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宜兴陪伴你的第2854天 我叫秋印,是土生土长92年的丁蜀姑娘,至今已在外漂泊13年。 写文的初衷,是回乡的我欣喜地发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这才用笔作文记录下来。 每年都是伴着春运的旅潮匆匆回家,因此记忆中,故乡的空气总是与年味息息相关。二院门口总是会有将手缩在袖子里的生意人在拨弄着香喷喷的地瓜; 东贤大街上叫卖的萝卜丝饼和哔啵作响的糖炒栗子;那甜香的腻味总是能冲昏我的头脑,不自觉地挑上一些回家大吃一顿。年关将至,当凛冽的寒风叩响家门,转头瞧见的是祖母和姑姑们来回忙碌奔走的身影,人人脸上洋溢着满仓的欢乐。 他们揉着面调着馅儿,将一年的酸甜苦辣纳进其中,奔跑穿梭其中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还未凉透的豆沙团子狼吞虎咽,那滋味真真是极难忘的!家乡冬天的爱意,蕴因在暖暖年味中各式各样的玩意儿里。丁蜀最有名的当属紫砂文化。自明清以来,紫砂的制作、生产都源自这里,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紫砂大家。外地的同事闻声而来,我硬着头皮做了临时导游前往古南街。冬日街道寂寥空荡,倚门而坐的老妇慵懒地盖着毛毯,两旁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引人注目,坑洼不平的青石板路见证过去商贾文集的盛况,手艺人们在富有节奏的打泥声中有条不紊地工作。他们的这一份伴随着清净心的坚持,在日月里浅慢而坚定地前行,这也许就是我们想要的“陶氏生活”叭!同事回头,对我笑着说:“这份活,看着容易,实则不好干,精细着哩!”我张口回答:“那是!”那一刻,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观完古街,带着“旅客”开展陶文化一带一路游。阳羡山水甲天下,其间东坡书院的“苏轼印记”至今依然深刻在历史记录中。丁蜀作为我国首批特色小镇,远处一片规模宏大白墙黑瓦的建筑群保留了清末民初吴越风格的特色。抚摸着“鲍氏旧居”那字迹模糊的石板,忆起一代又一代先辈们为陶都制陶技艺的改革创新和陶器产品的走向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满心敬佩不胜唏嘘。寻根追梦这古老的传承,用以给后来者指路,就像叶落归根,就像深夜漂泊的船只总要归家。说是思乡,更是思亲叭!忙碌世间的众生们,便是在现今繁杂的世道“各有渡口,各有归舟”,也绝决不要忘了自己的根。正月里到大潮山去散步,暖烘烘的梅花香气飘拂在四周。眺望着远处的福源禅寺,聆听着悠扬的钟声,直到黄昏才起身归家。离开家乡热土时的我,眼中总是满含泪花。漂泊的岁月,我的心中依然坚持承载着家乡的热烈,涌动着家乡的炽热情感。时代的春风,必然会一阵又一阵叩响陶都的大门,相信这座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小城必将涌现更多的进步、梦想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