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水塘

 印象黄陂 2021-12-05

  

文 | 钟才廷

水,生命之源。

为了生存,人们筑巢而居时,首选有水源之处,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城市会临水而建,河流穿城而过者,比比皆是。乡村的人们基本上是逐水而栖,但由于乡村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以及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大部分村落没有建在河边。这些村子里的村民会在湾子旁修一些水塘,以解决生活之需。我的老家钟家湾便是其中的典型。

钟家湾在当地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高峰期全湾有近七十户,三百七十多人。村子建在一个小山岗脚下,村民修建的房子都坐西朝东,一字排开,首尾相距约二百多米,湾子前面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着大小三口水塘,湾子右侧还有两口。一般湾子的水塘少则一口,多则三口,我们钟家湾的水塘竟有五口之多,在当地实属罕见。

为何有如此多的水塘,我在青年时曾询问过湾子里的长辈们,他们是这样回答的,湾子前面的三口水塘是先辈为了生活取水和灌溉农田挖掘而成,怎样使用这三口塘让先辈煞费苦心,原来村子前方不远处有一条小溪自北向南流过,春夏秋三个季节溪中流水不断,先辈就在湾子北头的小溪上修建了一个小水堰,再挖一条小水沟,把部分溪水引到湾子北头的那口小水塘里。

接着流水依次流过另外两口塘,在第三口水塘的出水口处再挖一条水沟通向小溪下游。全湾子人在那口小塘里洗菜,中间的水塘用来洗衣服,最南边的塘在夏天里让水牛呆在水中降温(夏天气温高,水牛怕热,白天一般在水中度过)。问塘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辈们的聪明智慧略见一斑。



湾子右侧那一带的土壤是高纯度的优质黄土,这种黄土是做瓦做砖的上佳材料,做成的瓦坯经过土窑烧制后变成黑瓦,砖坯烧制后颜色变成青色,俗称青砖,黑瓦和青砖是村民做房屋的重要材料。长年累月不停地取土,形成一大一小两个坑,最后积水成塘。较大的那口塘面积约有一亩半大小,其中五分之三的塘底较高,装满水时水深不到一米,生产队就在水浅的地方种植莲藕。

童年时代,夏天的水塘边常常留下我们快乐的身影。

夏天,水塘中的荷花开得非常旺盛,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常常邀在一起来到塘边看荷花。一朵朵荷花从硕大的荷叶中探出头来,昂首挺立,向人们展示着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迷人风采。荷花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粉红色的,有乳白色的,有淡黄色的,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荷花开得比较大,花瓣有八九片之多,都是桃状且富有肉质感,外围的花瓣较大,越往里花瓣越小、越嫩、越艳。

我们来到塘边的中心任务不是看荷花,而是摘莲蓬吃莲米。考虑到安全问题以及下塘摘莲蓬会踩坏未成熟的藕,生产队严格规定不许儿童下塘摘莲蓬,但顽皮的我们总是派一个人放哨,其余的人一齐动手,大人们发现后迅速赶到,我们一窝蜂似的四散开,像兔子一样飞快跑走,大人们总是抓不到我们,看到大人们又气急又无奈的样子,我们开心极了。



夜晚,荷塘上空,塘埂上,稻田里,到处是飞舞的莹火虫,淘气的我们在塘埂上来回奔跑,追逐莹火虫,用手捉住它,装进透明的塑料瓶里来观赏,还要比一比谁抓得最多,由于瓶子盖得紧,不透气,到了第二天早上一看,莹火虫都死了,我们又伤心又懊悔,下次就会在塑料瓶上用针穿一些小孔,装进去的莹火虫就不会迅速死去。

夏天的水塘不仅是儿童的乐园,还是大人们避暑解乏休闲的乐土。

夏天,时逢“双抢”农活季节,村民经过一天高强度的辛苦劳作,浑身疲倦且酷热难熬,晚饭后中青年男子们都会来到湾子侧面的两口水塘边,只穿着短裤跃入水中,他们有的在水中用各种姿式畅游,有的躺在水面一动不动,享受着水的凉爽,温凉的水慢慢缓解他们的疲惫,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

看到大人们在水中挥洒自如地玩耍,激发出我们少年学习游泳的欲望。我们也跟着下到塘中,开始只是趴在塘边,双手紧紧抓住塘边的石头,用双脚击打水面,随后大人们开始教我们如何用双手在水里划动,在水中手脚动作如何配合默契,如何调节呼吸防止自己沉入水中,我们进步神速,到了十一二岁个个都是游泳能手,大人们感叹我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立秋到了,但秋老虎随之跟来,天气还会热一阵子。每天晚饭后,村民们不约而同来到水塘边,摆起龙门阵,相互交流各自养猪养鸡增加副业收入的经验,小声议论在周围村庄里发生的奇闻趣事。有两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一是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二是听人说书。



湾子里有一个叫钟美廷的人,在隔壁大队小学当校长,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买了一部收音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穷乡僻壤的山村有一部收音机算是稀罕物,每天晚上美廷哥总是把收音机搬到人群中央,打开收音机并且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时候,像我们这样闭塞的山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几乎为零,有了这部收音机,社员们就能够听到来自北京的声音,能够及时了解到全国各地的新闻,能够及时探听到世界各国发生的大事。

湾子里还有一个叫钟清廷的人,他在解放前读了几年私塾,家里有几本老版的章回体小说,如《薛仁贵征东》《隋唐演义》等,清廷哥记忆力强,一部小说看了几次后,内容大都能背下来,晚上当村民聚集到塘边时,他会准时来到人群中间,一边喝茶一边说起书来,什么薛仁贵怎样遭奸人陷害,又怎样死里逃生等等,他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还穿插一段又一段悦耳动听的唱词。村民听得如痴如醉。当看到夜已深时,清廷哥会大喊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晚分解”,大家这才依依不舍回家休息。

家乡的水塘对村民没有索取,只有奉献。

每年年底,水塘总是为村民奉上莲藕和鱼。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四五时,生产队便会把藕塘的水抽干,挖出藕来连同鱼一起分给社员们过春节,另外每年轮流抽干两口塘的水,把塘中的鱼分给社员们,在那个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有了这些鱼和藕,社员们春节的生活质量多少提高了一点点。

第二年三月份,又是水塘又为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做出重大贡献的时候。生产队把塘中乌黑的泥巴运到稻场上,铺成一厢一厢的,在上面撒上蒸汽催出来的早稻芽,然后盖上尼龙,这种先进的育秧方法不仅育出的早稻秧苗又肥又壮,还能缩短育秧时间,保证生产队不栽“5.1”秧。



离开家乡近四十年,每年清明节我必定回家乡祭祖,每次回家我一定会留意观察家乡水塘的变化情况。大集体时代湾子前面三口水塘因为有流水补充,水质好,后来,湾子里的常住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考学走了一批青年人,更多的村民或外出打工,或外出经商,常住人口不到一百人,且都是老弱病残。

没人管理的水塘填满了泥沙垃圾,不时发出阵阵臭味,荷花塘中也只有几朵凋零的花,看到这场景,我心中涌出一股酸楚。但是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建设与发展,花大量人力物力建设新农村,村村通公路,户户门口地面硬化,湾子旁边的水塘一律整修,塘中的泥沙和垃圾都被清除,又能看见鱼儿在塘底欢快地游来游去,荷塘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回家祭祖时,我偶尔在老家留宿一晚。晚上,我会独自一人徜徉在水塘边,仰望繁星点点的天幕,倾听蟋蟀等各种小虫的欢唱,阵阵微风把充满浓郁花香的空气塞进我的鼻孔,沁人心脾。

此时此刻的我浮想联翩——孩提时我们在塘中游泳的情景似乎在眼前浮现,大人们在塘边听收音机广播时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仿佛在脑海里再次展现,清廷哥说书时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宛如在耳边回响……此时此刻的我感慨万千:家乡的水塘见证了我们童年时代那欢乐的韶华,家乡的水塘凝聚着对村民们的无私奉献,家乡的水塘折射出祖国日新月异的繁荣昌盛……

家乡的水塘,值得我们回味,值得我们赞叹!

本文作者钟才廷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钟才廷,又名钟浩明,男,现年56岁,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系黄陂区前川街第四小学教师,爱好写作,曾经在黄陂区教育局主办刊物《蓝烛光》上发表过《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等文章三篇。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