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卫平: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张福涛lu70kpm9 2021-12-06

图片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

本文共3504字,仔细阅读需9分钟

什么是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指的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有效、恰当地使用语言与他人有效互动,共同探究问题、交流思想,通过激发彼此的积极思维促进学习者理解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习效果,提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等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进一步强调了交流与互动。

合作交流的过程强调建构、情境、开放、合作、思维五个方面。

图片

建构,即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意义的建构情境,即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开放,即要强调开放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是封闭式的问题多,开放性的问题少,因此我们要强调开放。此外,我们要注重合作,以思维为中心。这就是合作交流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交流的开展方式就是适当的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

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包括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和思维互动,其中,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外在的表现,思维互动是核心。

图片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系统研究:打乱某一个学校四年级的学生的教学秩序两三个月,然后重新严格分组,结果发现自选组对学生的发展最好。

自选组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组成小组,这以情感互动为基础,但仅有情感互动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还要有思维。

我们现在的一些小组合作还停留在行为互动层面,没有达到思维互动,如果没有思维互动,这样的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和素养提升基本没有价值。

图片

合作交流的目标

实施合作交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两大方面的素养。

1

合作素养

合作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更好地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团队目标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图片

合作素养的必备品格包括:

一是合作意愿,指个体能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同团队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合作动机和意识;愿意沟通和交流,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接纳他人观点,接受他人的批评。

图片

二是大局观念,指个体具有利他观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在合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能够从大局出发,重视团队整体利益,能够从团队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团队成员,包容他人的观点,愿意通过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放眼长远,胸襟开阔,在分享成果时,会采取包容性的视角,认可每位成员的贡献,追求所有合作伙伴都受益。

图片

三是责任担当。

指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尽职尽责,遵守承诺,完成本职工作;具有担当意识,努力为实现团队共同目标作出贡献。

图片

实现合作素养的关键能力有以下四大能力:

一是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指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及需求的能力,包括理解自己专业知识以内和以外的观点;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

二是人际沟通能力。指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能够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论证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图片

三是冲突管理能力。指在具体的真实的合作情境中,能够通过调解、谈判、合作管理等方式,有效管理冲突,寻找一种互惠、共赢的方式来解决分歧,最大程度地抑制冲突对双方的损害。

四是组织管理能力。指能围绕团队目标的实现,科学分解任务,明确各位成员的职责,制定可行的工作方案;能够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

能够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能基于实施情况灵活调整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能够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有效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

2

交流素养

交流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在社交环境下有效、恰当的使用语言,与他人有效互动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交流品格是指个体敢于交流、善于交流的个人品格。包括交流意愿以及交流自信。

交流意愿是个人避免或者趋向主动沟通的特质性倾向,这种倾向在不同的沟通环境和不同类型的交流对象中是相对一致的;交流自信是个体对自己在交际情境中有效交流的信心。

图片

交流能力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社交环境下有效、恰当地使用语言,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能够有效互动和适应不同交际情境的社交能力。

它涉及到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例如演讲报告,既包括了语言交流(说话),也包括了非语言交流(肢体);涉及到日常交流和专业交流,例如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加强文本和口语能力的培养;也涉及了倾听与理解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图片

如何有效实施合作交流?

1

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第一,创设适合于合作交流的氛围,支持情感互动。一是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二是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第二,提供适合于合作交流的环境,支撑行为互动。

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远程合作。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的主要优势在于可有效支持合作学习,并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实施。

图片

第四,提出高认知问题,引起思维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认知冲突的直接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起点。

合作交流或者合作探究需要基于高认知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基本要求是:

学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课本上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

一个学生独自不能有效回答的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可以完成的高认知问题。

总之,需要运用高认知问题,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刺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参与到合作交流中。

图片

2

组织合作交流的活动

第一,组建互动小组

在理论研究和理想情况下,自选组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最好。但在具体操作中也会存在不同情况。

一方面,由于课堂上合作交流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将相邻座位分成一组;另一方面,在完成需要长时间合作的任务时,需要考虑到某些同学没有人选的情况。因此,建议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图片

▲不同的小组合作环境

第二,明确任务责任。一是明确目标,每位成员都要清楚团队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思路和方法;二是明确责任,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一个角色,比如组织者、发起者、记录员、材料管理员、成果汇报者等;三是科学奖励,通过科学的奖励,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全体努力的机制,促进小组成员依存关系的建立。

第三,开展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技巧主要有建立信任、积极倾听、耐心等待、适时打断、低声讲话、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提出观点和理由、承担责任、管理矛盾、完成任务、总结思想等。

图片

可以采用如下步骤让学生掌握合作交流技巧:

第一步,让学生理解合作交流技巧的重要性

第二步,让学生理解合作交流技巧的内涵

第三步,在合作学习中实践合作交流技巧;

第四步,总结、反思、讨论合作交流技巧的使用情况。

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合作交流一定以自主为基础;二是合作交流一定以思维为核心

图片

3

提供合作交流的指导

教师在课堂组织合作交流活动是需要适当给学生提供指导,一是提出要求,二是提供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合作交流技巧有以下几点:

建立信任:互帮互学,履行承诺,承担责任建立安全的氛围,有礼貌地表示异议。

积极倾听:停止其它活动,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与发言人有目光交流,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深刻领会他人的观点及理由尽量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

图片

管理矛盾:听取他人的建议避免出言不逊;表达自己观点时说明理由对事不对人;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包容地接受小组的整体决定。

组织管理:明确小组目标,鼓励成员为了目标而努力;建立安全信任的氛围,提升小组凝聚力;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经过小组讨论选择最佳方案调动成员积极性;分工合作,落实任务总结活动过程与结果,反思经验与教训。

图片

4

合作交流的标准

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一是创设良好的情境;二是确定共同的目标;三是保持积极的情绪;四是建立信任的关系。

促进深度的思维互动:一是提出高认知问题;二是以思维互动为核心。

保证良好的组织指导:一是提出规则要求;二是提供思维支架;三是及时总结评价。

作者 | 胡卫平

整理 | 王璐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胡卫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思行合一”:这样提升专业能力才是当下教师所亟需的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