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 走向广义的“大修辞学”

 崔无容 2021-12-06

以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涛老师提出的“三元方法论”为核心,针对本系列教程,现面向全国高中学校组织深度教研共同体。以学科专家内部教学指导、内部资料共享、内部互动教研的形式,开展直接服务高中写作教学的大型公益活动。

图片

走向广义的“大修辞学”

乔国华作

说到修辞,即使是对语文一窍不通的学生,或许也能背出语文的八大修辞方法:对偶、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如果水平高一点的学生,还会说出类似于通感、拈连、顶针、裂锦等较为冷僻的修辞。

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老生常谈,也是学生作文中的常客,因为大部分学生认同这样一个“潜规则”:修辞是评判作文美不美的标准,只要“堆砌”修辞,作文就美;而只要作文美,分数也会美。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条潜规则拿到文学鉴赏中去使用,却发现往往行不通。翻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散文名作,会发现许多作品是“不美”的。比如说汪曾祺、周国平等人的作品,他们往往为了追求一种质朴简素的文风,在行文中会相当克制修辞的使用,追求文风的纯净朴素。如果用学生的“修辞方法多等于美”的标准去衡量,那显然是“不美”的。

但是,散文是“美文”,散文的主要目的是审美,这也是语文的老生常谈。那么,为什么汪曾祺、周国平等人的作品为什么在慎用修辞之中,依然给与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呢?这种“不美之美”的悖论又从何而来呢?

图片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错觉,是因为我们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窄化了修辞的边界,因此给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误差。

所谓修辞,是指调整和修饰语言,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如果说语法是研究语言表达的对不对的问题,修饰则是研究语言表达的好不好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要研究语言表达的好不好,就是修辞学的范围。所以,修辞并非仅仅只是修辞方法,修辞涵盖的范围很广泛,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句群的整饬、文风的把控、文章呈现出的整体审美风格,皆是修辞。

比如说,文学类文本鉴赏中的炼字炼句、句子成分位置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使用,这些都属于修辞,都在影响文本的审美表达和整体的审美风格,当然,这些也属于语文中的老生长谈。

但是,就是这样的老生常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视而不见。比如在我们的散文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文往往还能注意到炼字炼句、长短整散句的变化分析,但是碰到阅读题目的时候,往往就只会从修辞手法上分析文章的审美呈现,而忽视掉其他修辞范畴内的美学风格表达。

图片

阅读教学文本分析上的失察,就会导致写作教学修辞策略中的失策。平时在阅读中忽视掉除修辞手法以外的美学表达,在写作中脑子里就会只有“八大修辞手法”,从而在作文中堆砌修辞手法,却忽略掉对于字词句篇本身的选择、锤炼、整饬与把控,犯下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错误。

因此,在这个修辞藻饰堆叠、文风浮躁浮夸的年代,我认为,倡导一种从美学风格出发,考虑文风,关注整体审美呈现的“大修辞学”很有必要。

“三元写作”实验班教研群正在进行“大修辞学”作文教学的探索实践,想要进一步了解、学习、讨论“大修辞学”,纠正夸饰文风的语文同仁,赶快扫码入群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