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式管理(三)

 虚渡无境 2021-12-05
       管理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在正确的战略规划指导下,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去构建。无论是科特勒所著《营销管理》,还是号称现代管理之父的德鲁克经典管理理论,对于指导中国式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与欧美的市场经济有所区别,这其中的区别在于,中国是部分实行市场经济,剩下的部分依然是计划经济,属于双轨制的混合经济结构,因此成为欧美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理由)同时这些来自美国的管理学理论通常枯燥乏味,纷繁复杂,这种现象的产生,依然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水土不服,因此中国需要更适合国情的管理理论。
       至少德鲁克有段句话非常专业:“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是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唯一权威就是成就。”这就说明了,管理是实证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其本质区别在于,理论科学追求的是理论的完备性,只要答案正确,就可以通过毕业考试。例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古代发现杠杆原理的阿基米德说的话,这就属于理论科学,因为现实中至今还没有人真的翘起地球。因此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属于理论科学,当然也有人借此说中医也是理论科学。其实中医与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压制科学的萌芽,即使到了康熙年间的火器专家戴梓,发明的“连发火铳”,在被统治者视之为奇巧淫技之后,反而把他发配新疆灭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就此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什么康熙不允许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原因很简单,满族总人口不到百万,统治上亿人口的汉民族,一旦允许科学进步,拥有相比于满族百倍以上人口的汉民族,还会给满清统治者下跪吗?
       结论:中国的科学探索一定会被统治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统治的成本最低。而那些说,明朝的中国也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也根本不成立,因为家天下的专制体制决不允许中产阶级的出现。别忘了,对于统治者而言,整个帝国都是他们家的私有财产,怎么可能允许民间资本的做大,来威胁其统治地位。因此资本主义与家天下的中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清朝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灭亡之前,中国永远不会有资本主义诞生及发展的可能性。
       而实证科学追求的是结果,无论企业的年度计划多么完美,没有实现就等于零,不能接受任何解释。例如北大方正负债三千亿破产和清华紫光宣布倒闭,网上很多人留言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教别人企业管理的人,做企业居然会倒闭?一个从来没有成功经营管理过企业的所谓教授,教你怎么做企业的战略规划?一个从来没有管理过品牌专卖店的人教你怎么做零售管理?这世间的颠倒莫过于此吧!这就是理论科学与实证科学的真正区别,迷信文凭的中国人通常都会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因此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其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实践,达成企业的发展目标,那么该理论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中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都来源于美国,而所谓的教授不过是照本宣科的机器,如同复读机。你还真以为学到的“管理学”能有什么实际作用?鉴于美国历史和文化与中国的巨大差异,所以美国企业成功经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大凡上EMBA课程的“企业家”们其实都清楚,教材和课程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几乎没有任何指导价值。但为什么还愿意花不菲的学费?原因很简单,为了提高身份和拓宽人际关系的圈子,创造更多做生意的机会。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理论,把教育彻底功利化的表现。学校只想着赚钱,学生只想着混张文凭,而文凭成了身份识别的标志。MBA从来都是案例教学,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所以才有海尔的张瑞敏到美国哈佛工商管理学院去讲课,并不是他有什么深厚的理论基础,而是海尔的发展史浓缩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的一种真实呈现。这就为哈佛提供了真实的案例,从而可以不断丰富管理学的发展。因此那些上课的“企业家”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去中国所有的工商管理学院讲他们是怎么白手起家,或是把一个即将倒闭的小厂怎么做大做强的,为MBA教学提供真正属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案列,当然“企业家”们的原罪除外。把中国“企业家”的成功实践经验与大学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去创造中国式市场经济真正属于自己的管理学理论,从而更科学的指导中国企业的发展,在自由市场竞争中战胜欧美企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