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景,只在人生痴迷处

 新用户5345BAE7 2021-12-05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曾经选入过一篇课文《装满昆虫的口袋》,讲的是法布尔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蝴蝶、虫子还是鱼虾,都会引起他强烈的好奇心。接着课文重点写有一次放鸭子,法布尔只把精力放在观察昆虫世界之中,捕捉到的甲虫塞满了口袋,把鸭子忘到了九霄云外。回到家法布尔受到了爸妈严厉的训斥,但仍然改变不了他对昆虫的痴迷。正是这份痴迷,把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来,法布尔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写出了闻名世界的著作《昆虫记》。在后人为他建造的雕像上,两个衣袋鼓得高高的,好像塞满了沉甸甸的昆虫。从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痴迷”的故事,令我联想到朱光潜老先生的一则故事。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几十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是与其对学术事业的热爱分不开的。

翻译家罗大冈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1986年,朱老已经是一位89岁的老人了,因为身体原因,他已经不能行走。他的书房在二楼,寝室在一楼,身体不能行动以后,他便无法到二楼书房去,只能待在一楼寝室。有一天,家里人都出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当家里人回来时,推开门,发現朱老两脚两手着地,在艰难地沿着楼梯向二楼爬,家里人立即去抱他,想把他抱回床上,他却拼命挣扎着不肯回到床上,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抱回床上,家里人问他为什么要爬楼,他说有一篇文章的最后几句重要的话没有写完,必须把它写出来。几天以后,朱老便逝世了。

一息尚存,就要顽强地工作。正是如此执着的事业心,才使他多年来孜孜不倦地钻研学术,并终成一代美学大师。

而为小学语文界所熟知的已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同样是一位对教学终生痴迷的人。他的女儿于然在为于老师整理的遗作《我的教育故事》后记中这样写道——爸爸说:“如果没有尊严地只是活着,不能过有质量的生活,那我宁愿死去。”在于老师患病期间,计划完成一百篇教育故事,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改为50篇,但最终只完成了30篇,在最后一次住院的前一天,他还写了5篇,这就是“有质量的生活”,更像于老师曾说过的“我的生命在我的文字中延续。”这是一种对教育教学怎样痴迷的态度呢?在于老师身上,还发生过一则请客的故事。

有一年,《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张庆老师等撰写的关于于永正的长篇报道,为了表达对他们的谢意,于永正定下宴请时间、地点,通知了张庆等人。朋友们都高兴地按时赴宴,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晚上8点,也不见于永正的人影。于永正的家离酒店较远,当时家里没有电话,最后大家忍不住饿就先吃起来。而于永正呢,却在家里还琢磨写一篇教学论文。因有一个数据拿不准,9点刚过他来到教研主任家询问。教研主任的夫人见到他后睁大了惊愕的眼睛:“你!今天晚上你不是请他的客吗?”因为投入而忘我,这大概又是一则于永正老师痴迷于教研的案例吧?

而正是这种对教学的痴迷,让我们看见了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的原因,也让于永正在小语教学之路上播撒下了一路美丽和芬芳,令所有人赞叹和景仰。就像他的女儿于然在书中所写:“爸爸此生深爱的语文教育是他灵魂的香味。爸爸的生命长在语文教育里,也必将在语文教育里延续。”

作为一名教育人,无论是从法布尔、朱光潜身上,还是从于永正老师身上,我们能够获得最深刻的体悟是: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热爱有多深?我们有没有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只有我们也能够时时处处痴迷于如何教好一门功课,带领好一班学生,写好一篇教学文章,抒写好自己的教育梦想,我们才能真正在不断忘我投入中达到教育人生新的高度。正如俗语所说,不疯魔,不成活,只有达到痴迷的境界,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让我们一起铭记这句话:风景,只在人生痴迷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