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用药经验心法大总结

 时光之心qgcy4z 2021-12-04

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 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 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 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 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 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 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 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 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 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 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 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 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 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 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赤石脂合 禹余粮,能涩大肠。

半夏合 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柴胡和 黄芩,能清肝胆热。

桑叶合 菊花,能清头风热。

柴胡合 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 肉桂,能温下元。

黄柏合 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桑白皮合 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丁香合 柿蒂,能止呃逆。

鳖甲合 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杏仁合 贝母,能化痰止咳。

山药合 扁豆,能补脾止泻。

木香合 槟榔,能理气止痛。

杜仲合 续断,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 陈皮,能化湿痰。

升麻合 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常山合 草果,能治疟疾。

葱白合 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枳实合 竹茹,能和胃止呕。

党参合 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茯神木合 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甘草合 绿豆,能解百毒。

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白芍合 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川芎合 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川芎合 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台乌合 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香附合 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葵子和 砂仁,治乳痈。

杏仁合 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槟榔合 南瓜子,治绦虫。

甘草合 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生姜合 陈皮,治呕吐不止。

生姜合 竹茹,治呃逆不止。

荆芥合 白矾,名三痫丸,治小儿惊风及痫证。

荆芥合 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槐花合 黄芩,治妇人崩漏。

侧柏叶合 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陈皮合 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厚朴合 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蛤粉合 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白矾合 硫黄,治白癜风。

白矾合 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白矾合 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皂角合 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 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乌梅合 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赤小豆合 当归,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 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仙茅 仙灵脾合成二仙散,补命火,兴阳事,配杜仲、续断等以温肾阳,助排卵

蒲黄 五灵脂 即古方之失笑散,治一切瘀血腹痛

龟甲 鹿角霜 阴阳和合通任督二脉

三七 血竭 散瘀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治淤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

阿胶 蒲黄 琥珀 养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

红藤 败酱草 薏苡仁 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活血排脓,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滞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杜仲补肝肾,调冲任,续筋坚骨,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之胎动、胎漏。

用药心法两篇

一、用药心法: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四时、各证用药

四时用药;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六淫各证用药

风:

1 风证--防风 荆芥

2 风热--薄荷 双花

3 风寒--羌活 薄荷

4 风湿--羌活 白芷

寒:

1 寒证--生姜 葱白

2 实寒--麻黄 桂枝

暑:

1 暑邪--西瓜 荷叶

2 暑冷--香薷 薄荷

3 暑风--荆芥穗 薄荷

4 暑湿--通草 薏米

5 暑热--石膏 黄连

6 暑泻--厚朴 扁豆

湿:

1 湿邪--猪苓 泽泻

2 寒湿--官桂 茯苓 猪苓

3 湿热--滑石 石膏

4 风湿--防风 萆薢

燥:

1 燥邪--黄芩 生地

2 暑燥--乌梅 麦冬

3 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 燥干--沙参 冰糖

火:

1 火邪--黄芩 黄连 黄柏

2 气分火--石膏 知母

3 血分火--丹皮 石膏

4 三焦火--栀子 黄芩

5 心火--牛黄 犀角 黄连

6 肝火--龙胆草 栀子

7 胆火--龙胆草 栀子

8 肺火--桑叶 生石膏

9 胃火--生石膏 黄连

10小肠火--木通 生地

11 大肠火--大黄 元明粉

12 脾火--石斛 胡黄连

13 肾火--知母 黄柏

14 膀胱火--滑石 木通

头部用药

六经 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 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2 阳明经头痛:白芷

3 少阳经头痛:柴胡

4 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

5 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

6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 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

8 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

9 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 右偏头痛:川芎 黄芩 荆芥穗 薄荷

11 头角痛:柴胡 川芎

12 头中同:川芎

13 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 头眩:泽兰叶 川芎 天麻

15 后脑痛:细辛

16 颈项痛:独活

眉目用药

1 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黄芩

2 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

3 目干:生地 元参

4 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

5 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 目疮:白蒺藜 细辛

7 目赤:红花 赤芍

8 目暗:熟地 石决明

9 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 胞轮震颤:当归 川芎 薄荷

11 目珠夜痛:夏枯草

12 眼肿:大黄 荆芥

鼻病用药

1 鼻病:辛夷 黄芩

2 鼻塞:辛夷花 薄荷 丝瓜谈 细辛

3 鼻渊:苍耳子 茯苓

4 鼻中生疮:黄芩

耳病用药

1 耳疮:龙胆草 薄荷

2 耳脓:龙胆 木通 车前子

3 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4 耳疳:雄黄 牛黄 白矾

口病用药

1 口糜 生地茵陈

2 口疮 黄连 人中白

3 口臭 佩兰 连翘 香薷

4 口苦 黄连 栀子

5 口甜 佩兰 石斛或者额 黄连 黄芩

6 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 口咸 知母 黄柏

8 口酸而苦 龙胆草 柴胡 青皮 灯芯

舌病用药

1 舌胀 百草霜、 海盐、蒲黄

2 舌长 冰片黄连 菖蒲

3 舌短 人参 附子 肉桂

4 舌疮 黄柏 白矾 青黛 外敷

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一、 酸: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二、苦:

1.苦寒泄热: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

大戟:逐水甘遂:逐水

3.苦以燥湿 白术--燥湿健脾;苦参--燥湿杀虫

4.苦能排脓 赤小豆--破血化脓;败酱草--排脓

5.苦极反升 瓜蒂--催吐

三、甘:

1.甘以补虚: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

小麦--补心气

黄芪--补气行气

大枣--补脾

粳米--补胃

地黄--补心阴

麦冬--补肺阴

阿胶--补血益阴

当归--补血

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以渗利:

泽泻--清热利水;

滑石--清热利湿;

茯苓--通调水道;

猪苓--利水;

薏苡仁--渗湿;

椒目--利水 。

3、涩以固之:

赤石脂--固小肠;

禹余粮--固大肠;

灶中黄土--固胃

4、重以镇之:

代赭石--降胃气;

龙骨--镇肝魂。

四、辛:

1.辛以散邪:

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

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

艾叶:行气散寒

防己:散水气,消身肿

乌头: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气: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气;

半夏--宣肺气;

生姜--宣胃气;

桔梗--利咽;

瓜蒌实--宽胸散结;

薤白--通阳散结;

葱白--通阳止泻;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

旋复花--行气消痞。

3、辛以温阳:附子--温肾阳;

干姜--温脾阳;

细辛--温肺阳;

吴茱萸--温肝阳

五、咸:

1、咸以软之:芒硝--软坚通便(肠);牡蛎--软坚消痞(胆鳖甲--软坚消癥(肝)

2.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蛰虫--活血化瘀 ;虻虫-活血化瘀

二、用药心法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藳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

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身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身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下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太阳∶羌活,下黄柏。

阳明∶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阳∶上柴胡,下青皮。

太阴∶白芍药。

少阴∶知母。

厥阴∶青皮,上柴胡。

小肠膀胱属太阳,藳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峨眉丹医潜川公传人廖厚泽先生用药用药心得105句,句句是精华

总论

  1. 开的药要尽量好喝,才疗效更好。先要自己吃药,明白药之性,调理好自己之身体。
  2. 秋宜下药多用,温燥药少用,但因人而异。
  3. 秋天霜降后应下气,补药(芪)参之类少用,否则肛气不利。
  4. 药其味偏盛,入脏腑攻病。粮谷平和,并入五脏以养人。
  5. 周潜川用药分量十分大,且很少用补药,且方中多有发散之药,因其理论“汗法即是兴阳”。
  6. 周潜川方中多用风药。(如东垣升阳益胃,不复其阳气,胃就不好)
  7. 周潜川药中常加发散药(兴阳之义)。用升阳益胃:参、术、芪、连、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活、独活(三味发散)、柴胡、白芍、姜枣。其作用:(1)引经,可使诸药入经。防、升麻;(2)振奋阳气,有一两味就可以。
  8. 补药无有过于金石者。
文章图片1

单药

  1. 天花粉(栝蒌根)清热排脓。
  2. 阿胶补心阴长血脉,用黑驴皮,用东阿水煮。一切肉皮皆有滋阴补心之功。
  3. 麦冬清肺胃之火,天冬补肺之阴。
  4. 麦冬凉滋肺阴,天冬补肺。
  5. 参三七与人参同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都可治三焦之疾。
  6. 知母去肾火-倒阳药,男可阳痿,女可避孕。老人禁用,用麦冬代之。黄柏清膀胱火兼肾火。
  7. 知母抑制肾上腺,节欲。
  8. 感冒初起慎用地黄,易使阳证变阴证。血里热重者可用。
  9. 白芍苦平收敛。
  10. 元参之应用应知:肿瘤、虚弱之患者慎用,易使阳证转阴证。或元参加桂枝,元参加生姜。
  11. 川连败心火,入心经,外感初起不宜。
  12. 收敛药:脾经-龙骨;肾-牡蛎;肝经-珍珠母、石决明。
  13. 珍珠母-肝火,龙骨-脾火,牡蛎-肾火。
  14. 珍珠母可使心肾之力收敛一些,面色会好,新陈代谢下降,生阴气才能生长。阴虚之火烧人十分厉害,“雷龙之火”如肝经火旺头痛(当归、龙牡、桂枝、附子)。
  15. 珍珠母类龙牡,但收敛力弱,配丹参、沙参。
  16. 代赭石-赭石入手少阴、足厥阴经,怯则气浮,重以镇之。以镇虚逆,故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17. 生石膏用不伤胃,其性微寒,不必煅用。不是大寒品。
  18. 羚羊角粉6包煎煮20分钟,治癃闭。
  19. 万年青强心去火。
  20. 黄连、焦栀子也是去心火的。
  21. 血见愁:草药,对胃肠炎症、便血、腹泻、痢疾,有奇效。
  22. 血见愁(草药)治淋病、性病,治泌尿系统特效。
  23. 蔓荆子,疏散头面之风,或用于外感(蔓荆子、菊花、石膏),治少白头。
  24. 蔓荆子用外感初起兼咳嗽者。
  25. 浙贝母:开窍,调气,恢复肌纤维弹性(止咳反弱)。
  26. 附子辛温通十二经,麻黄、细辛有兴奋作用。
  27. 香附子-温小腹(微温,偏凉,辛温可代麝香)
  28. 当归炭治月经不来。当归先煮一阵有活血之用,长时间煮当归,挥发油完了,形成于碱,有破血作用。
  29. 川芎煮水可堕胎。
  30. 法罗海,黄酒、水酒各半煮-治胃痛。
  31. 桑叶熄肝火明目。
  32. 白豆蔻作用平散,肉豆蔻作用温中。
  33. 僵虫补之人蛋白酶,软坚化结。
  34. 蟅虫3-10,破血逐淤,续筋接骨。急腰扭伤,研末吞服甚效。
  35. 厚朴:当烟吸可促进肠之蠕动。
  36. 当归炭-破血(用于月经不来),含当归碱。当归少煮止血,久煮破血。
  37. 吴萸子热而走窜,寒证用,麝香也走窜,但无热,寒证不用。
  38. 干姜兴脾阳,守中。
  39. 冰片、薄荷降低血白血球。
  40. 史书记:周文王无嗣,食苡米饭而有子。
  41. 夏季须用人参补气。
  42. 夏枯草-协调人身之钠、钾平衡。钾多人瘦,钠多人肿。
  43. 淋病单用生甘草泡水饮用见效。
  44. 麻黄可用芝麻杆代之,发表亦可。
  45. 麻黄走表,但伍细辛则补人,类睾丸素。
  46. 麻黄碱,先作用于中枢,再作用于气管平滑肌。麻黄加石膏则发汗力差。
  47. 独活引入少阳;羌活引入太阳;葛根引入阳明;柴胡引入少阳;足少阴-细辛-可直往督冲。
  48. 丹参-清血热,可代苍术白虎汤、四物汤,但扩张血管,去湿热。
  49. 柏子仁-甘平,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便溏、多痰者慎用。
  50. 眼科内障凡属阴证者,宜大量用附子。注:周潜川用药分量十分大,且很少用补药,且方中多有发散之药,因其理论“汗法即是兴阳”。
  51. 青葙子(益母草子)即充蔚子,降肺气入肾。
  52. 牙齿痛用地骨皮,牙缝出血用茅根。
  53. 旋覆花降气。菊花清上。
  54. 密陀僧壳治瘰疠。
  55. 霍香2,治脾胃吐逆最要之药。胃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一惟舌有浊垢面漾漾欲反者最佳。
  56. 藿香: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57. 单用党参、黄芪虚人不受。
  58. 穿山甲、王不留行,妇人服了乳长流。
  59. 血压高之人也眼压高,病主在肝。眼压高的兵刃,用草决明煮水用。
  60. 玄胡调血,调气。浙贝解痉,使肌肉有弹性。白芷止血。甘松调气。全蝎解痉,使胃管收缩。
  61. 丹参二两治倒天柱。气不通(阳明)-藕节20、败酱20
  62. 草决明有缓下作用,降眼压。不用白术类,因其燥,车前子利水下行,麻细附益阳气,补肾,治目。
  63. 草决明:治高血压,大便不通。
  64. 枳椇子,强心解酒,泡酒好喝。与金樱子、大枣、党参、人参、枸杞、臾肉,共泡酒好喝,十分甜。青梅、竹叶、菟丝子藤可配绿色酒。若加地黄则为黑酒。
  65. 附子、干姜纯阴证可用。
  66. 丝瓜藤近根之汁-主中耳炎。尿碱主治发颐。黑目仁有白点者肾水枯。
  67. 血压高可用元明粉。加姜附温阳。
  68. 月经过去或将完,柴胡可多用点10g。
  69. 马钱子制法:49天(冬)以尿浸之,二天一换;去壳(壳伤人)炒至焦黄,研细末。
  70. 金钩梨(西南曰:拐椒),当水果吃可戒酒。
  71. 西瓜食用过量,反而不利尿,同时瓜毒产生高价铁Fe3+
  72. 茯苓治周身水,猪苓治大肠水(配石膏),亦用防己苈黄汤(防己、川椒、葶苈、大黄),泽泻治膀胱水,白术治脾水。
  73. 焦白术、桂枝利尿,炒白术健脾。
  74. 铁锈60重坠(镇),降气血,周先生治高血压方中,肠与生牡蛎15、紫石英30为伍。(铁锈外科治牛皮癣)。
文章图片2

药组

  1. 信石(砒霜)以牛黄之寒防其过热。信石、硫磺起命门火。
  2. 金银花,何首乌用于血脂高。
  3. 生苡仁、泽泻利水分但伤阴,外感初起少用,否则不易退烧。夏日高烧加霍香、薄荷、法夏、茯苓、生姜两片用以发散。
  4. 丹参与桂枝可代用四物汤。
  5. 芩连-桂枝-熟地、元参(配伍)
  6. 陈皮(燥湿)、法夏(祛痰)加黄芩调胰、胃。加苍术治寒痰。(阴阳相应,寒热互用)
  7. 蝉蜕-降压;胃阴不足-舌裂;石决明-敛肝;龙骨-敛脾;牡蛎-敛肾。
  8. 周潜川泻药-芒硝、石膏。入慢咽(似痛不痛,似痒非痒)于石膏中用芒硝好。
  9. 麻、桂:中国西南治疾不离之。
  10. 沙参-如恐人参太热可以代之。如白血病者发热(胃阴亏、肺阴亏),小柴胡汤中加沙参代人参。
  11. 药对:茵陈、竹茹(调胆汁);陈皮、法夏;丹皮、酒军(苦寒凉血)。
  12. 药对:苍术、茅根
  13. 桂枝强心利尿,加木通又是利尿之品。
  14. 法夏与生龙牡,破积软坚。
  15. 柴胡无芩、栝蒌不消炎、清热;柴无芍药不宽胸。薄荷治少阴头痛。柴无桂不消痞(寒凝或阳亏)。柴胡加法夏才降胃气。
  16. 诸子皆降:苏子治咽痒,下肺气。莱菔子治腹胀,下胃气。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三子养亲)变为祛痰剂,治乳痈、结核之类。
  17. 夏枯草:破积,软坚(如胫骨肿)。聪明益气用蔓荆子。
  18. 当归、熟地、蔓荆子、生芪治少白头。
  19. 桑寄生、桑枝、桑皮:手脚麻木,其性质差不多。独活是下行的药(但本草讲独活上行,羌活下行)。桑枝入手太阳。桑寄生入足太阳,五加皮去湿痹、治腰腿痛;真五加皮香味较浓。
  20. 沉香燥,一般配石膏同用。霍香、赭石去秽,(赭石与旋覆花同用),胃溃疡,口中有菌。溃疡病为肾亏,用麻细附、八珍,补肾、补气血。
  21. 头顶烧用龙牡,下气养阴。
  22. 清凉强心-甘草、赤小豆、万年青。温热强心-姜、桂、附。
  23. 肉桂、川连、紫石英,可用于心脏病。

1、顽固性肩周炎的特效方法:

白芍250克、大条蜈蚣10条、全虫20克、姜黄15克、黄芪40克、土元10克、共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加水100毫升煮沸后温服,二付药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愈!

2、狐臭妙方:

百分之75乙醇500毫升.生姜50克去皮后砸碎.再放到乙醇内浸一周后.外用.一天两次.两天见效

3、汗斑

硫磺三钱(10克),煤油一小杯,和之,则硫磺融于油中。用一毛笔沾药,尽扫于汗斑处(扫之前用清水清洁皮肤),数次则斑无形而原好如初也。

4、带状疱疹

五苓散加味治之,处方:泽泻30克 白术15克 云苓15克 猪苓15克 桂枝6克 连翘25克 三剂水煎服. 结果一剂热退,痛减,疹陷.三剂病愈.本方所加连翘一味,是我虑桂枝辛温,且患者体温又高,故加之以制其热.

5、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痛风

全蝎3g.川芎9g.地龙干9g.莪术6g.元胡10g.白芷10g.威灵仙9g.黄柏10g.寻骨风15 g.夏天无(浙江中草药)12g.桂枝10g

6、荨麻疹

防风20 荆芥20 透骨草20 艾叶15 
双花15 白藓皮15 苦参15 蛇床子15
地肤子15 当归25 黄芪30 甘草10 一般3付就好.再3付痊愈.以后忌辛辣发物1个月就好了

7、痤疮

银花30公英30地丁15黄芩9黄柏9栀子9生地15丹皮15
丹参15 紫草15 皂刺9 白芷9

8、疣子

内服:麻黄6 薏米30 大青叶15 板蓝根15 紫草15 马齿苋30
蛇舌草20 黄芪20 芥穗10 红花15 香附15三棱10连翘15 双花15 甘草6

临床报道;大剂量的红花一味箭服可以除疣

外用:桐油涂抹患处 或者 雄黄粉涂抹患处,需把患处清洁,刮去老皮,微微出血。

9、脑血栓

钩藤15g~30g 石决明30g 生石膏30g 瓜娄30g

生军10g 川芎15g 红花15g 土虫10g 桃仁10g
适应证:脑血栓急性期,中风初起。血压偏高(超过160/100毫米汞柱)。半身不遂、口渴、舌强、语蹇、头晕、头痛、烦燥或嗜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

随证加减:
1.有意识障碍者,加羚羊角粉1.5~5g(冲)并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每次一丸,日二次。
2.舌红苔少干者,去石膏、瓜娄、生军,加生地20g玄参15g白芍10g。
3.大便秘结用番泻叶10g泡水饮。
4.痰多、失语、苔腻者,加菖莆10g郁金10g竹沥30g(冲)天竺黄10g。

药物组成:黄芪15g~30g 红花10g~15g 川芎10g~15g
赤芍10g 当归15g 挑仁10g 土虫10g
适应证:脑血栓恢复期,血压和颅内压不高,偏瘫,肢体稍有动意或肌张力较前增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质胖嫩,脉弦缓无力,腑行通畅。
随证加减:
1.大便干者,加瓜娄与生写10g。
2.舌强语蹇,加菖莆10g郁金10g。
3.舌胖嫩加仙灵脾15g巴戟15g。
4.偏瘫,肢体久不恢复,酌加凶甲9g水蛭6g冲服。

药物组成:生地25g 山萸10g 山药10g 麦冬10g 石斛12g
牛夕10g 巴戟15g 丛蓉15g 菖卜10g 志肉10g
肉桂3g 黄芪30g 川芎6g 全蝎3g~6g
适应证:脑血栓后遗症,或伴脑软化患者,症见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蹇,肢体不遂,眩晕,大小便失禁,舌红干或胖嫩,苔白或黑润,脉况细弱,或虚大无力。
加减同前,均为水煎服。

10、中耳炎

川黄连20克 冰片2克

浓煎黄连后(150升煎至20毫升),加如冰片

11、鼻炎(包括过敏性、萎缩性和鼻窦炎,有的流脓流水、鼻涕多、有的闻味不灵用黄砖一块, 放火上烧烫,取下,将一调羹醋倒在热砖上,此时有大量热气上冒,患者用鼻闻其热气,一日二次,连用 7 天,消热、消炎,解毒通窍,治各类鼻炎,有特效 敏)

12、白殿风

方一:

硫磺9克,密陀缯9克
制法,二药共研细末,在患处反复擦拭,直至皮肤发红为度。
日一次,此间禁服刺激性食物。(有文章指出需要加炒热的韭菜涂抹)

方二:

破故纸,自然铜
二者泡酒外擦患处

13、

神经性耳聋

牛膝、山茱萸、白芍、泽泻、黄芪各15克,熟地、丹参各20克,川芎、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10克,龙骨30克,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一个疗程。

14、肝硬化,脂肪肝,血管硬化,高血脂,冠心病,脑梗,脑血管病后遗症,心衰,跌打损伤等

蒲黄2 姜黄2桃仁2琥珀2赤勺1泽泻1郁金1枳实1白术1

方功用:健脾化淤,利胆利尿。
治疗:肝硬化,脂肪肝,血管硬化,高血脂,冠心病,脑梗,脑血管病后遗症,心衰,跌打损伤等还有以后在实践中发现的意想不到的许多疾病。

此方来历于《徐灵胎医书全集》治疗胀满的一个方,方名通淤煎,原方没有姜黄有五灵脂,为什么要换,这因为我用此方在治疗慢性肾炎时,感到五灵脂含尿素,尿肌酐高加重肾的负担,所以把它换成了同样具有活血化淤且有利胆健胃功能的姜黄。
以此方为基础加味而来的还有:
解毒活血汤 通淤煎散50克 忍冬藤100克 甘草10克
功用:解毒活血

主治:四时感冒,咽喉肿疼,气管炎肺炎咳喘,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肠胃炎,急慢性肾炎,脉管炎,无名肿毒,过敏性紫癜,风湿热,关节红肿等。

活血通痹汤:通淤煎50克 徐长卿20克 威灵仙20克 鹿衔草20克 甘草10克
功用:祛风湿,活血化淤,通络止疼。
主治:风湿类风湿。

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