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败的意义与方法

 Bond72 2021-12-04
文章图片1

刘书博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能够遇到这样的人——名牌大学毕业、高学历、在应试道路上打怪升级步步顺利,从小到大都是标准的好学生、乖孩子。但是这样的好学生,在步入社会进入成年阶段后,依然是好学生乖孩子的模样,依然生活在按部就班的节奏中,只不过考试内容换成了行业标准、制度章程和组织工作KPI。于是,“好学生”成为了“老好学生”——上了岁数的好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能够超脱制度进而构建新标准的人,甚至也还算不上一个能够理解标准之外世界的成熟的人。
说教不会让人成熟,只有经历才会。
在失败中,人才会痛定思痛。经过反思改变,人慢慢成熟起来。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失败经历,是难以成熟的。
我们是可以通过学习显性知识,比如通过规范化的学校课堂教育来有效率地习得不同的理论视角和专业化知识,但是书本上那些清清楚楚的、标准的专业知识不等于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理论视角不能直接帮助学习者理解真实的复杂性并获得人生与实践智慧。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慧根很浅。
我们不愿意进入不惑之年还是一个“老好学生”,带着愣头愣脑、不近人情,一辈子都只知道“升级打怪”、镶嵌在制度标准中精致利己但无意义地走完一生。但是,在工业社会标准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以刺激恐惧和焦虑的方式“逼迫”孩子们拼命学习,以达标、以获得所谓的成功。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失败唯避之而不及,更不要说把它看作是一种必要和重要的人生成长养料。
这正是一种“理性的自负”。
“理性的自负”是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对人类的理性抱有过度的信心,相信理性能够获得几乎完美的知识,从而构建出完美的社会规划,实现理想的人类生活。
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用理性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摆脱与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以及它带来的焦虑与不安。但是,这是一个虚幻的期望,因为人类的知识总是有局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
工业化标准化的教育,难道不正是一种“理性的自负”的表达?家长老师们用一种自以为是真理一般的教育理念和考核标准来对待孩子的人生成长。“百年树人”,每一个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种子,天赋不同,在自己合适的土壤中会成长为白桦、松柏、橡树……,但是我们却拿着灌木丛的标准来对他们进行修剪、培育,并且带着坚定不移的“我是为你好”的正义感和正确感。这难道不就是“理性的自负”?
哈耶克说:人们怀着建造天堂的梦想直奔地狱。我们可以修改一下:标准化教育者怀着对人生美好的计划,毁掉了孩子的幸福人生。
为了对抗“理性的自负”,我们应该重视实践经验,让学生从实践中去失败、进而获得成长成熟的机会。而不是先制定一个完美精致而坚固冰冷的外部化标准,让他们朝着KPI比学赶超,沦为了考试机器的“空心人”。标准化学习能够让人获得专业性能力,但是不能让人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有全面的认知。这就像是运动员,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体育理论,但是竞技水平的提升,主要是来自比赛经验。实践是另一所重要的大学。而要从实践当中获得成长,我们还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转变对于失败的态度。

学习航空业对待失败的态度

黑匣子是飞机上的一种记录设备,可以准确地记录飞机上所有电子系统的指令和驾驶舱内的任何声音,如果飞机不幸发生了事故,那就可以通过找到黑匣子里的数据,准确分析出事故原因。航空公司一般不会隐瞒,而是会将它公布于众,帮助航空业的其他从业人员反思和学习。这种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在航空业应用了几十年,帮助航空业成为了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行业之一。

这种方法并没有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比如医疗行业,据统计全球死于可预防伤害的患者人数高达40万。什么是可预防的伤害呢,就是误诊、误用药品、手术中的误伤等等,这还不包括像家庭护理、药店这种机构所犯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本来可以避免。

为什么这些错误又发生了呢?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比如资源的限制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树立起直面失败的观念。

除了医疗行业外,很多行业里的人对待失败还是错误的态度与思维,尤其是在教育业,以失败为耻,刻意地去隐藏和躲避失败,这种观念导致人们没有办法持续地在错误中学习。

虽然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但是一直以来,人类的文化对待错误的态度都是非常扭曲的。人们不愿意接受错误,各种类型的错误都会被认为是愚蠢的,动不动就会上升到道德层面,甚至上升到人格层面,似乎人们只要犯一次小错,就会立马变成坏人。我就曾经亲眼看到过一个大学老师,因为学生的一句错误的话,就拿出相机把学生给拍了下来,指着对方说我记住你了——你这这个言行能够显示出你的人品道德。

这种想法直到现在还一直存在,正是因为这种错误观念的压制作用,孩子们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医生们会刻意掩盖错误,政治家们会拒绝对政策进行严格的测试,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也不愿为自己的错误言论道歉。这种对待失败的错误思维方式是制约一个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我们不善于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原因就是每个人的脑海中都被深深地刻上了一种错误的态度与观念,极力避免失败。

有一位健康学者对西方国家医生讨论错误的方式做过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很多资深的医生和领导不但主张掩盖错误,而且身体力行地去做,甚至有时候对主动掩盖错误的方式进行奖励。他们通常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做出各种看似合理的解释,比如技术性错误、事故没法避免、患者没必要知道等等。作为普通的患者家属,面对这种解释能说些什么呢,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接受。总之,似乎所有医疗工作者对坦白错误这件事都是打心底里抗拒的。

是这些人不负责任吗?并不是,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对自己的职业非常敬畏的,他们受过那么长时间的医学教育就是为了救死扶伤。那为什么这些人总是会掩饰自己的错误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认知失调。意思就是当一个人一直相信的东西受到外在事实挑战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就会选择通过寻找借口、忽略证据等方式去替自己辩解。比如购买直销保健品的人,他们即使是冒着家人的怒火,忍受着邻居的嘲讽,冒着巨大的外在舆论压力进行不理性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警察直接告诉他们这个保健品公司是骗人的组织,很多人也会选择拒绝相信。他们会编造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辩解。这和医生为自己的失误找借口是一样的心理。这就是认知失调在起作用。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犯错就等于是无能。

他们在面对失败时,非常害怕自己被贴上无能的标签。以医疗行业举例,在医疗领域一直有这样一种观念,很多人期待医生做到“尽善尽美”,医生就应该是不能犯错的。要命的是,医生也一直相信应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否则就不够资格做一名医生。外界巨大的期望压力,加上对自己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要求,就让医疗工作者非常害怕面对失败,因此他们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自尊对一个医生至关重要,更不用说名誉了。

说到底,对失败的抗拒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自我安慰和对失败的反感,让所有人共同搭建起了一堵墙。

作为对比的航空业,人们在这个领域对待错误就是另外一番态度了。飞行员总体上对任何错误都是抱着开诚布公的态度,还有非常强势的专门组织负责对空难进行调查。比如20世纪40年代,波音公司著名的b-17 轰炸机就经常发生莫名其妙的跑道事故。经过专门的研究发现,原来是驾驶舱的设计有问题,因为控制飞机副翼的开关和着陆装置的开关一模一样,而且还挨在一起,飞行员一紧张就会按错。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它们分开,结果一夜之间,类似的事故彻底消失了。

文章图片2

这种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已经被航空业运用了很多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其实说到底,都是对待失败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惹的祸,如果医疗行业也能做一个类似于黑匣子的东西,能把医生们的错误经验积累下来,重视它、让整个领域里的所有人借这些机会反思,那么整个医疗行业的水平也许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如果老师们对待学生错误的思维是消极的,对待学生的态度都很苛刻,面对失败时只会指责,那自然会导致学生对待失败错误时有一种过分的恐惧,从而失去了从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如果教育行业的老师能够对学生的行为有所包容、脑子里对人的判定标准能够宽阔些,或许学生们会更乐于自主学习和表达探索。

干了再说:“经验理性”Vs “构建理性”

为了减少对于失败的恐惧感,需要有积极的平常心态;除此之外,还要拥抱“经验理性”,它是让失败转换为价值的认知方法

“经验理性”是相对于“构建理性”提出的概念,“构建理性”看重理性建构,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理念,再用它反过来指导具体实践。“经验理性”则相反,它否认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理念,认为实践是先于理论的,基于实践的思考可以构建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联合利华公司用一种传统的方式生产洗衣粉,这个过程简单说就是,把沸腾的化学药剂通过高压喷嘴喷出去,压力下降后,这些药剂就会分解成蒸汽与粉末。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喷嘴,可是问题是,喷嘴总是堵塞,这就给公司带来了大麻烦,因为只要喷嘴一堵,就得花时间花精力维修设备,中间浪费掉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是巨大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找到一种合适尺寸的喷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专门组建了一个由数学家组成的团队,他们精通流体力学的知识,可以说是工业设计的顶级专家。专家们的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一种实用的喷嘴。这些人不负众望,列出各种复杂的公式,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终于设计出了一款新的喷嘴,但是,这个新喷嘴完全没用,一点也没有解决堵塞的问题。

联合利华公司绝望之下开始向一些生物学家求助,生物学家并不懂什么流体力学,但他们的解决方案却简单粗暴,干嘛要花那么大力气去研究复杂的公式呢,直接试呀!于是他们先选用了10个喷嘴,对每一个喷嘴都进行了微小的改动,然后找到产出效率最大的喷嘴,再对它进行了10种微小的改动,一次一次测试,这个过程重复了45次,一共测试了450种喷嘴,最终找到了最适合的喷嘴型号,成功解决了堵塞的问题。

此案例中展现出来的两种思维方式就是“构建理性”和“经验理性”:

一种是专家们通过设计,极力地避免失败,期望一次性成功。这就是 “构建理性”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种是通过试验,就是把失败当作成功的垫脚石,把失败当作改进方案的必要过程,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推进设想,这样反而会取得更快的进展。这就是“经验理性”的思维方式。

文章图片3

自然界也是通过这种“经验理性”的演化方式运行的。进化的过程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具有累进的性质,理查德·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中就对累进选择进行了描述。意思就是一次选择的结果会传递到下一次,再下一次,以此类推,这个过程的力量非常强大。比如在自然界,这种作用的结果会产生一种称作“造物幻觉”的假象,意思就是大自然的事物实在是太完美,太精妙,就像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设计的一样。实际上呢,所有自然界的事物其实都是随机演化的产物。就拿前面的喷嘴案例来说,最后的喷嘴形状非常的巧妙,你初次见到,可能不会相信这是人设计出来的,实际上它确实也不是设计出来的,它只是一系列试验后随机产生的结果。不要一开始就想要设计出完美的结果和标准,而是要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反思、修正改进、日趋完美。

那么,既然这种认知方法很有效,为什么很多人对这种方法就是视而不见呢?

原因就在于“理性的自负”在阻碍人们——我们普遍会认为在人类理性的面前,这个世界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有了厉害的科学理论,这个世界就可以被人所掌控、问题可以被简单化,这其实是低估了世界的复杂性。

“构建理性”往往会产生“理性的自负”。

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用理性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人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摆脱与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以及它带来的焦虑与不安(这也是为什么科学主义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如此流行)。但是,即使是再伟大的思想理论,在面对世界现实并试图掌控它的时候,也会成为一个虚幻的期望。人类的知识总是有局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理论只是帮助我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一个视角。

人的理性有两个作用,第一就是追求知识。但是理性并不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有句名言是: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想用理性去穷尽知识,这是理性的自负。因此理性有第二个作用,那就是认识到理性本身的局限,对此保持审慎和怀疑,并从经历中总结教训、改进方法。

但是,现实中依然有很多人持有这种“理性自负”的心理。《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提出过一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叫做“叙述谬误”,意思就是我们经常会在事后编造故事来描述自己所见的行为,通俗点说就是马后炮。

比如,2007年的时候,意大利人卡佩罗成了英格兰足球队的主教练。他的执教特点就是非常的严厉,几乎要控制球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平时玩什么,吃什么,都要严格掌控。在开始的时候,英格兰队取得的成绩还不错,于是人们就开始称赞教练的训练风格,觉得好呀,终于有人能管管这群懒鬼了。但是,在世界杯赛场上,英格兰队失败了,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舆论立马调转枪口,开始用同样的理由抨击教练,认为教练的训练太严格了,导致球员完全不敢自己发挥。这就是叙述谬误的表达,我们太想对过去的事情做出解释,以至于会用同样的原因去解释截然相反的事实。

事实上,英格兰队获得成功或是遭受失败的原因并不单因为教练,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球员的心理因素,比如对手的实力,再比如俱乐部的规则变化。无数种不可控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才会随机地产生最后的结果,但是人们普遍会把原因单一化和简单化。拿着一个理论就可以解释万事万物,这让愚人获得了一种力量感和满足感。

文章图片4

于是,这种过程就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期望,就是我们了解世界的过程无须经过检验,太简单了,不值得花时间去做笨拙的实验。我们更倾向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现有的知识,甚至在面对问题时自己给自己讲故事,而不愿意去检验我们的设想,去发现缺陷并加以改正。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失败,把失败的经验当作寻找到成功办法的必经之路,从一开始就对它抱有正确的态度,对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心怀敬畏和开放心态,那么就会少些自负,各个行业都能获得更多的进步。

方法论:让失败成为成长的黑土地

失败似乎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既然这条路绕不开,那从失败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怎样从失败中学习呢?这里有三个建议。

第一, 自尊心不要太强。

好学生和不成熟的人普遍有这个毛病——自尊心太强。比如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模拟考试,我在前一晚洗了半个小时的冷水澡,那可是腊月寒天,我这么做的心理是想把自己弄感冒,就不用参加后几天的考试了。很巧,这种奇怪的行为不仅发生在我身上,也发生在牛津大学的一些学生身上,他们也会在关键时刻突然毁掉自己以前所有的努力。

牛津每个学期末都有一场重要的考试,一般的同学在这个时候,就算平时没有学好,也会在考前阶段临时抱佛脚,抓紧时间复习一下,努力一把。但是有一些学生,平时表现还挺优秀的,可是到了最后关头却选择用非常消极、被动的方式对待考试。他们会在考试的前一晚把自己灌得烂醉,或者干脆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玩,直接缺考。

为什么中学时代的我和牛津大学的他们要用这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呢?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妨碍”,原因就是我们太害怕失败了,非常担心自己发挥不好,只要最后的成绩和我们的想象有差距,那我们就会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而这样做无疑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因为我们平时很优秀(我那会总是班上前几名,但是前一次模拟考成绩不理想)。为了防止这种伤害发生,我们会拼命保护自己,而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蓄意地毁掉机会,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如果是自己生病了或者是喝得烂醉而没有参加成考试,那失败的原因就是外界的。但是认真考试却失败了,那就是自己的原因了,也许是不够聪明,也许是不够优秀,反正就是会伤害到自尊心。

当人们保护自己自尊心的欲望太强,会让他变得胆怯不敢尝试冒险,以至于错过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第二, 设立机制,减少对他人错误行为的谴责,创造允许失败的文化氛围。

面对失败,人们的通常态度首先就是对责任人进行问责,我们会觉得这种方式可以督促人们重视错误,改进错误,但其实很多时候,过度的问责反而会让事情越来越糟。比如,2007年,伦敦发生了一起案件,一个婴儿被他的母亲虐待导致死亡。这起事件的当事人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是当地的舆论谴责更多的却不是当事人,而是当地的社工和儿童服务中心的人,人们觉得他们应该为这起事件负起主要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尽到保护社区儿童安全的义务。按理说这也是好事,能督促当地的社工和儿童服务人员改进工作,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导致这些人没法正常的工作,压力太大,导致没有人愿意从事这类工作,人力资源不够,孩子们的安全更加没有办法保障。媒体的谴责反而减弱了儿童们的安全性。谴责并不一定能起到督促的效果。

还比如,中国很多老师喜爱把学生按照成绩进行排名,公示于众,并且用教室座位前后的形式强化这样的“分数阶级差异”。老师想法很直接——鼓励鞭策,但是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学习的白色恐怖氛围,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相反,对待失败的宽容环境却可以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很多具有进步观念的机构已经在尝试构建这种正确对待失败的文化氛围。英国的一所中学里有一项制度,他们会定期召开一项名为失败周的年度活动。在这个活动上,他们会请父母、老师还有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去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帮助学生们了解成功的真实路径是什么样的,和他们分享自己在面对失败时是如何处理的。他们还给学生讲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故事,展示他们在成功之前是如何与失败相处的。最后的结果显示,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确实可以让很多孩子从认知失调中解放出来。他们不太会过度维护自己的自尊,而是学会了用更坦然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第三点,用以失败为基础的方式提前做预演。

有一种方法叫做“死前验尸法”,这是一种以失败为基础的,验证项目可行性的方式,是一种“快速试错——快速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方法。具体要怎么运用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就告诉所有人,这个项目已经失败了,现在,团队的所有人一起来做一个思想实验,推演出这个项目失败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让自己找到的理由尽可能地看起来合理化。通过这种把失败提前具像化预演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找到新项目的盲区,让本来被掩盖的问题浮出水面,帮助团队更好的成功。死前验尸法并不会让一个计划搁置,也不会让真正的好项目胎死腹中,而是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提前把计划引导到正确的步骤上来。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也有类似的试错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产品感觉了。

文章图片5

最 后

回顾历史,可以说,从失败中学习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排除错误的选项,用累进的机制促进演化才是快速进步的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一边把世界想象得太简单,试图用人造的标准和有限的理论来获得成功以及安全感,一边对待错误的态度很是苛刻,面对失败时我们指责当事人,导致人们对待失败时有一种过分的恐惧,从而失去了从失败中学习的机会。

人的成熟,需要多一些失败,让失败化为养料,滋养出智慧。不说那么高大,失败的意义,从小处说,是为了防止你活了那么大岁数,还那么幼稚,外表老成,灵魂懵懂无趣,外焦里嫩的。

你不妨大胆一些,反正没人会活着离开这个世界。

文章图片6

这个英国斗牛犬说过: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热情永驻。

成功与失败都不是终点,只有勇气才是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