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套路”之下

 新用户5345BAE7 2021-12-05

在一次备课活动中,一位老教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备课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地进行书头备课,就是将自己对教材的钻研,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流程的预设,包括作业的布置,都写在语文书这篇课文旁,这样既可以便于当下的教学,而且也为下一次再教学这一课时,省去不少力气。粗听之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细细一想,却可以发现这样做的最大问题,表面上是省力了,但以一种固定的备课思路,以老师自己熟悉的教学“套路”,应对不同的学生学习需求,教学的效益如何得到保证呢?由此还想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也在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如我们进行第一课时教学的流程:读题质疑,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明确要求——检查生词,指生朗读——课文分段,讨论段意——概括内容,作业布置,小说是这样进行教学,民间故事是这样进行教学,甚至说明文也是这样进行教学。这应该也是教学上的同样的“套路”。也许,从可复制、可迁移的角度,确实“套路”让人驾轻就熟,不需费心费力,但本质的问题也源于此。一方面,教师不能不断地对教材进行研究,针对不同文本,选取最切合的教学思路,激发教师钻研的精神与突破创新的教学追求;另一方面,如果每一节课都是程咬金的那“三板斧”,一次次的“套路”克隆,了无新意,学生没有了学习的新鲜感和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又如何提升呢?

曾经读到过这样的案例介绍,一名普通人在开车时,如果是新手,会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一旦开熟了,就会走向“自动化”,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开车,甚至你问他是怎么开的,他都说不清楚,开车成为无意识地、熟练地在做的事情。可以说,自动化换一种说法,就是人进入了舒适区,开的时间越长,这种自动化的现象就会越严重。可是,真正的职业赛车高手,是绝不允许自已进入自动化的,在赛道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识的,也都是通过自主精确思考再进行操作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赛道的真实情况,发挥出赛车的最佳性能,这才是高手应有的状态。之所以举这样一个与教学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只是想说明的是,教学不能被“套路”,而“套路“往往不也正是教师个人走进”舒适区“的表现吗?

远离套路,就是给教学带来变化,带来新意。不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不千篇一律,千课一面。不妨举几则实际教学的例子。学习《墨梅》这首古诗,对诗人进行介绍时,一般是直接在屏幕上出示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物简介,如:王冕,元末明初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这样的介绍枯燥抽象,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走一个过场,学生难以留下什么印象。可是很多古诗课堂却经常这样介绍,大家也习以为常。而一位老师换了一种方法,一上课在屏幕上出示《墨梅图》,由学生先欣赏图上惟妙惟肖的梅花,引出王冕的第一个身份——画家;接着欣赏图上不同的印章,再聚焦其中的两枚进行重点品析,引出王冕的第二个身份——篆刻家;最后又引导诵读图上所题写的《墨梅》诗,引出王冕的第三个身份——诗人。可以说,这样既完成了对于王冕的人物介绍,又让学生在兴趣勃发之中,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样别具一格的做法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篇说明文时,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你的内心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味呢?另一位老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你用心地听一听,听到地球母亲在诉说些什么呢?可以说,这两位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方式有别于习惯上的做法,学生在这样充满挑战的话题启发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而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让学生板书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整堂课围绕这些词语在师生表演中学习整篇课文的教学,也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原来,词语还能这样学,课文还能这样教。

    正是因为以上几位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按固定的“套路”展开,因而教学带给学生全新的感觉,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状态显而易见。不停留在教学的“舒适区”,不让课堂学习走进“自动化”,不要让我们的语文课被“套路”,对每一节课都要用全部的智慧来精心思考和用心琢磨,令每一节课都带给学生一段充满未知和变化的生命之旅,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一次又一次带给学生情感的高峰体验,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