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对CP的千年之恋

 860277 2021-12-05
红楼梦(第四十回)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林黛玉的吟诵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原诗并不一样,原诗本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然而无论是残荷还是枯荷,都是“情为之动”的映照。
 
残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文人和画家却从这种残败中生发了种种意趣。以残荷入图的画家不胜枚举,且各具特色。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他喜欢以残荷表达孤冷落寞的心境。他的荷花不是春色娇艳、欣欣向荣的鲜花,而是“溅泪”之墨花,是残叶败荷,一如他一向的画风,凄凉寂寞,冷意逼人,也正是八大山人坎坷身世、冷落情怀的真实写照。

图片
▲  八大山人 《荷鸟图》

图片
▲  八大山人 《荷》

 李老十 

李老十(1957~1996),初画残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较早的一幅曰《野水荷秋图》,用淡墨、土黄和赭色画残叶与莲蓬,秋意苍茫而惨淡。

图片
▲  李老十 《野水荷秋图》

后来他在此画的补题中自述了画荷的经过:

“已巳年秋,余住西山,尝于风雨中独游颐和园。每见秋枝残叶,摇荡风雨,心必为之所动。几回折莲,何能尽取?故写残荷图百十余幅,意有未尽,乃以诗记之,并颜其居曰'破荷堂’。”

图片
▲  李老十 《风中残荷》

他的“破荷堂主”之号,亦由此而来。观残荷而“心为之恸”,不是因为“秀色空绝世”的鲜美,“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或者“月晓风清欲堕时”的幽淡,而是因为一种发自心底的悲秋情怀。

图片

▲  李老十 《听雨图》

“我把枯蓬败叶置于秋风苦雨,冬雪寒霜之中,画面大都苍茫沉郁。有人问我为什么画得这么苦,让我如何回答呢?比如一朵美丽的花败落了,有人会伤感,甚至还要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可有人根本注意不到,也有人会淡淡地说:“明年还会开呢。”这也许是人生观的不同吧。”

“我倒是希望人们见到这许多被风雨摧折的枯枝残叶能生出些同情的心来,反而去加倍地爱惜那易逝的花朵。更希望自己能参透人生的真相,再从中获得倔强和快乐,那种快乐恐怕会更真实些。”
图片
▲  李老十 《秋荷图》

李老十的残荷完全是自己心灵境界的幻化,他曾借古人诗词表达这情怀,在画上题写过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题过元人小令:“干荷叶色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愈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江上。”

图片

▲  李老十 《不减清香》

 赵少昂 

赵少昂(1905~1998 ),他在画荷花时,喜欢画半盛半枯的状态,荷花的颜色往往是从棕到黄再至绿,正是这些颜色之间的更迭转换,仿佛看见了生命的四季。

起起落落,历经凄风冷雨的打击与磨练,真正没有枯萎的,却是荷花坚韧饱满的、潜藏在孤独美感后的铮铮傲骨。

图片
▲  赵少昂 《蜻蜓秋荷图》

图片
▲  赵少昂 《荷》

八大山人的荷花,凄凉寂寞,道尽世间沧桑;李老十的残荷,孤韵横秋,画出生命苍茫;赵少昂的荷花,盛枯更迭,潜藏铮铮傲骨。吴昌硕也尝自号为“破荷亭长”,刻过好几方有关“破荷”的闲章,不过,吴昌硕画荷多为“醉墨团团”的茂盛之荷。

图片

▲  吴昌硕 《夏荷》

无论是盛荷还是残荷,生命的每种姿态都值得歌颂,晚唐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了今天,远处,一株残荷迎风而立。

悲秋并非本意,乐观和悲观都源于对生命的爱,况荷风渐远,桂香徐来,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图片

图片

▲  吴昌硕 《桂花》
虽荷风渐远,亦可在艺术里留住夏日清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