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墨、纸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下)白砥

 860277 2021-12-05

本文内容摘选自《文房》 第一期白砥先生作《笔、墨、纸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二、墨与墨汁

由于毛笔的软性特征及圆锥体的形状,注定其所吸吮的一定为水性色彩,中国画的颜料均从自然物中提炼,用水调解。水性意识意味着不会对毫产生粘合作用,有利于色彩随着笔毫顺利流注。而若是油彩,毛笔非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会丧失甚至破坏其肌体的性能。毛笔只有蘸了水性颜色才能发挥其便转自如的功能。

墨,为块状的固体物质,一般有朱与黑两种。故墨以致用,当须加水磨研,磨到一定“火候”,才可以使用。磨成的墨汁与水性颜料一样,均不会对笔产生副作用。故墨似乎纯粹是为与毛笔配合而生的一种物质。这便是文化的类性,由一物而生它物,而生与它吻合的观念,而生与它相关的艺术、宗教及哲学等等。我们现在还很难搞清楚,为什么西方人发明了排笔,而中国人发明了毛笔?为什么西方人发明了油彩,而中国人发明了墨块?为什么西方人走向了分析与解剖,而中国人走向了归纳与感觉。一物而带一物。也许在一开始东西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最后却走向了不同甚至反面。

墨与水的调合,而成墨汁。当软性的毛笔蘸着水性的墨汁书写时,墨汁随着笔的转动流注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即使在尚没有宣纸的时代,不论竹木,或是丝帛,同样能有一种渗化而浸入载体的效果,我们看《马王堆帛书》,尽管在那时尚未算是纯粹艺术的创作,但墨汁在帛上的线条是那般的苍润,岂是油彩能够表现?

墨汁尽管在墨色上不如研墨这般晶亮,但它实在大大方便了书法家的书写与创作。大幅作品的出现与流行,虽然早在明代甚至更早,但后世由于以墨汁代研墨,更助长了大字作品的流行(试想,如果搞一巨作,磨墨需要耗费多少时间?)故墨汁对于书法的外形式的发展作用至关重大。

墨汁为水性,水为软,为温和,为润,为不定性,为活。正是墨的水性特征,造就书法的千变万化及深奥玄妙,如同笔之软才会“奇怪生焉”一般。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因为墨的水性,而能有“飞鸟惊蛇”、“龙飞凤舞”的效果产生。后世论书有润燥、枯湿、屋漏痕、折叉股、锥画沙、筋骨血肉等等,皆本于墨之水性,及与笔之软的默契配合。故包世臣谓“……字法、画法,本于笔,成于墨”(《艺舟双楫》)

三、纸

在书法用材中,纸是晚起的一种。世传蔡伦造纸,然后代考古发现早在蔡伦之前就有纸了。魏晋以前的纸上墨迹,因难于保存,今天已经很少见到。在纸以前,除竹木简册外,另有用帛、绢之类的物材。而纸张普遍替代竹木材料,可能在魏晋时代。“竹木简至南、北朝之终而始全废矣”(王国维)。今天我们见到的唐摹晋人书迹,原本肯定为纸本无疑。可见在魏晋,文人书写一般都用纸了。

竹木简由于一简一片,串简成册,故其书写只能依着竹木的形状,自然有一定的限制,丝帛则有丝纹,固为很好的质材,但如讲究墨韵,则亦比纸相差不少。纸的性能在易渗化,便于毛笔与墨更好的发挥,且价廉物美,便于收藏,故为后世普遍使用。

中国的书画用纸,为宣纸(现已有许多品种)之类。宣纸也仿佛是与毛笔、墨汁配套的一种材料。因笔软、墨水性,故纸也为软性。试想,拿油画笔在宣纸上书写,纸较难经得住“挥洒”,因西笔毛硬,容易将纸划破。而若在宣纸上用油彩,不仅油易渗化,纸的承受力不抵,彩也难以显彰。而一般的纸张性硬,无渗化,虽可承载笔墨,终不可与宣纸相类,盖绵绵宣纸能生“笔情墨趣”。

纸质之柔,之绵,之易渗,恰如笔之软、易变,墨之水性,皆有“琢磨不透”的特征,与中国文化的模糊、玄奥、变幻不测相契合。故笔、墨、宣纸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具材料,或正是与中国文化相对应(尤指道家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而以笔墨纸的文化性,使书画家表达自然(包括人)本质的“道”成为可能。

小编福利时间~           

对《文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小编也准备了一套“今年'’'自己写”书法练习专用福袋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