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时光深处 走过合肥老街巷

 新用户07714572 2021-12-04

四古巷、操兵巷、龚家祠堂、蚂蚁塘……一提起这些“老街巷”,年岁大一些的合肥人或许还知道,可对年轻市民来说,恐怕好多都对不上号。短短几百米的距离,这些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老街巷,镌刻着合肥的历史,挽留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也闪耀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操兵巷千年“阅历”诉说历史沧桑

合肥的老城,其实很适合骑着单车“漫游”,走过一条条不起眼的巷子,却也感受到最日常的市井生活。一不小心就踏入了千年之前的时空。

操兵巷不长,是宿州路到阜阳路之间的小巷子,大概也就200多米。不过200多米的小巷子里,有面食店、玩具店、花店、理发店……在这里还藏着一所大学、一所中学:合肥老年大学百花井校区,合肥百花中学,紧凑而拥挤。

“操兵巷听说和曹操有关系,说是练兵的地方。”在巷子口遇到了操兵巷的住客张先生。张先生告诉记者,在靠近阜阳路的巷子口,有一个操兵巷的牌子,上面还有操兵巷的介绍和画作。顺着张先生的指引,记者继续往前走,果然看到了合肥老年大学旁的墙壁上挂着“合肥操兵巷”的牌子。

关于操兵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曹操驻军合肥,军士们练兵的地方;另外一种认为是南宋时期淮西帅郭振的部下,当时在今天的操兵巷一带到处都是习武的场地,久而久之,无名小巷变为“操兵巷”。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实际呢?为此,记者特意前往请教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合肥著名的文史专家、《合肥城图志》的编著者许昭堂老师。

许昭堂介绍,操兵巷是三国时期曹操演练的地方是没有根据的。据其介绍,合肥建城史上有三座古城,即古合肥城、三国新城、环城河内的老城区。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经对合肥城进行过钻探和部分发掘,明确指出古合肥城“在今天的四里河附近”;三国新城的位置在今合肥西北三十公里的地方;老城区,史称“金斗城”。南宋时期,大概1169年,为防御金兵,在金斗河之北修筑屯兵之城,史称“斗梁城”。因为可以推测,三国时代的操兵巷周围还是一片水塘,而且地处郊外。不过南宋时的淮西帅郭振的确在此演练过兵马。彼时,郭振为加强合肥城的防卫力量,抵抗金兵的南犯,把合肥城向北扩展,将今天的逍遥津至阜南路一线统统扩进了城内。操兵巷周围也形成了四个马道巷子:北马道巷(立志巷至东大街今淮河路)、南马道巷(东大街今淮河路至勤劳巷)、东马道巷(北门街今拱辰街至菜园)、西马道巷(北大街今拱辰街至井巷),如今仅存西马道巷。

2006年,由合肥市地名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陈溪竹和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戴健、夏有才、许有为、牛耘组成的地名专家评选组,对合肥十佳老地名进行了评选。操兵巷入选合肥十佳老地名,入选理由是:最能反映合肥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巷。

如今的操兵巷早已“繁华落尽洗尽铅华”,金戈铁马的战事依稀可寻,仿佛就在昨天。曾经的历史故事给小巷平添了许多神秘和魅力。

蚂蚁塘见证崇德街的繁华

提到瑶海区明光路汽车站对面的蚂蚁塘,估计很少有人听说过。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居民也未必知晓它的历史。200多米的巷子,就在最繁华的汽车站对面,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合肥市地名录》曾对蚂蚁塘有所说明:“蚂蚁塘路,以蚂蚁塘得名。东起明光路,西至东市区委宿舍。长250米,宽7米,水泥路面。规划东起明光路,西至滁州路”。

顺着滁州路走进去,刚走几步就看到墙壁上新挂的“蚂蚁塘巷”的牌子,上面写着“蚂蚁塘位于老合肥大东门外,从清朝康熙开始有居民在此居住,曾经有三段兴衰更替的历史。”在靠近明光路车站的蚂蚁塘巷口,写着蚂蚁塘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庐州府合肥知县张键祥,为解决公务人员家眷的居住问题,在蚂蚁塘一带兴建“东关公馆”。据考证在公馆后花园有一口水塘,形状有点像蚂蚁,清末乱世花园荒废,塘中有座土墩四面环水,少有人打扰,蚂蚁成群垒筑蚁穴,后来这里被称为“蚂蚁穴塘”。

民国初年,外地商人纷纷来到合肥购销棉麻,塘畔热闹起来,逐渐形成了棉花购销的崇德街。棉纺行业有很多妈妈级的女工,带着孩子工作。合肥方言称呼妈妈为“妈姨”,每天大量孩子呼唤“妈姨”,大家戏称“蚂蚁塘”为“妈姨塘”。

“二两棉花——不弹,老合肥喜欢说这个是有根据的。”合肥文史学者李云胜介绍,老合肥形容不愿意做某事或某件事做不成了,往往喜欢用这样一句歇后语:二两棉花——不弹(谈)。这其实是有由头的。《合肥市志》记载:民国初,外地商人来合肥参与棉麻购销活动者渐多,生产“洋纱”“洋布”“洋袜”“洋巾”对棉花的需求渐增,坝上街、崇德街、二里街等较大的棉花专业市场开始形成,且购销两旺。说的就是明光路汽车站这一代的商业盛况。

“那时的蚂蚁塘巷子很窄,巷子的两边搭建很多低矮的简易房,当时的老火车站距离不远,汽车站也近在咫尺,所以蚂蚁塘巷附近到处都是住宿、理发和卖早点的小商小贩,热闹非凡,每次骑自行车通行都很困难。”家住在这附近的董女士说,现在蚂蚁塘进行了整体改造,连蚂蚁塘的来历都写了出来,把老街巷的文化味挖掘了出来。

走进200多米的蚂蚁塘巷,还能看到“招待所”“区宿舍楼”“早点铺”这样的字样,有重返历史现场的错觉。

龚湾路隐藏“民间大宅门”

龚家祠堂。(资料图)

合肥有四大姓,“龚张李段”。这后面的三位,分别是张树声(清末淮军将领)、李鸿章和段祺瑞,而这个“龚”姓,在明末至清顺治康熙年间出了个礼部尚书龚鼎孳,到了光绪年间又出了个四川布政使龚照瑗,再到民国年间,龚家又出了龚心湛这个民国总理。龚家在几百年间人才辈出,堪称名门望族。

在《合肥城图志》一书中,曾有关于龚鼎孳的记载。龚鼎孳明崇祯七年中进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时人把他与江南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而龚湾路之所以有名,和龚大塘有关。据说上个世纪70年代龚大塘还存在,其西半部延伸至现在的合肥六中校园内,水塘的中央还有一座小岛。

“合肥有两处龚大塘,一处在龚湾路上的龚大塘小区,另外一处在瑶海区。”对合肥街巷非常熟悉的许昭堂介绍,龚家在合肥宅子比较多,传说瑶海区的龚大塘是龚家大房所在地,永红路附近以及稻香楼等都是龚家的范围,现在龚湾路上的龚大塘小区,就是当年龚家祠堂的所在地。

龚家祠堂在民国十四年由龚心钊重建。他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是清代最后一任科举考官。光绪年间出使英、法等国,清末出任加拿大总领事,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家。

据资料显示,祠堂刚建成时,约有500平方米。根据龚氏后人的回忆,祠堂进门是个高大的门楼,非常气派。正门进去,是个大四合院,之中还有若干个小四合院,层层环绕,神秘而复杂。在各个建筑中都可以看到雕刻精美的花草、动物花纹,由青石块铺成的小路连接各个院落。所有建筑中,寝堂尤为精美,梁架雕刻得繁缛精美,主要有卷草花卉、人物故事。它兼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又得皖南徽派建筑之神韵。

在采访中,许昭堂还展示了自己收藏的龚家祠堂照片。照片上的龚家祠堂,门楼高大气派,上有精美繁多的雕刻,四个大字“龚氏宗祠”,透过铁门向里看,地上平整,面积较大。现在的龚大塘小区,有居民楼10幢,可见当年龚家祠堂的面积有多大。遗憾的是,祠堂的主体建筑已于1995年被拆除。

四古巷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23年,10个月大的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母亲罗孟华摄于四古巷故居窗外。(资料图)

熟悉合肥地理的人都知道,在长江中路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小巷,这条小巷在长江饭店与城隍庙批发市场之间,名叫四古巷。

据说,四古巷因当地曾有4座古墓而得名,至于具体年月,如今已没有人能说得清。“这个四古巷应该是唐朝初期的时候出现的,不过到了后唐时期,这里就是城里,所说的古墓应该是不存在的。”许昭堂介绍,因此这4个墓具体是谁的墓,因为没有文字资料,也没有相关的考古发现,所以名字的由来暂时是个未解之谜。

现在的四古巷已完全变成了一条商业街,它连接着长江中路和安庆路,长百来米,宽也不过三四米。走进这个闹中取静、略显落魄的小巷,谁也不曾想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就出生在这里。

许昭堂介绍,合肥一个城出现过三位大师:国学大师刘文典、针灸大师方慎庵、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而杨家曾有一个大宅就坐落在四古巷,是杨振宁的祖父杨盛邦在津南巡警段芝贵幕中担负笔札期间攒下积蓄后,委托其弟杨邦瑞购买的,宅子共七进,每进三间。1922年,杨振宁就出生在当时的合肥县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宅内。从牙牙学语到懵懂顽童,杨振宁在小巷中度过了人生的前六年。后来他又进京求学,直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才重返故里。随后进入合肥大书院的庐州中学(原安徽省立六中)就读,日军的轰炸又迫使庐州中学迁至三河镇,于是杨振宁一家也迁至三河镇。再后来他又到西南联大就读,直至出国留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以四古巷为根,四古巷也因他而自豪。在《合肥城图志》中,还保存了一张10个月大的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母亲罗孟华摄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的珍贵照片。

而每次回合肥时,杨振宁都要到四古巷看看。

让老街巷更有“文化味”

2017年,合肥市共计24个项目纳入年度小街巷改造计划,包括瑶海区罗马巷、香樟小巷、蚂蚁塘巷、戴安桥路、星海巷、一塘路、军民巷;蜀山区清溪路西支巷、清溪路东支巷、跑马场路支巷、三郢路、太湖路支巷;庐阳区四古巷、井梧巷、金巷、丁家巷、吴山巷、义仓巷、白一巷、建工巷、花园西巷;包河区青年社区巷、前进巷、城南支巷、王卫巷、汇景巷、竹西巷等。

除了修复破损路面、改建雨污水管线、提升景观照明、增设绿化小品等内容,还将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优化居民出行条件的基础上,挖掘小街巷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对城市历史经典文脉的传承,营造城市人文环境。

“努力使老城区商贸上保留老字号;街巷保留老地名;局部区域逐步恢复古城老风貌和饮食文化老风味、寻找出合肥老城、名城未来发展的一条根脉。”曾经参与编辑合肥地情丛书的许昭堂建议,合肥的老街巷分属不同的区,建议每个区根据实际情况,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注意文化的保留。在保护和建设恢复之中,能够充分尊重历史,避免每条巷改造得一模一样,让老街巷更有“文化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