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子当如孙仲谋”,聊一聊曹操和孙权的第一次“濡须之战”

 梦想童年594 2021-12-04

历代诗·三国(杨简)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相信《三国演义》这部文学著作对三国时期历史热动起到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是刘备一方,大boss是曹操一方,重点刻画的大多也是这两家的人物、事迹,和二者之间的战斗。相对而言,孙权一方就有点“小透明”。即便在《三国演义》中有描写,印象也不如另外两家深刻。其实曹操和孙权之间为了争夺江淮地区的控制也发生过很多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第一次“濡须之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算是孙权的一次“成名战”。

濡须水的战略价值

江东与曹魏之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战场,西边的荆襄地区,东边的徐州广陵,以及中间的江淮地区。我们看很多曹魏和江东之间的大战,比如“皖城之战”、“逍遥津之战”、“东兴之战”、“新城之战”,还有我们要说的第一次“濡须之战”,都是在江淮地区打的。这里可以看做双方之间的主战场,为了争夺淮南地区的控制,,抵御对方的进攻,双方也是下了很多成本和功夫。而濡须水就是从淮水到长江之间的水路交通的一段。

有一句话说“守江必守淮”。虽然长江是孙权赖以生存发展的天堑,但如果放弃江淮地区,一点缓冲余地也不争取,那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扬州的治所就在依靠长江的建业,如果不留缓冲,等于建业时刻面临着北方的刀兵。所以孙权必定要将战线向北推进,当然孙权是没有办法和能力推进到淮水的,巢湖与长江之间的濡须水就承担了保护长江、获取缓冲余地的防御职能。

第一次“濡须之战”的历史背景

其实按小编看来,第一次“濡须之战”的历史背景可以推到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虽然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失利,曹操暂时打消对江东的进攻欲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个打算,仍然操练了一部分水军,并且将这支水军移动到合肥。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曹操在准备解决关西军阀的同时,也已经开始为对付孙权做准备工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的时候,曹操击溃关中联军,很大程度上解决西北方的后顾之忧;刘备也在这个时候入蜀,消灭刘璋抢夺益州。这个时候似乎正是对江东用兵的好机会。于是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打算对孙权动手。孙权得知这个消息,在濡须水上建造濡须坞,来应对曹操的入侵。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濡须之战”的过程

在建安十七年冬,曹操大军开拔,在同年或许发生了战事(在下文会提到);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2年),曹操进军到濡须口(当为濡须水流入长江的水口),孙权也在濡须口,与曹操对峙。在对峙期间,双方发生一些战斗和摩擦,由于不确定时间先后顺序,小编分列在下面。

一、曹操成功攻破孙权在江西(长江有一段是向东北方向流动的,濡须属于江西)的军营,并且生擒主将公孙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

二、曹操打算趁夜偷渡到水中小洲上,但遭到江东水军的进攻,三千多人被俘虏,数千人投水溺死。

《吴历》:“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

三、孙权乘坐大船来曹操军营前嘚瑟,曹操命令士兵放箭,大量箭矢插在大船上导致船身失去平衡,于是孙权调转方向,用大船的另一面迎接曹操的箭矢,重新找回平衡。孙权有惊无险撤退。这件事被很多人视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在三国时期的原型。

《魏略》:“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

四、孙权数次以水军挑战曹操,曹操闭营不出。于是孙权乘小船来曹操军营嘚瑟,曹操下令禁止军中弓弩手放箭,只是严阵以待而已。孙权嘚瑟一会就回去了,曹操看到江东水军军势严整,发出著名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所以小编将第一次“濡须之战”视为孙权的一次成名战。

《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中第三则和第四则发生矛盾,《吴历》中说孙权乘小船,曹营没有放箭,《魏略》中则恰恰相反。小编以为或许为两件事也犹未可知。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对峙以后,曹操已经感到厌烦。孙权写信给曹操,劝他堤防春季水涨,并在另一封信上挑衅曹操。曹操最后选择撤军,第一次“濡须之战”的过程基本上就是这样。

《吴历》:“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第一次“濡须之战”的影响

第一次“濡须之战”对江东集团而言,促成了濡须坞的建筑,加强对濡须水的防御和控制。事后双方对濡须进行多次争夺,这些防御工事起到很大的作用。

除了这个影响以外,第一次“濡须之战”还对刘备和刘璋之间造成一定的影响。孙权因为曹操的压力向刘备求救,刘备以支援江东为借口,向刘璋索求财物和士兵,并以刘璋支援不足为借口反攻刘璋。当然这点影响其实并不是决定性的,就像狼无论如何都要吃羊一样,没有第一次“濡须之战”,刘备也能找到合适的借口。

在第一次“濡须之战”的同时,关羽和乐进之间还发生“青泥之战”,青泥的具体位置存在一定争议,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在江夏竟陵。由于时间上的相合,以及目标同样是江东,所以“青泥之战”或许是第一次“濡须之战”的组成部分。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第一次“濡须之战”的争议

关于“濡须之战”的记载不算是很详实,但越是这样就越容易出现争议。第一次“濡须之战”有两处争议,也是小编不太理解的地方。

一、濡须坞的建立

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的记载,濡须坞确确实实是在建安十七年所建筑。但这个记载又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记载存在一些疑问,小编先贴史料。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从权拒曹公於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根据《吕蒙传》的记载,孙权在吕蒙的劝说和支持下,决定修建濡须坞。而《吕蒙传》中又说,吕蒙曾和孙权在濡须对抗曹操。按照《武帝纪》、《吴主传》的记载,建安十七年这次就是曹操第一次打濡须。这样就存在矛盾。小编以为,或许在建安十七年末,双方已经接触并且交战,濡须坞是在战役中抢修的防御工事。

网络上还有一种说法,建安十七年所建的濡须坞并非后来的濡须坞,第一个濡须坞已经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被攻破,所谓的“江西营”就是濡须坞。而吕蒙所建议的濡须坞,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的“濡须之战”中建立的。这个观点仅做参考,小编不置评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

二、甘宁“百骑劫营”及双方兵力

这一处争议主要因为史料上的冲突。我们先看《建康实录》和《资治通鉴》关于第一次“濡须之战”的记载。

《建康实录·吴太祖》:“时操以步兵号四十万……权以七万当之。使甘宁夜突入操营。”《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权率众七万御之。”

我们可以看到,《建康实录》中将甘宁“百骑劫营”的事情并入到第一次“濡须之战”中,在《资治通鉴》中虽然没有采用“百骑劫营”,但兵力对比上还是采信了《建康实录》。这就与《三国志》发生冲突。

按《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的记载,甘宁“百骑劫营”的事迹发生于“皖城之战”和“逍遥津之战”之间,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之间的时间段。兵力对比出自《江表传》,也是甘宁“百骑劫营”时的情况。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后从攻皖,为升城督……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

而在这段时间里,曹操和孙权确实发生过一次战役,在建安十九年七月,“皖城之战”之后。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秋七月,公征孙权。”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出《建康实录》与《资治通鉴》中关于甘宁“百骑劫营”的事迹与双方兵力上的记载,当为建安十九年这次“濡须之战”的事情,而与第一次“濡须之战”无关。

参考文献:《三国志》、《建康实录》、《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