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兰亭金奖少一人说开去

 新用户10998010 2021-12-05

从兰亭金奖少一人说开去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1.一声炸雷

4月14日,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在浙江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如期举行,书法圈各界人士纷纷前往观展,有心人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大瓜”:在颁奖现场,此前公示时位居第一名的金奖得主王先生并未能出现在领奖台上。这意味着,近日在各个微信群引起高度关注的传闻已经逐步明晰。

这真不啻是书法圈的一声炸雷,不但局中人被雷的外焦里嫩,许多书法圈吃瓜群众也纷纷表示“莫名惊诧”。

中国书协如此处理,究竟所为何事?

2.所为何事

根据目前所能看到的网上各种公开信息,王先生此次被取消兰亭奖金奖,系源于一件2018年的旧事。关于此事的具体情况,已经由有心人做了详细梳理,我们无意在此赘述(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去“艺海闲话”看相关文章)。事件脉络简述如下:

(1)2018年,山东省书协主办全国性征稿“颜真卿书法艺术奖作品展”,王先生在“颜展”的获奖作品,经网友比对和技术分析,被认为涉嫌抄袭2015年第五届兰亭奖三等奖得主谢先生的获奖作品。

王先生作品,2018年 颜真卿书法艺术奖作品展获奖

谢先生作品 ,2015年第五届兰亭奖三等奖

(2)针对此事,自媒体“艺海闲话”等公众号高度关注,曾经多次发文进行讨论和跟进,并向山东省书协反映。

(3)据“艺海闲话”透露,前一段时间,“艺海闲话”曾联系了武汉某媒体的记者,将涉嫌抄袭事件通报给记者。该记者在核实举报材料后,向中国书协展览部和一位副秘书长发出了投诉和采访要求。随后,中国书协展览部回复记者,说通过和山东省书协方面联系,对方已经证实,当年山东省书协作为“颜奖”的主办方,在接到投诉后进行了调查和内部处理,取消了王先生“颜奖”的获奖资格,同时王先生也退回了“颜奖”奖金。(以上内容见“艺海闲话”相关文章)

如此说来,这件事情起因本是一件旧事,但是随着自媒体的“盯住不放”,该事件“再度发酵”,结合当事人获奖公示的“触发时机”,加上广大吃瓜群众的“持续围观”,形成某种程度的“网络热点”,最后官方关注后“及时出手”,作出某种回应或处理。——这正是当下中国各类“舆情”事件的常规演变逻辑,作为自媒体时代的独特景观,相对于各种五光十色的时政类、社会类“舆情”事件,此次金奖事件只不过是我们这个社会“舆情”传播规律在书法圈的一次小小折射而已。

既然是一件旧事,中国书协却取消了其兰亭奖的获奖资格,如此处理有依据吗?

有。

3.依据何在

笔者查看了中国书协2020年发布的《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其中明白宣示:

“本届兰亭奖将突出德艺双馨、人书合一的评价标准,把创作水平作为评奖的重要标尺的同时,还将综合关注、考量投稿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积累、创新意识、品德操守以及对书法艺术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与成就。……着重审评其创作水平与实力,综合考量投稿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积累、创新意识和对当代书坛的贡献与影响,以及在书法创作以外的书法各领域所取得的综合成就和个人品德评价。”

作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奖项,兰亭奖的导向作用当然不可小视。前几天,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李昕在《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调研时指出,兰亭奖不只是评作品,更是“评人”(大意)。实际上,从第六届兰亭奖开始,中国书协已经把投稿作品要求从一件改为三件,并且提出了“坚持人书合一、艺文兼备”的综合考量标准。至本届兰亭奖,更提出了“德艺双馨、人书合一”的评价标准。在本届兰亭奖展览开幕式上,李昕更在讲话中要求各位书法业者“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德艺双馨当作一生的追求”。针对书法圈重“炫技”、轻其他的种种乱象,中国书协努力“纠偏”的用心,读者诸君当不难体察。

既然征稿启事中明白宣示了要增加“德”在评审中的权重,王先生“颜奖”涉抄袭事件如果经官方调查并坐实,即使发生在三年前,便也不能不说是一项明显的道德瑕疵,加之此时有人明确举报,中国书协依据征稿启事的规则和调查结果,做出取消金奖的决定,正是其职责所在的正常动作,处理才正常,不处理才不正常。

当然,道德瑕疵发生的时间与本次评选时间距离多久可以追溯、距离多久可以不再考虑,启事并无明文规定,这就属于主办方依照“自由裁量权”对尺度的把握了。现在看,这次中国书协采取的是相对从严的尺度。

而且,相对于很多地方引发舆情后做鸵鸟埋头状、始终不发声、不作为,用“挺经”挨过舆情期的处理方式而言,中国书协此次敢于直面事件并及时处理(而且取消的还是兰亭奖金奖这样的最高等级奖项),充分展现了中国书协新一届领导团队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敢于面对积弊、消除沉疴的勇气和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事件恰恰意味着中国书协公信力的逐步回归,我们书法圈人士应该为此点赞并给予鼓励。毕竟,一个清明、干净的书法生态,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书法参与者都日夜期待的吗?既然书协有了如此正本清源的导向之举,我们为什么还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呢?

如果我们回忆起1月28日中国书协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李昕所说:“书法界行风建设的突出阵地在新媒体……针对书法界存在的各种乱象、思潮、热点与负面事件,即时回应,主动发声,敢于批评,坚决抵制违反职业道德、背离公序良俗的言行和现象。”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观察印象:实际上,今日中国书协对此次兰亭奖“舆情”的处理行为,早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还可能会看到中国书协直面书法界问题的更多动作。对于各种顽疾的整治,我们可以抱有期待。

举例来说,针对书法展“抄袭”这一顽疾,该作何解?

4.抄袭何解

实际上,在近年来书法圈的各种“舆情”事件中,“抄袭”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没有之一。在中国书协网站上,几乎每次重要展览的公示后,我们都可以看到重新核定的名单和取消抄袭者入展资格的公告(此次兰亭奖之前,最新的一个案例是刚刚过去的第五届正体书法展名单的重新核定)。

抄袭何以屡禁不止?

——有观念的原因。我在微信群里常常遇到这样的书法爱好者,他们混淆了“日常临摹”与“抄袭”的界限,认为练字不就是要临摹吗?临王羲之的就行,临当代人的就不行?实际上这个界限很容易划分,即看“应用场景”:如果你关起门来在家里学习,临摹今人、古人,怎么样临摹都可以,你随便学习;一旦你拿着临摹他人的成品作品,去投展,去比赛,进入公共领域去博取名利,对不起,这个性质就是抄袭。

——有制度的漏洞。抄袭者固然是为了名利,但也是因为他看到制度有孔子可钻,才敢于铤而走险。

具体来说,在前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的便捷程度与今日天差地远,仅靠评委的个人经验和视野累积,识别抄袭非常困难,当然也拜当时没有网络之赐,暴露出来的案例也很少。近些年,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勃兴,书法圈抄袭被揭露的概率大大增加,这毫无疑问是网络时代集合“众智”的成功了。但人们也会问,为什么书法圈抄袭被揭露的概率大大增加了,但近两年展览依然爆出多起抄袭事件?为什么抄袭总是要在展览开幕以后才被揭露,让人感到书协的处理总是滞后?我觉得,这种现象可能跟目前展览的公示制度漏洞有一定关系。

对抄袭的发现,评委不是万能的,评委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看过,但“朋友圈”几乎是“万能的”。解决抄袭的陋习,不能完全依靠评委,而应该更加依靠网络、依靠群众、依靠公开,只要让网络的阳光照进展览的公示阶段,抄袭者投机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建议改变目前的公示办法,在公示阶段,既公布入展名单,同时又公布作品照片。

当然,这里面有个操作问题。目前,中国书协为了追求效率,总是在评审结束的当天就立即发布入展公示名单,以显示其公平公正,我认为这个初心是好的,但是效果不好。公示是为了让人看,没有作品、只有人名,让吃瓜群众如何发现抄袭等违规现象?等到展览开幕,热度过去,加上并非所有人会去看展览,一些抄袭者就此成为漏网之鱼,侥幸蒙混过关了。

在评审结束后的几天时间内,给所有入展作品拍好照片再行公示——反正以后出作品集也是要拍照的——我想很多读者一定是乐于等上这几天时间,而抄袭者一旦得知在公布名单的同时要公示其作品图片,大概率会重新考虑其作弊的风险了。如果抄袭者在公示阶段就被举报,书协通过调查比对,在展览开幕前就将问题处理干净,一定会少受一些“马后炮”、“劳民伤财”的嘲讽。

当然,关于展览的乱象和问题实际还有很多,但只要愿意从制度上想办法,书协总会找到出路。

那么,关于出路,问一个很个人的问题:当事人还有出路吗?

5.前方何路

基于规则被除名,是否意味着其人从此要被打入冷宫,永世不得翻身?

非也。

作为近些年在新媒体上比较活跃的作者,我相信当事人的作品很多网友都曾观看过,并为其作品中所称呈现的才气、性情、能力所打动。 此次,在中国书法最高等级的兰亭奖评审中,他能一路过关斩将通过评审达至金字塔顶端,至少说明他在书法的技术层面达到了一定高度,证实了自己就这一技艺所拥有的能力和水平。他 之所以被下掉,乃是技术以外的原因。

平心而论,此次事件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不必说同榜获奖者,就是我们每个书法练习者,都可以扪心自问——就道德层面而言,我们就一定比当事人高尚? 我们就敢保证,自己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道德瑕疵? 放大了看,谁的人生不是在表面光鲜的背后,也还有若干遗憾、若干瑕疵,甚至一地鸡毛?

幸好,人生的路很长。 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就改过与向善而言,此刻,我们和当事人一样,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机会。

揆己度人,我们可以想象,当事人此刻,或许正经历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但,如果他能以此“至暗时刻”为新的起点,重新出发,全身心投入艺术之中,回归书法本体,技道双修,未来反而取得更大成就,亦未可知。 倘真能如此,此次事件对王先生个人是福是祸,又乌足道哉?

毕竟,我们翻翻前几届兰亭奖的获奖名单,我们还能记得名字、且风评甚佳的,又有几人呢?

6.书法何为

在世界上诸多的艺术门类中,中国书法似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另类之处,就在于它不只是观照艺术本体,而是要求“专业修炼、文化修养、道德修为”这三者融为一体,倡导三者高度统一的独特价值观和评价体系。

在书法的意义阐释和评价体系中,至迟从唐宋之际开始,古人就在其中强行加入了一种叫作“道德”的成分:

——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

——苏轼说,“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黄庭坚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

老实说,我曾经对这些近似说教的内容产生过些许反感,认为它们不过是儒家“道德泛化”观念对艺术本体的一种强暴。时至今日,此次金奖事件促使我重新审视古圣先贤的这些论述。

如果我们愿意再去翻翻艺术史,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些要求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书法史的进程和书法家个体命运的升沉。

然而,这一评价体系在当代遭遇到了严重挑战。

当代书法进入展厅时代,开启纯职业化道路以来,出现了大量沉潜于技术的习练者,大家都在追求“工”,而忘了背后的“人”。

这是当代书法在技术上的大幸,也是当代书法在艺术上的大不幸。

实际上,此次金奖事件是我们每一个技术沉迷者的共同伤口。抚摸此痛点,我们必须追问自己:

艺术何为?书法何为?

我想,无论你有怎样的答案,都逃不脱这样的宿命:

一切都是浮云,首先还是要努力做个好人。专业修炼、文化修养、道德修为必须同步进行。——写字也好,不写字也好,这个定律,永不过时。

关于“技”和“道”、“艺”和“人”的争论,或许还将永远争论下去。

写完本文要写日期时,才忽然醒悟今天是上巳节。浑浑噩噩度日,庸庸碌碌于眼前的苟且,很多节日的功用早已淡漠到遗忘,能记得的只是今天是周几了。回望历史的坐标,上巳这个节日,曾经是多少代传统中国人洗沐修禊、荡涤灵肉的共同契机。1668年前的今天,一位王先生写下兰亭序的时刻,是否会想到,千载已下还有个“兰亭奖”,还有这么多故事和事故?

世事无常,白云苍狗。兰亭亦浮云,金奖何足论。惟愿初心永在,书法不死。

2021年4月14日

辛丑三月初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