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绍光:走中国道路,探索中国模式,推介中国经验

 找东西zdx 2021-12-05

讨论中国模式,应注意三重含义。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模式,是一种客观原形;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模式,是一种目标模式,可以称之为典型;三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式,是一种理论模式,是对现实的概括、总结,这个在学术上经常叫做模型。

在客观意义和本体论意义上,到底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关心的主要是这个模式是否客观存在?在讨论资本主义时,会具体讨论莱茵模式、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今天有很多人否定中国模式的人,其实他们以前都会用“模式”这个词。中国的发展自然有其特殊性,反对讨论中国模式的人也已经留意到。许多人宣扬普世价值,隐含的意思其实是说中国发展具有特殊性,所以要提倡普世价值。

中国模式的特色可以用数字说明。从1953年到2008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是8.4%,即使在第一个30年也有6.5%的增长率。第一个30年我们没有太多的数据,但第二个30年是有联合国开发署的数据,这个数据说过去30年全球的贫困人口减少了4亿,而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5亿。换句话说如果扣除中国的贡献,全世界的贫困人口实际上增加了1亿。另外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比较一下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美国等大国,1950年中国的指标比巴西、俄罗斯和美国低很多,跟印度几乎是不相上下。但第一个30年结束时中国已经有巨大改善,到2007年中国已接近俄罗斯、巴西的水平,而且发展非常之快。可见中国模式是有特色的,所以要走中国模式。

在价值论意义上,讨论中国模式实际是个好坏判断。现在有些人认为模式必须是完美的,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模式是完美的,拉美模式显然就不是一个正面模式。有人说中国模式不具有可借鉴性、可复制性,但是可借鉴与可复制还不是一个概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世界上恐怕从来都没有,没有一个模式是可以直接照搬的。世界上仅有的一次照搬模式,恐怕就是美国黑人在非洲利比里亚建一个美国,利比里亚的国旗、大学、纸币都像美国一样,但是结果怎样很明显。

认识论意义上的模式,就是对客观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在认识论意义上,对客观现实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式,要既能解释其成功,也能解释其失误。一个好的理论模式,还必须既能解释某个阶段又能解释长期过程;必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必须能够解释变化。最后理论模式一定要简洁,但简洁的模式并不一定是好的理论模式。

在本体论意义上,我觉得中国模式可能是存在的,我更愿意把它叫做中国道路。中国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也许会继续走下去。在价值论意义上,中国模式也是有必要推介的。中国不需要盲目自大,但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在经济发展、消除贫困、改善民众福祉等方面,中国完全有资格向世界推介中国经验,同时也要思考其中的教训。

最后在认识论意义上,确实非常有必要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理论性解释。迄今为止虽然讨论很多,但还没有能令人完全信服的理论解释。如果只是将各种要素简单指出来,就还不是一个好的理论模式,还需要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清楚,这样的理论模式还有待未来的进一步探索。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