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寥寥几句含无限深情,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小天使_ag 2021-12-06

晚唐诗僧齐己因一首《早梅》而闻名,诗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那么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称道,又与“昨夜一枝开”的点睛之功有关。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它静悄悄地铺开了一幅画: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有一枝梅花趁着夜雪已经开放。句中的一枝梅花很直接地将人们的眼光瞬间吸引过来,成为了画的主角。

其实,在齐己的初稿中,颔联中的后句为“昨夜数枝开”;“一”字之来由倒是很有故事性:作者写完诗后,拿着稿子去郑谷那里请教,而当郑谷看过原稿后,便将“数”改为“一”,使得齐己赞叹不已,甚觉此句越发地精神可人。

以简洁出张力,冲击视觉、收获美感,这就是“一”字的力量。而郑谷本人,也因此有了“一字师”的美誉。

或许关于郑谷,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郑鹧鸪”,因为郑谷是借《鹧鸪》在诗人堆里脱颖而出,在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鹧鸪》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鹧鸪从体到神作了描写,其间融入的浓厚情感更是起到了打动读者的效果;笔法若即若离,构思巧妙新颖,故而成为绝唱。

那么在本期,诗巷带来的是郑谷一首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相信绝大多数看官都对这首诗有着很深的印象,因为其中两句曾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中学试题中。那带着对郑谷的崇拜,让我们再次来细细品味这首深情之作吧。

淮上与友人别唐 ·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而历来也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而这些作品也都非常具有特点。那么郑谷的这首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先来看前两句。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开篇是景语式的铺垫,但是景语中却又用到了极具情感色彩的情语穿插(杀字),这就使得笔下的景语更见生性,从而能够很好地为整个主旨所服务。

在杨柳萌绿的春天,作者与友人在扬子江头相别,看着漫天飞舞的杨花,让他们倍觉伤感忧愁;在这两句中,除了刚才我们说的“情感基础”之外,还点明了地点与时间,这看似与情感没有多大关系,但其实却间接地烘托了情感。无论是江水还是春风,都无不从视觉上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郁;而其中杨柳和杨花这两个捕捉就更不用说了,它们是诗词中用来表达离别之愁的最为典型的物象。

第三句转换地理位置,将镜头落到“离亭”上,且又从听觉角度来对具体环境与氛围做出烘托:数声风笛离亭晚;“离、晚”是鲜明的情感色彩字眼,当它们与实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幅带有“情绪”的画面——天色已晚,一声声凄凉的风笛渡过江水,撩动着人物本就郁结的心情。这样的描写不仅预示着两位友人到了作别之时,还将他们万千愁绪表达出来。

最后是一句纯粹的人物描写:君向潇湘我向秦;其实作者在前三句中已经将辅助物象都描写过了,画面可谓是有主有次,再不需要其他任何点缀。所以到了尾句的时候,他将重点落到人物上,以最为简单的方式做出陈述,达到一种以留白抒愁的效果,惜别之情已至最浓郁的程度。

为什么说这里有留白效果,因为作者只是说明了二人所去方向,没有再继续介绍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具体动作、神态等等。那其他所有的与二人惜别有关的画面,就靠读者去想象了,这就是所谓的“文不能言尽,言尽则无味”。

所以,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丰富,这里的尾句就有这种效果,它把空间悄然拓开,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让读者的思绪脱缰驰骋,顺着全诗思路与意境,去补充内容,寻找“满足点”。

同一个题材,纵然用到的物象相同、纵然其中的场景有可能有些相似,但是,写法不一样、表达不一样,那么所出的效果也不一样;这就是诗人的个性与特征体现,也解释了“为什么百篇不同味”的原因。

如果你喜欢格律诗,欢迎点击下方专栏,从零基础开始,一步一步地跟随课程进行学习:

郑谷这首诗,有音律上的参差美,有感官上的艺术美,更有表达上的含蓄与深沉美;它彰显了唐朝诗之音乐性、象征性、抒情性的特点,是一首妥妥的著名之作。

一味离情长作哽,教人不敢复吟哦;各位看官,当读完郑谷的这首《淮上与友人别》后,你是否也被再次打动,或者说,你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