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14天包车游之额济纳

 zzm1008图书馆 2021-12-05
(胡杨林)
一路有你
11-22

来自话题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30.0万篇

(额济纳专辑共两篇,这是第一篇)

  胡杨树是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在地球上已有一亿三千多万年的生存历史。

  它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一种落叶乔木,雌雄异株。能够忍耐极端高温45ºC和极端低温-40ºC的袭击,适应温度大幅度变化,耐高温,耐寒。

  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并深深根植于大地,体内还能贮存大量水分,以防干旱。

“眼泪树”

      细胞有特殊机能,防止碱水伤害,耐盐碱能力较强。

      在1米以内,土壤总盐量在1%以下时,生长良好;总盐量在2%至3%时,生存受到抑制;总盐量超过3%时,便成片死亡。

  细胞液浓度高,能不断从含有盐碱的地下水中吸取水分和养料。

      折断胡杨的树枝,从断口处流出的树液蒸发后就是生物碱,所以被称为“眼泪树”。

      胡杨碱除食用外还可制造肥皂或用于制革,一株大胡杨树一年可生产几十斤胡杨碱。

“异叶树”

      胡杨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叶子变异很大,一棵树上长出不同形状的叶子。

  在幼树或嫩枝上的叶子,呈线状披针形的小叶,以减少水分散失,并且叶片上有腊质和密生柔毛,能够锁住每一滴水。

  中年树和老枝上的叶子却变成了卵形或肾形的大叶,以更好地吸收阳光,所以被称为“异叶树”。

  胡杨还能从根部萌生幼苗,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

      虽然生长在极旱的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对水的渴望。

      尽管为适应干旱环境,它已作出了许多改变,例如“异叶树”。然而,作为一棵大树,还需要相应的水分维持生存。

  在这大漠之中,只有河,才有水。于是,它就跟着河走。沙漠河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

      而沙漠河流的变化极为频繁,所以,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

  靠着根系的保障,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它就能欣欣向荣;地下水位降到6至9米,它还能强展欢颜;但当地下水位再下降,它也只能辞别尘世了。

  所以,在沙漠中,只要有成列成片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这里曾经有河或湖。

      无言流淌的河流孕育出这一片片不屈不挠的生命!

胡杨经历了亿万年间的海陆变迁

顽强地度过了冰川时代

自始自终见证了西北干旱区走向沙漠化的过程

如今,由于缺水,它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

如沙漠之魂,坚韧不拔地屹立于其间。

  额济纳旗胡杨林(1——8道桥),位于内蒙古额济纳绿洲,西邻额济纳政府驻地达来呼布镇,北邻居延海。保护区面积3800平方公里。

  1——8道桥门票240元/人(含门票及来回区间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乘区间车到任何一个景点上下车,不限时间。

      我们中午11点左右进去,下午6点左右出来。除坐了几段区间车外,其余时间都在行走、拍照。最后实在是走不动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一道桥是《迎宾门》

      二道桥是《倒影林》,本是绝佳摄影地,但我们到时水已见底,倒影不如金塔胡杨林美丽。

      三道桥是《红柳林》,我们在金塔胡杨林见过红柳,故只专注观赏胡杨。

      五道桥是《土尔扈特民族风情园》,闭园。

      六道桥未开放。

      我们重点游览了二、三道桥,四道桥《英雄林》,七道桥《梦境林》和八道桥《沙海王国》。

  如果说,金塔县金波胡杨林,如五彩斑斓的丝绸织锦铺就的丝绸之路,那么,额济纳胡杨林就是大漠荒野中一曲气势磅礴、雄壮豪迈、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思绪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大汉帝国,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片大漠中,有多少将士断发请战,出生入死,血洒疆场。

      那一场场生死之战,仿佛就篆写在这一棵棵胡杨的树根上、树干上、树枝上,印刻在这广阔浩瀚的沙漠里,回响在这一片片金色的胡杨林之中。

  汉朝初期,东方最强悍的匈奴人盘据在大汉以北的大漠上,时时骚扰大汉百姓,侵略大汉领土。

      而汉军抵御匈奴之战屡战屡败,长期形成一种消极防御的状态,忍受着匈奴的长期欺辱,成为汉朝一大边患。

  汉武帝继位后,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战争。

一,漠南之战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出十万大军分四路出击漠南(蒙古大漠以南),攻击右贤王及伊稚斜单于。

      车骑将军卫青率3万骑首征出塞,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战大捷,其他三路皆无建树。

      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对匈奴的首次胜利,大长了汉将士志气,极大增强了朝野上下战胜匈奴的信心和决心。

  自元前129年至元前124年,汉武帝派出大军几十万,多次攻打匈奴。

      17岁的骠骑校尉霍去病率800骑追击匈奴主力,斩获2000余人,迫使匈奴主力狼狈逃窜。

  三次战役中,卫青等将军累建战功,当汉军凯旋时,汉武帝亲自将大将军印信授予卫青。

      漠河之战,虽然取得了胜利,匈奴王廷转移至漠北,但来完成武帝歼灭匈奴主力的战略目标。

二,河西之战

      第一次河西战役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出征河西匈奴军。

陇西出塞——6天后至金城(今兰州)——至令居(今永登西)——越过乌绡岭横扫匈奴5部落——过焉支山西行1000余里——深入河西与匈奴激战,大获全胜。

  这一战役,汉军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几乎贯穿河西走廊,浑邪王、休屠王战败逃走,汉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但由于采取正面推进式进攻,敌军有所准备,未能聚歼其主力。

  第二次河西战役

      公元前121年夏,汉武帝派出两路大军进攻匈奴。

1路: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主帅,骑侯公孙敖随同出征。

2路: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阻击左贤王增援。

  公孙敖因迷失方向未能及时赶到指定地点,霍去病独自率精锐部队出发。

宁夏灵武渡过黄河——自北越过贺兰山——涉过巴丹吉林沙漠——绕道居延海——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经小月氏(今酒泉)——由西转东南——深入匈奴境2000余里,从浑邪王、休屠王侧背发起猛攻,歼敌无数,大获全胜,浑邪王和休屠王率残军逃走。

  但进攻左贤王的军队出师不利。

      李广率4千骑为先锋出发,而张骞率主力大军却未按时赶到。

      李广被左贤王4万军团团围住。在这紧要关头,李广沉着应战,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带教十骑贯穿敌阵,以示匈奴军易破,稳定军心。

      然后将4千骑布成圆阵,激战2日,两军死伤皆过半,最后张骞率主力军赶到,匈奴见不能取胜,遂解围而去。

  浑邪王、休屠王战败,丢失了河西大部分地区,面临着惩处法办,二人决定向大汉乞降。其间,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刺死。霍去病接收了浑邪王部投降者。

      河西两大战役大获全胜,收复了河西走廊。之后,汉武帝从内陆迁移大量人口至此地戍边和生产,并开通了丝绸之路。

三,漠北之战

      经过漠南、漠北之战后,匈奴统治集团对于其右部的惨败已无力回天,对于日益强大的汉王朝一筹莫展,只有逃往远离汉室的漠北。

      但是,匈奴左贤王和单于本部尚拥有相当兵力,仍然威胁汉北部边境安全,妨碍西汉王朝统一全国。

  西汉王朝为了推进北方地区的统一,彻底消灭匈奴,经过两年的经济发展,改革税制,积累财富,秣马厉兵,于公元前119年,发动了漠北战役。

  汉武帝调兵14万骑,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及转运夫10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为统帅,分东西两路长途跋涉向漠北出发。

  霍去病率李广之子李敢出塞后,向北推进,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

      跨过大漠,活捉单于大臣,转攻左大将,越过难侯山抓获匈奴将军。

      此次远征,霍去病断匈奴左右臂膀,大获全胜。

  卫青率将军李广等出塞后,向东挺进,又向北寻找匈奴主力,穿过大漠与单于本部接战,歼敌无数,大胜。

      而李广因迷路未能与卫青在漠北会师,待卫青返回漠南才相遇。

      卫青派人馈赠李广美酒,李广以为辱,更因再无封侯机会,拔箭自刎。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李广是甘肃陇西人,一生皆在边关戍边,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战、智谋超群著称。

      匈奴闻其名而胆颤心惊,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李广爱兵如子,深受边关军民爱戴,在边疆士兵中享有崇高威望。敦煌有名的水果杏子,被命名为“李广杏”,也表现了边关人民对这位飞将军的拥爱和怀念。

  由于种种原因,李广始终得不到封侯,故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漠北大战,狠狠打击了匈奴军,匈奴只剩下单于伊稚斜悬孤漠北,元气大伤,再无还手之力。

      最后匈奴远遁,漠南“再无王廷”,其实力日渐衰落。

      至此,危害汉朝百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汉武帝中期对匈奴一系列重大战争的胜利,是因为汉王朝文景之治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财力经济发展的支撑;同时也是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主导作用;也是军事实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骑兵得到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的保障;更有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的支持的结果。当然,与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和正确的战略决策密不可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凭什么立于天地间而被人高山仰止?

      凭的就是一股正气!骨气!志气!豪气!英雄气!

正因为有这股英雄气

      才有“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

      才有首征捣毁匈奴祭天圣地,气呑山河的龙城大捷。

      才有跨越大漠跋涉万里绕道居延,直捣匈奴老巢,提匈奴人头凯旋的河西大捷。

      才有戍关四十余载,征战七十余战,歼敌无数,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

正因为有这股英雄气

      才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才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才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才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才是一个民族不屈的气节!

是一个国家最强悍的精神!

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气节和精神,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才没有灭亡,才能从熊熊烈火中重生,从普通化为英雄,从平凡化为强大。

有英雄

就有国家在

就有民族在

就有尊严在

就有自豪在

让英雄回归吧!

让英雄之豪气飘扬在华夏之天地吧!

让英雄之血液流淌在大汉子孙的脉搏之中吧!

让英雄之骨气深深铭刻在炎皇子孙的骨肉里吧!

生,千年不死!

死,千年不倒!

倒,千年不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