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说出你的问题

 新用户5345BAE7 2021-12-05

在一期《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董卿问科幻作家刘慈欣,如果你在太空中,遇见一名外星人,你会问一个怎样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提问,没有预设的现成问题,在公布刘慈欣的提问之前,我在想,如果是我们受到这样的采访,我们会问一个怎样的问题呢?董卿说自己对外星人的提问是:愿意和我一起朗读吗?引起了现场一阵哄笑,当然这是主持人为了节目的效果,但是如果换成是我,会问出更好的问题吗?我想并不一定。而刘慈欣的问题,得到了现场所有人的掌声:“我想问的是,宇宙有目的吗?”这是一个追寻宇宙终极意义的问题,如果宇宙有目的,那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宇宙没有目的,那宇宙为何而存在?不愧是一流的科幻作家,想到的问题也许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但又被无数人忽略的。试想,在今天,还会有多少人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在启发着学生提问的,又是怎样的问题呢?

在课堂上,是围绕着课本,围绕着书上的知识来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出自己的困惑;在考试后,是围绕着试卷,思考出现错误的原因,又该在今后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在回家时,是围绕着作业,把遇到的“拦路虎”想办法解决,如果有实在不会的,要问家长,问同学,问老师,这仍然与学习和考试有关。至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很少会去关注,而能够让学生跳出书本,跳出考试成绩,去关注气候变化,关注环境保护,或者去关心地球,关心宇宙,去思考科学的发展、人类的未来,这些难道不是不务正业的问题吗?所以,我们提不出“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也就更加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了。正像有人说,我们想要怎样的结果,我们才会拥有怎样的过程。我们的学生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来呢?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唯分数至上,一次次的为一个好高中、好大学而努力奋斗,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成了千万次重复中形成做题能力的应试高手,却让学生丢失了幻想,忘记了好奇,湮灭了创新,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也是应引起我们每个人反思的教育之重。可是,这样的事每天仍然在继续发生着,丝毫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隐忧。这不能全然怪学生,要怪的其实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每一个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一些规则,但其实我们可以在规则之下,不忘让学生除了分数之外,能有一些仰望星空的目光,能有一些带得走的、受益终生的人文和科学的素养。这一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做一做呢?

想起一名少年的故事。少年的爷爷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不分日夜,随时可能离家出走,全家人都陷入焦虑,少年的姑妈晚上每隔半小时就要看看父亲是否还在床上。少年灵光一现,何不为爷爷的袜子装个传感器?经过多次试验,少年最终选择能感知压力的电子墨水,打印了一个薄膜式传感器。乍一看,新袜子与普通袜子无异,唯一的秘密藏在脚底——一个拇指盖大小的传感器。少年不会忘记那一刻,凌晨3点,爷爷忽然从床上坐起来,就在他穿着袜子的脚着地的瞬间,少年的手机响了……在此后一年中,全家阻止了爷爷900多次的“出走”。少年凭借此发明获得“美国行动科学家奖”,传感袜子也得到推广。“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一个只关心成绩和考试的学生,或者一个一心想着要考取名校的学生,大概是不会去思考如何在袜子上装传感器的问题吧?故事中的少年所拥有的,或许不是老师教给的能力,但老师一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才能让学习到的知识成为造福无数家庭的科学发明。当然,埋头于试卷和题海中的学生大概连爷爷走失,家人也要先瞒上一段时间,又哪有兴趣和时间来研究袜子上的传感器呢?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而习惯最终成就每个人的命运。表面上是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但背后却是隐含着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又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由一个小小的问题之中,折射出的是教育过程对于人的深刻作用。当前,在中小学学校,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素养等都有了高度的重视,学校的stem工作坊、未来教室、机器人研究中心等等新的功能教室纷纷成立,但希望这些不能只是学校的“亮点”工程,“面子”工程,而更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让会思考、会提问、会实践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让学生从埋头于书本之间,能更多地徜徉于生活、科学、未来、幻想之间,在脚踏大地的同时,也能仰望满天璀璨的星空。这样,也许当学生走出校门时,才能更有兴趣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秘密,去探求更加广阔浩瀚的时空。

最后,还是回到文章的开头,如果你遇到主持人董卿的提问,你想要提的问题又会是什么?请说出你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