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写诗都是在瞎写吗?!

 家有学子 2021-12-04

古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但在学古诗的时候,很多时候只看到它优美的语句,却忽视了这些诗有时候看起来自相矛盾,让人怀疑为了对仗押韵瞎写。

比如《笑林》中就记载了宋朝的李廷彦喜欢拍马屁,写了首诗献给上司。诗中有句“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弟弟死在江南,哥哥死在塞北。

上司读诗后泪眼汪汪,李廷彦却表示“嗨,主要是是为了对仗工整,其实我哥哥没死。”

那么,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会出这种问题吗?

 王维的桂花 

王维《鸟鸣涧》中有一句千古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古代桂花和中秋的月亮几乎绑定:北周庾信《舟中望月》:“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宋范成大《好事近》词:“何待桂华相照,有人人如月。”

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每年九月开学的时候,很多校长致辞第一句必是“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半点新意都没有。

图片

所以有些同学读到这句诗时会有疑惑,桂花花期是农历八月十五左右,为啥王维写”春山“呢?

桂花开在中秋,王维怎么会在春天看到?浪漫主义?但是这首《鸟鸣涧》出自《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其他几首的内容都是他在当地的所见所闻。这首也不会例外啊。

图片

尤其是组诗的第五首中,王维还写下了”春池深且广”,实锤了写下这组诗的时间,千真万确是春天。

图片

真相只有一个——王维看到的桂花,不是我们说的桂花,而是另外一种当地特有的花:春桂。

至于为什么我们没听说过春桂,则是因为春桂后来被改名,成了山矾

图片
(山矾)

好好的春桂,怎么就叫山矾了呢?《本草纲目》中找到了答案——”黄庭坚云∶江南野中碇花极多。野人采叶烧灰,以染紫为黝,不借矾而成。子因以易其名为山矾。“

这下破案了,是黄庭坚的问题。黄庭坚这个人,实在不厚道,他觉得春桂与秋桂不是一回事,混在一起没品位,自作主张,把春桂改名成了山矾。

他这么一改不要紧,王维差点背锅。

 图片

王维:呼,好险,我这篇诗在小学必背里呢!差点因为花朵误导祖国花朵。

 苏轼的蓑衣 

说完了王维,我们来说说苏轼。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词人,苏轼在做《定风波》时吟咏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时刻,大概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潇洒的时刻之一。

图片 

不过问题来了,苏轼在《定风波》的词前明明写道:“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也就是说,他明明身上是没有蓑衣的,怎么后面又写了”一蓑烟雨“呢?

图片

难不成是苏轼悄咪咪的留了一件蓑衣。为了避免被发现,赶紧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

图片

应该不太可能,一来因为苏轼确实不是那样人,二来有一个更好玩的佐证:

苏轼在另一篇千古名作《游兰溪》,前言中写道: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大意就是,倒霉催的,前几天去沙湖看房子的时候,不小心得病了

再看看《定风波》的前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没错,《游兰溪》就做于《定风波》之后的几天

是的,为了贡献出“一蓑烟雨”历史性的潇洒时刻,我们一派天真的苏东波,不光淋了雨,还感冒了。

图片

苏轼:”这下好了,我这么丢人的事都扒出来了,信了吧,我是真的没穿雨衣啊!”

图片

那么把话题拉回来,真的没有蓑衣的苏轼,为什么要写“一蓑烟雨”?

其实古代的“蓑衣”并不是实指,而是引申为“渔翁”“隐士”。此处的“蓑”并非指现实中的“蓑衣”,而是虚写。比如陆游《鹊桥仙》中的: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我自是无名渔父。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类似用法。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下“一蓑烟雨”多少有些隐士的心态,不过几天之后,马上又在《游兰溪》写下“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语句。生一场病,写下两篇千古名篇,永永远远的乐天知命,大概也只有苏轼做得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