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怒不嗔还不恚——《素书》悟读之【57】

 新用户97560OBk 2021-12-05

三寸气在千般用,

一旦无常万事休

《遵义章第五》悟读【7】

【原典】

怒而无威者犯。

【译文】

发怒却没有威严,得到的必然是侵犯和祸害。

【悟读】

善用威者不轻怒,

善用恩者不妄施。

语自《格言联璧·接物类》,善用威德之人,往往不轻易发怒

多恼易怒,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涵养不够和智慧不足。真正的威严从道德而生,高道隆之人,一脸慈祥,却肃然其形,正气萦怀,震慑八方,令人不敢放肆,正所谓邪不侵正,不怒自威,以德服人

无论用威还是用恩,终极目的都是助人调和身心,提升德行,脱离苦难,收获美好。

生活之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大发雷霆之怒,却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委,或其有三。

其一,人皆各有各自尊严,且各有各自优劣,切忌千篇一律。发怒者盯到的往往只是他人之劣与错,难以让人口服心服;

其二,怒者往往立的是私威,行的是私威,必然为人所抵触;

其三,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易怒之人,往往是自己威望不足,故而借用怒火,威慑他人。

无论何人何事,皆有其两面性,并非只有对与错,也非只有规则和秩序。愤怒之际,更多的须知克制和宽容,且须善于着眼他人之美与长。不同的视角,效果截然不同。如读《金瓶梅》,生怜悯之心,菩萨也;生畏惧之心,君子也;生欢喜之心,小人也;生效法之心,禽兽也。

真正的修行人,总是善于从利他角度考虑问题。作家亦舒说,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发觉可以怪责的人越来越少。道理很简单,人皆有其难处,你未必懂得他人之生活。

一味的指责和抱怨,就一定会无视人间的和谐和美丽,失去那点滴却闪亮的快乐,会使自己的气量和心胸慢慢变小,看到的尽是眼前的垃圾和阴暗,增加的只能是愤怒和怨恨,最终受伤的也一定是自己。

不怒不嗔不恚(huì,恨),是人生的大智慧。看到他人的不易,体谅他人的难处,你或许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好的生活,从不生气开始。放下心灵之包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自如。生命智者往往能够做到,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他人,不拿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