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宋明理学》知识点详解课件PPT
2021-12-05 | 阅:  转:  |  分享 
  
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1、儒学的困境: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
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西
汉末年传入中国。缘起缘灭、因果业报、生死轮回、(河南洛阳)白马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道教:东汉末年兴起
。讲究修炼、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一、宋明理学产生的
背景(加试)1、儒学的困境: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2)隋唐时
期“三教合一”:尊道、礼佛、崇儒2、唐宋儒学大师展开儒学复兴运动。儒学传统中,有
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儒学理论的弱点:缺少
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论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人性虽本来纯善,但由于接触恶而产生情。能够止情的妄动,使性回归本
来之善者是道德。诚能立足于不动之心,便可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国家。哲学本源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开
展儒经义理研究活动。(寇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周敦颐邵雍张
载程颢程颐(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基本内涵:二、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1、周、邵:
提供了“理”生万物的理论依据2、张载: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3、北宋:“二程”(程颢、程颐)①确
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1、地位:2、观点:建立了庞大严
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1)本体论(理、气关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
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理比气先,“理”是世界的本源
——理学核心思想(2)理学的修养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
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方法论:格物致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修养的最高境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仁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
白鹿书院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
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材料二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
,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2、观点1)本体论:2)修养论
3)社会政治理论:3、著作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经典,元朝开始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理”是世界的本原:“格
物致知”,强调社会责任感“正君心”“存天理,灭人欲”4、影响提出了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成为官方正统儒学。鹅湖之会·朱陆之辩(1175年)朱熹陆九渊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
里探求精微。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三)理学的新发展--陆王心
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发明本心心即理王阳明龙场悟道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致良知★知行合一冲击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本体论修养论政治论理为本原理在心中格物致知发明本心三纲五常,正君
心人人可为圣人(哲学化、系统化、世俗化)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注重人生价值、气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北宋·程颐反对妇女改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压抑、扼杀人性。“格物致知”(学习、实践)“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