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钢琴家(六)

 木香草堂 2021-12-06

父母扮演孩子学琴急先锋、纠察员、追梦人、秘书等角色,施行“督察”之行,通常会有如下理由:

理由1:孩子是帆,父母是舵。

培养孩子成才是父母的义务,父母一定要负起监督的责任。孩子太小,还吃不了苦,父母有必要严格督促。

理由2:好习惯自小养成。

学琴不比其他,对基础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细节上不严格把关,养成一些坏毛病,改起来会很困难。

理由3:天赋不容错过。

孩子音乐智能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一旦错过了就太可惜了!

理由4:投入岂能不问回报?

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在音乐学习上,如果不认真学,真是不划算呀!

理由5:面子也要顾及。

孩子要是弹不会,到老师那儿也通不过,孩子和我的脸上都没光呀!

事实当真如此吗?

怪相脆脆拍

事实1.督察当道,大大破坏了孩子学琴的情绪氛围。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父母自己在做事的时候,领导或同事在旁边不断地提醒、警告,厉声训斥,你的心情会如何?

事实2.学到一定程度后,父母无力纠察。

纠察员父母火眼金睛,监督有力的情况,往往只能停留在学琴之初。当学琴达到一定程度后,父母就表现得无能为力了。如果这时候孩子没有养成练琴的习惯,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往往就在此时发生,出现了父母管不了,又不能不管的恶性循环。

事实3.事事包办,包办了孩子学琴的责任感。

如果从学琴当初,注意识谱、音准、指法、动作等等要求,就由父母全面“包办”,那么学琴出了问题,孩子就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这也许是孩子后来练琴不用心的重要原因。这样的现象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当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扭头看向家长,然后委屈地说,“爸爸没说”、“妈妈让我这样的”。

事实4.尊严无法代替。

很多父母是因为怕孩子和自己在老师那里出现难堪,而不得不做孩子的秘书和纠察员,帮助孩子学习。但问题是,如果孩子自己都不在乎在老师那里通不过,那父母代孩子学习,能使他成为努力学习、有出息的孩子吗?往往父母替孩子维护尊严,只能使孩子丧失尊严。

事实5.高期望无法让学琴快乐。

这类父母,不自觉地将孩子的学琴赋予了社会竞争的色彩,寄予了对孩子未来美好人生的高度期待。学琴,成了一项关系到孩子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从而导致了极高的压力状态。

事实6.“只埋头拉车”,看不清学琴初衷。

很多父母最初并没有想得太多,但开始学琴后,“要学就要学好”的心态就占了上风。看到的都是毛病、错音,导致孩子痛苦、自己着急,再也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让孩子学琴。2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