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考察学习信息化建设工作

 东海问渔 2021-12-05

  为全面学习借鉴先进城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成熟做法,更好地开展并完善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信息化建设工作,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前期认真筹划、精心准备并召开预备会的基础上,由潘奇副局长、总经济师分别带队组成两支调研组,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任务赴重庆市、武汉市、杭州市、绍兴市四地学习调研,总规划师、局机关有关处室、局属有关单位、有关技术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一、考察学习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

  调研组一行学习了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信息化“一云、一库、一平台、多应用”总体设计,融合工作方案,以及全局应用系统“业务中枢”和支撑全局资源共享“数据中枢”,在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督察监管等方面开展的业务应用情况。同时,详细了解重庆市勘测院CIM平台建设经验,重庆市规划院新技术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评估、公众参与规划等方面的经验,重庆市调查监测院“一张图”监督实施系统建设经验。调研组实地参观了重庆市时空大数据展示中心。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平台建设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N个专题应用”为架构搭建,在三维审批、国土空间大数据汇集和应用、城市运行监测等方面成效显著,正在建设的武汉市城市仿真实验室已在规划决策中起到辅助作用。调研组重点就“1+X”规划体检评估,采用大数据、三维仿真辅助科学规划以及勘测成果“一张图”等经验做法与武汉局进行了交流学习。

  

  二、学习借鉴“一码管地”开展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各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全面构建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一码管地” 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探索。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确定的全省开展不动产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的创新试点单位,通过对区内所有宗地(宗海)统一编码,以“一码”串联全业务,逐步推进自然资源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的监管治理。2020 年 5 月 “一码管地”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打造集资源编码、流程审批、数据整合、项目监管、信息共享、决策辅助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资源内部综合管理系统,目前已实现33万宗地编码以及502宗新增建设用地赋码工作。

  

  杭州市将“一码管地”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市委书记挂帅全力推进。按照“一个专班统筹、一套方案实施、一张清单贯穿”的思路,分阶段、分任务、分责任精准有序推进“一地一码”工作,以“土地码”有效串联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通过打通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审批服务平台、不动产登记等多个系统平台,对内串联起“规、批、供、用、登、管”等全生命周期精准治理新模式;对外构建以“码”关联的多元主体融合共治新格局。

  

  三、积极研讨学以致用

  为强化调研成果运用,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本着不把问题带回青岛的目标,专门利用周末时间,组织重庆、武汉调研组和浙江调研组全体成员召开信息化考察学习总结研讨会。会议听取了《重庆、武汉信息化工作考察学习情况》《杭州“一地一码”考察学习情况》《区块链技术在工程项目规划土地审批及不动产登记应用研究》汇报并就有关工作开展交流研讨,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就《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做专题讲座。

  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完善基于区块链的规划土地业务审批系统,并开展试点工作;二是做好全局信息化统筹工作,按照三年规划确定本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三是各相关单位推进局办公OA系统、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景三维青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等建设;四是拓展卫星遥感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实景三维更新等方面的应用。

  

  下一步,我局将充分吸收、借鉴先进地市经验做法,结合数字青岛建设实际,加强多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和审批平台、核心业务流程再造、多场景协同应用等方面深入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信息化年度重点工作,研究制定“一码管地”工作方案,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自然资源规划部门高效履职、企业群众生产生活便利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