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一统(二)8:黄帝是“天子”而非“龙”或“龙子”

 澴川黄饮冰 2021-12-05

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  第二篇  黄帝

 黄帝是“天子”而非“龙”或“龙子”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1、龙崇拜在黄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黄帝崇龙,但黄帝非龙或龙子

2、“公孙”是地道的汉姓,在古汉语中就存在并非现代蒙古语的“旱龙之牙”

1)对于“公孙”这个姓,是一个地道的汉姓,本身就在古汉语中存在,不是源于蒙古语。

2)距今5000年前上古中国域内就已经是氏族国家(古国)林立,有“公孙”的不足为奇。

3)既然古汉语中本身就存在“公孙”一词,“公孙”一词的意思表达就是“公之孙”,转个弯用后起的蒙古语去解释,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4)象“公孙”这样的古姓,古籍记载的也很多。

主题词  黄帝 公孙 

正文如下

从典籍记载来看,龙是华夏远古的崇拜之一;从目前的考古来看,龙崇拜早在10000年前就已经是华夏大地上的崇拜之一。但是,从有“天下共主”的记载之始,华夏的天下共主就号称“天子”。《史记.五帝本纪》就记载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这句话就说明神农氏就是天子,黄帝代神农氏做天子,天下共主的称号就是“天子”,不是“龙子”。

“天下共主”,就是天下公认的宗主。用基因是解决不了宗主的问题的。宗主是国家体制的问题,不是某群人或某几个氏族的血祖的问题。也就是说,宗主,有可能是基因祖先,也可能是公认祖先。

关于“龙的传人”,是一个近代炒作出来的概念。在夏代,最高统治者称“后”;在商代,最高统治者称“王”;周代也是称“王”,也称“周天子”。秦始皇也是比功于三皇五帝。大约从汉代起,皇帝才自视为“龙子”,其他人没有资格与龙挂钩,更遑论“龙的传人”了。

1、龙崇拜在黄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黄帝崇龙,但黄帝非龙或龙子

西方学界包括中国中国学界,有一个“用孙子定义爷爷”的逻辑。比如蒙古人种,就是个以孙子定爷爷的例子。这个逻辑当然不好。因为爷爷可能有多个孙子呢,以爷爷的多个孙子逆转,才可能搞清楚爷爷的身份。

2018227日,在微信看到一篇文章叫做《红山文化考古负责人雷广臻:“黄帝并非中国人的祖先”》一文(2018220日满族文化网,作者慕容北瑶)。看完这篇文章,着实要为作者用“孙子定位爷爷”的逻辑鼓掌了!

这篇文章开始就说:【中国人所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这个“龙”是谁呢?是黄帝。黄帝又是谁?是公孙轩辕,而“公孙”这个複姓是什么意思?是蒙古语“Gangluusun Suyan ,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旱龙之牙”。也就是陆地之龙的龙牙,故有土德之瑞,因而称黄帝爲眞龙天子。其后人被称为“龙的传人”。而他的名字不是汉人的名字,而是蒙古人的名字。】

看到这个论述,我第一个疑问就是,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不假,但是有谁说“龙是黄帝”呢?在远古,龙是一种崇拜,是一种信仰传承。我们中国人说是“龙的传人”,指的是“龙文化”的传承人。黄帝是龙吗?不是,是人,黄帝族群崇拜龙,而且崇拜的是黄龙。

黄帝升天,驾驭的就是一条黄龙,在西北御龙升天。后人为纪念黄帝御龙升天,就在黄帝御龙升天的地方建立了一座衣冠冢,演变成现在的黄陵。

黄帝不仅不是龙,而且也不是龙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史记.五帝本纪》还说“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轩辕氏是“天子”,而非“龙子”。五帝三代,最高统治者称帝、称后、称王都有,就是没有称“龙”的。

第一个与龙有关的最高统治者是秦始皇。“祖龙死而地分”,这个“祖龙”就是指秦始皇。但这是他人所造谣,秦始皇没有自称为“龙”,而是自称“朕”,官职是“皇帝”。中国统治者称“龙子”大概从汉代开始吧!所以,文章中的“而“公孙”这个姓是什么意思?是蒙古语Gangluusun Suyan ,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旱龙之牙”。也就是陆地之龙的龙牙,”与黄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是作者的臆想。

至于“土德之瑞”,中国古人早就有解释。《吕氏春秋·应同》:黄帝之时,天先见(现)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效法、取法)土。。《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都是黄帝之时出现的祥瑞征兆。古人认为帝王兴起,上天先呈现某种征兆,显示给下人。其实这只是传说和附会,不可信。就是这些传说和附会,也没有说黄帝是龙的,而是说“黄帝有土德之瑞”。

2、“公孙”是地道的汉姓,在古汉语中就存在并非现代蒙古语的“旱龙之牙”

1)对于“公孙”这个姓,是一个地道的汉姓,本身就在古汉语中存在,不是源于蒙古语。说黄帝姓“公孙”,大概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黄帝姓什么呢?《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据此,则黄帝姓姬。

为什么历代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帝不姓“公孙”呢?原因一是认为“公孙” 作为姓,起源很晚,“公孙”是公之孙(公侯之孙)。二是《大戴礼·五帝德》无'姓公孙三字,不知道司马迁说黄帝姓公孙的依据。这在《史记.五帝本纪》的注释中有。如《会注考证》云《大戴礼·五帝德》无'姓公孙三字,未详史公所本,又引崔述云公孙者,公之孙(公侯之孙)也

我以前认为司马迁是把姓氏混为一谈在说,“公孙”是“氏”而不是“姓”。“姓”来自母系姓族时代,母系姓族时代没有国家,男人也不为主,当然就没有“公侯”的尊称了,就不会有“公孙”这个姓。所以认为古人怀疑司马迁“黄帝姓公孙之说”是有道理的。

2)距今5000年前上古中国域内就已经是氏族国家(古国)林立,有“公孙”的不足为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后,我们现在明确知道氏族国家(古国)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在黄帝时代前上古中国就已经进入到氏族国家(古国)林立时代了,5000多年前就有“公孙”这个“氏”也就没有什么怀疑的理由了,因为有氏族国家(古国)就有“公侯”的尊称,以“公之孙(公侯之孙)”即“公孙”为“姓”或“氏”就不奇怪了。

3)既然古汉语中本身就存在“公孙”一词,“公孙”一词的意思表达就是“公之孙”,转个弯用后起的蒙古语去解释,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公孙”通过蒙古语“Gangluusun Suyan”再转译成“旱龙之牙”,只能说明蒙古语“Gangluusun Suyan”根本就不是上古汉语的“公孙”,因为“旱龙之牙”与“公之孙”没有半毛钱的关联。

公孙的来历也清楚,公孙出自少典。对于“少典”,《索隐》就解释为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少典”在《史记》中多次出现,相隔的时间很远,把“少典”解释成人名当然是不妥的,解释称“诸侯国号”为妥。这里的“诸侯国号”,就是早期的古国——氏族国家的称号。这个记载也证明黄帝之前,上古中国就已经进入到古国林立时代。

4)象“公孙”这样的古姓,古籍记载的也很多。如公输、公上、公羊、公乐等姓氏,这些姓氏与公孙类似,说明这样的姓氏是很常见古姓氏。在这些类似的古姓氏中,公孙原本就没有特殊性,公孙的特殊性就在于“黄帝姓公孙”,象公输、公上、公羊、公乐这样类似的古姓氏,因为没有出黄帝,也就没有人去叨扰了。

黄饮冰2018312日星期一。2018123日星期一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