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渔讲衣衫之道:《闲情偶寄》中的服饰色彩美学

 思明居士 2021-12-06

色彩是服饰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元素。服饰的色彩选择及偏好体现了当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社会风尚。

关于色彩,古人有着逐渐深入的了解和论述。最初,《左传》中最先提到“五色”的说法,书中写“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为六疾”。“五色”,分别为青、黄、赤、白、黑,对应世界的五种基本原色,金、木、水、火、土。基于五色,古人有大量的思考,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庄子言“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色不乱,孰为文采”,《吕氏春秋》中写“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乐之弗乐者,心也”,《虞书・益稷》有言“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以及《淮南子・原道训》中有言“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文章图片1

色彩在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可以说,色彩赋予了服装以灵魂。随着色彩的改变,同样的衣服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美感。这和色彩心理学、服装色彩美学等概念密切相关。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关于色彩和服饰的描写数不胜数。屈原《九歌》中写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描写了一个着装清秀潇洒的东君形象。汉乐府诗《陌上桑》写秦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描写美貌的秦罗敷下身穿着浅黄色有花纹的裙子,上身穿着紫色的短袄。秦观《南歌子》中描写少女“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 蓝色的衣服、杏黄色的裙子,身着明亮颜色的少女,和诗词下半阙的淡然悠远的意境形成对比,描写出一位漂亮却孤单的少女形象。

文章图片2

色彩赋予服饰以情感情绪,除了诗词作品中的记录和描述,日常生活中,无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在搭配服装时对色彩有着特别的考虑。色彩搭配是否合宜,是否有审美的效果,都是有着系统的心理学和文化审美原理。李渔在《衣衫》一文中,就具体讲述了女子衣衫选择时色彩搭配应该注意的要点。

《衣衫》开篇,李渔点明女性服装搭配的基本原则:洁、雅、与貌相宜。“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绮罗文绣之服,被垢蒙尘,反不若布服之鲜美,所谓贵洁不贵精也。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所谓贵雅不贵丽也。贵人之妇,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所谓与人相称也。”由此可见,李渔认为,女子的服饰,干净整洁比精致更重要、高雅比华丽更重要、适合容貌比凸显家中财势更重要。了解李渔对女子服饰的宏观审美后,再读他在文中所阐述的色彩美学,就会更容易理解他为何有这样的审美偏好。

文章图片3

陈柏言作品

李渔认为,衣服颜色的选择,应该与女子的肤色相称。

肤色白嫩、身型瘦小的女子,穿衣时色彩选择更多。因为“大约面色之最白最嫩,与体态之最轻盈者,斯无往而不宜:色之浅者显其淡,色之深者愈显其淡;衣之精者形其娇,衣之粗者愈形其娇”。意思是,肤色白嫩、体态轻盈的女子,穿什么衣服都合适。浅色衣服衬着她淡雅别致,深色衣服更反衬出她的淡雅别致。穿精致的衣服衬着她身型娇媚,穿粗布制的衣服更反衬她妩媚柔弱。

但是肤色白嫩、体态轻盈的女子,就像夷山、王嫱这样的美女,世界上又有几个呢?大部分都是中等姿色的女子。稍稍接近中等姿色的女子,就不可以随意搭配衣服的颜色,而应该“相体裁衣,不得混施色相矣”。

李渔认为,肤色较为白嫩的,穿衣色彩深浅都相宜,“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如果肤色较为暗沉,穿衣服就只适合深色而不适合浅色,因为穿浅色会显得本就暗沉的皮肤更为暗沉,“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皮肤比较细腻的,服装面料可以精致些也可以粗糙些,如果皮肤比较粗糙,就不适合穿细密的布料,而只适合穿粗糙些的面料。因为如果皮肤粗糙,却穿了细致的布料,就会更显得皮肤粗糙。

文章图片4

有些人会困惑,如果生于贫穷家庭,想要穿精致色深的衣服却没有,或者生于富贵之家,需要穿粗糙些的浅色衣服却不可,怎么办呢?李渔认为这不是问题。因为“布苎有精粗深浅之别,绮罗文采亦有精粗深浅之别”。䌷与缎虽然是精致的布料,但是其中有“体质不光、花纹突起者”,就是“精中之粗、深中之浅”。布与苎虽然是粗糙的布料,但是其中“纱线紧密、漂染精工者”,就是“粗中之精、浅中之深”。

在服饰色彩中,黑色的优点最多,多到无法一一列举:“然青之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数。” 在女子服饰中,李渔总结了黑色的种种优点,包括“宜于貌”、“宜于岁”、“宜于分”、“宜于体而适于用”,等等。因此,李渔认为,“反复求之,衣色之妙,未有过于此者”,也就是说,女子挑选衣服时候没有比黑色更合适的了。

“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其面亦不觉其黑,此其宜于貌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脸色白嫩的女子穿上黑色衣服会显得更白,脸色黝黑暗沉的女子穿黑色衣服也不会显得皮肤黑,所以说黑色和容貌相适应。

“年少者衣之,其年愈少,年老者衣之,其年亦不觉甚老,此其宜于岁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年龄小女子的穿黑色衣服会显得年龄更小;年纪大的女性穿黑色也不会显得年龄老,这是因为它与年龄相适宜。

“贫贱者衣之,是为贫贱之本等,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亦未尝失其富贵之本来,此其宜于分者也。”这句话讲的是,黑色与身份相适应。因为家境清贫的人穿黑色衣服是本色,而家境富裕的人穿黑色,让人觉得是摆脱了繁华奢侈的习惯,保留了高雅素雅的风度。此外,穷人家女子和富贵人家女子适宜选择黑色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黑色衣服不仅可以保护穷人家女子不要显得穷酸,“贫家止此一衣,无他美服相衬,亦未尝尽现底里,以覆其外者色原不艳,即使中衣敝垢,未甚相形也”,同时还会衬托出富贵人家的女子“锦衣绣裳”的“五色灿然”。

文章图片5

“此色不然,惟其极浓也,凡淡乎此者,皆受其侵而不觉;惟其极深也,凡浅乎此者,皆纳其污而不辞,此又其宜于体而适于用者也。”这句话讲的是黑色合体又使用的特点。因为其他的颜色十分不耐脏,稍微沾上些茶酒或者油腻,就会留下色斑和痕迹,影响穿着。然而如果穿黑色衣服,就不会被轻易弄脏,所以黑色衣服很实用。

又例如,如女子想让自己的服装衣衫更为华美,用彩线在黑衣上绣花,“较之他色更显”。所以,综合以上的种种优点,李渔认为,“反复求之,衣色之妙,未有过于此者”,反复挑选衣服颜色的话,没有比黑色更合适的了。

文章图片6

李渔以黑为美,相对应的,则以红为丑。在《衣衫》一文中,李渔谈及吴门“月华裙”时,说到五色具备、耀眼光华的裙子极为“怪”。他认为,裙子是女子的下体之服,所以“宜淡不宜浓,宜纯不宜杂”。因此每当李渔读到描写红裙的诗句,例如“飘飏血色裙拖地”、“红裙妒杀石榴花”时,就会“笑前人之笨”。在他看来,穿红裙的女子就像“艳妆村妇”,不会令“雅人韵士”动心的。

李渔向来不喜欢红色。在他的《首饰》中,李渔就拿鲜花举例,认为鲜花的颜色“白为上,黄次之,淡红次之,最忌大红,尤忌木红”。他还认为以红玫瑰簪花的看起来很像村妇的妆容,因为“以村妇非红不爱也”。在《衣衫》这篇文章中,他也明确写道,“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意思是红紫色这种颜色并不时尚,不如浅色淡色好看。

文章图片7

李渔对女子红裙红妆的批评颇有新意。自古以来,女子喜红、擅用红,更是以“红妆”代指。诗词中更是记载颇多。比如李白《清平调》中以“一枝红艳露凝香”形容美女,白居易诗词中有“紫袖红弦月明中”、“红绡带缓绿鬟低” 等描写。李贺也曾写“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描写身着红纱的少妇形象。

文章图片8

服饰的色彩偏好主观性非常强,和穿衣人的年龄、性格、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甚至个人的自我定位都密切相关。但整体来讲,主流审美的标准相对还是统一的。所以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记载中,从服饰文化、时尚文化的研究者、从业者的论述中,得以对中国服饰文化,尤其是服饰色彩审美文化,了解一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