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言与历史(音频)|穆晓莹:“香山八景”——藏在古诗中的历史(中山石岐话)

 风吟楼 2021-12-06
图片

香山八景

何处寻?

图片

阜峰文笔(烟墩花塔)

       在中山,提起“香山八景”,可能老一辈的人能说出“阜峰文笔”、“长洲烟雨”的所在地,但像是“天地支荷”、“金鼓朝阳”、南台秋月、浮虚春涛等,因为年代太久远,现在已难以寻觅这些古迹的踪影。对今天的中山人来讲,“香山八景”更像是流传在八首古诗中的美丽传说。

图片

南台秋月旧址一带

       例如:“金紫岩溜”——“日照重檐紫翠高,飞泉百尺下奔涛。我曾亲手探明玉,浣尽龙图与彩毫。”        

       “南台秋月”——阊阖城南夜,澄鲜一望中。可怜台上路,举步是蟾宫。

        这两首古诗就好像古人给我们出了一个谜题一样,翻查资料才发现,原来分别在石岐东南十里,伏虎岗北以及在北台乡附近。但沧海桑田,那飞流百尺的泉水、伸手可及明月的高台都无法再现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香山八景”所描述的美景其实也是古代中山的一段生动历史。

图片

浮虚春涛旧址一带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了解历史,看历史书、去博物馆、参观文物古迹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想更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还可以查阅地方志书,档案文献等。除了这些以外,古诗词也是研究地方历史重要资料。尤其是在有正式的地方史,志书出现以前,很多地方的历史和风俗往往就靠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等流传下来。相对于语音,文字的记载就稳定多了。

       中山最早的官方志书直到明朝才开始编修,而香山诗人郑愚的《泛石岐海》,因为被收入《全唐诗》,所以在后世研究早期的中山历史和地貌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这首古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的天气、地貌特征,也可以了解到在唐朝的香山地区,“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这样的渔民生活。

图片

长洲烟雨旧址一带

       “香山八景”的古诗中也描写了很多古代中山的历史风俗。像是“石岐晚渡(明代)”——城边河水碧如葱,城外扁舟晚渡风。日落月来天在水,行人浑入镜光中。

        “长洲烟雨”(元代)——柳暗溪桥路,云封古洞门。牧童村外笛,驱犊下黄昏。这些语言优美,通俗易懂的诗句,就像一段生动的影像让我们看到古代中山的田园生活。

图片

国画(山水)《石岐晚渡》(中山市档案馆)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从小学习的唐诗宋词教会我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文人的家国情怀,还有古代老百姓的生活点滴,喜怒哀乐......都包含在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古诗词里,在诗句中发现历史,探秘古时的生活,也是一种乐趣。

方言点|中山石岐

文案&音频|穆晓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期审读|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