供更好的交易条件,当然可以是向资源所有者提出更高的收购价,向产品购买者报出更低的销售价,或者说是价格竞争,但绝不仅限于价格竞争。想要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家可以同样的价格,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或者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比如咨询服务,维修服务或者一些免费赠品等。在主流经济学中,产品差异化会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就市场过程而言,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只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并不会影响竞争的强度,不会减少竞争对手对他的挑战。比如说,我家附近有一家加油站,凡是去加油的客户,加油站会赠送饮料,免费洗车,这种差异化的服务让它获得什么垄断优势了吗?它的竞争对手对它的压力减少了吗?显然不是。
 
柯兹纳特别指出,虽然说质量竞争通常意味着努力提高某种特定商品的质量,但从长期来看,质量竞争总是涉及提供某种更好的产品,而未必是与以前同类的产品。
 
主流经济学完全竞争的概念强调产品的同质性,必须要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才满足完全竞争的条件。这实际上是一种客观标准,而不是基于消费者主观价值判断的标准。马车只能和马车竞争,蜡烛只能和蜡烛竞争,电脑只能和电脑竞争。但从市场过程的角度来看,或者说,从市场动态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与马车竞争的不止是马车,还有汽车;与蜡烛竞争的不止是蜡烛,还有电灯;与电脑竞争的不止是电脑,还有智能手机。事实上,后者带来的竞争压力远远大于物理上的同类产品。这是认为不同商品之间的竞争性少于相同商品的主流经济学模型所难以解释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市场过程下的竞争,是向交易对手提供更好的交易条件。更好的条件是其交易对手主观评价中的更好条件,而非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可能包括更好的价格,更好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也可能是更好的产品。
 
由此,我们可以顺利成章地得出,要市场并没有限制任何人向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好的交易条件,简言之,只要可以自由地买进卖出,那么,市场就是充分竞争的。
 
我们所谈到企业家本身不拥有任何初始资源,他所做的就是低买高卖(生产也是一种低买高卖)。企业家没有任何初始资源,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换言之,企业家面临着来自任何人的竞争,他不可能免于竞争的压力。可见,企业家精神本身是充分竞争的。这种竞争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信息的竞争,是思想和判断力的竞争。
 
那么,以这种方式来看,是不是就不存在垄断呢?也并非如此。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发挥企业家精神,采取企业家行为,但是,企业家生产需要资源,而资源可能由某人垄断。这种垄断所有,将极大地影响该种资源的价格,从而影响相关资源和最终产品的价格。但是,资源的垄断并不影响市场过程的竞争性。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国有土地由国家垄断所有,这种垄断本身当然会对房屋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垄断并不影响房产市场的竞争性。这里我不是说的眼下现实中的房产市场,现实中的房产市场有各种限购限贷限售,并不能完全自由买卖。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土地垄断,但房产自由买卖的市场,这样的市场仍然是充分竞争的。
 
市场上某种商品如果只有一个供应者,我们需要明确区分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为供应者独占某种资源,因此只有他一人能供应该商品;另一种情况是资源并不具有独占性,而目前只有一个企业家生产或提供该产品。第一种情况是资源垄断所有,第二种情况是竞争性市场过程的运作,并非垄断。比如说,某个内陆小城市,以前几乎没有卖海鲜的,后来有人来开了第一家海鲜酒楼,虽然全城只有这一家海鲜酒楼,但显然不是垄断。

还可能是这种情况,某个市场参与者最初没有任何资源,但他出钱买断了某种资源,从而成为该种资源的垄断所有者。这是一种竞争和垄断的混合。他买断某种资源这种行为本身是企业家竞争行为,他需要向原先的资源所有者提供更好的交易条件,从而才能打败他的竞争对手或者潜在的竞争对手;但是,他一旦买断了该资源,又成为了资源的垄断者。他以竞争性的企业家行为获得了垄断地位。这种情况下,从短期来看,他的利润来自于垄断化资源而获得的垄断租值;但从长期来看,终究还是来自于竞争性的企业家精神。以后我们将会进一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