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天门山

 zqbxi 2021-12-05

  

  

  

  

  

  

  

  

  

  

  

   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辞亲远游。次年乘舟顺江而下时,看到春江天门日出奇观的壮美,写下绝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现天门山景区列入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天门山位于安徽芜湖市城北大桥镇、长江东岸,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闻名于世。

  

  

  

  

  

天门山是“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其中东梁山也称博望山,海拔高度82米,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然似中流砥柱。西梁山高88米,两山夹江而立,宛如天设之门,远望又像女子的两道细眉,故又名蛾眉山。水天相接之处,各种船只穿梭于“天门”之中,彰显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天门山作为长江天险,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楚获吴乘舟“余皇”于此。三国末年,晋人伐吴,吴主遣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御之于天门山,象望旌而降,晋兵直指建业。东晋时,王敦作乱及桓温专命,皆自上流移镇姑苏,以夺天门山之险。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拓跋焘军瓜埠,宋置戍博望。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劭弑逆,武陵王刘骏讨之,劭保据天门山。孝建元年(454年),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刘义宣叛,宋主讨之,进据天门山。大明七年(464),宋孝武帝刘骏祀天门山,大阅于江中,立双阙于山上。齐建元初,魏人入寇司、豫二州,诏于天门山置二军以备之。永元元年,陈显达举兵江州,东昏侯使将军胡松等拒之于梁山。梁敬帝初,陈霸先遣将侯安都等帅舟师,立栅于梁山以备之。唐武德七年,冯慧亮等帅舟师屯博望山。宋南渡后,置寨于天门山。

  

  

  

  

  

  

天门山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览题咏。开元十三年(725)李白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芜湖天门山时,写下七绝《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及《梁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坐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无德匪亲。”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天门山的一部分,位于芜湖市的东梁山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天门山-今天的东西梁山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天门山-今天的东、西梁山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与和县的长江两岸,在江南芜湖的现在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在江北的现在叫西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位于芜湖的东梁山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天门山铜佛寺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山绘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