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关于即将发生的未来

 临沂山东陈洪敏 2021-12-06

未来呼啸而来

“Tomorrow is another day”——《飘》

从今天到未来几十年,其中的某一天。这一天与任何一天都没什么区别,人们起床,洗漱,吃饭,出门。孩子们要去上学,大人们则要工作,人来人往,行色匆匆。

但这一天其实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人工智能达到了人类的智能水平,机器和人一样聪明了。美国学者雷-库兹韦尔将这一天称为“奇点”(读音是奇怪的奇)。奇点在物理学中被视为大爆炸的起始点,整个宇宙就是由这个小点爆炸形成的,可见奇点爆发的力量。

库兹韦尔把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是典型的弱人工智能,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非常厉害,下围棋无敌,但出了这个圈它就完全不行了,包括自动驾驶也是典型的弱人工智能。人类将很快创造出很多种弱人工智能,而在此基础上,强人工智能可能也就不远了。

强人工智能简单说就是和人一样的智能,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智慧。但与人类不一样的是,强人工智能具有不可思议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它出现后的一个小时之内,AI立刻推导出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其他作为人类认知基础的各种理论;而在这之后一个半小时,这个强人工智能变成了超级人工智能,智能瞬间达到了普通人类的17万倍。这个时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奇点”。

库兹韦尔在他2005年出版的《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奇点到来的时间是在2045年。他依据的理论是技术的加速回归趋势,也就是站在新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实现技术升级的时间越来越短。摩尔定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芯片的计算速度每三年翻一倍,最终就会越来越接近强人工智能所需的计算能力。

有很多人不相信库兹韦尔的奇点理论,甚至说他是个骗子。反对者的主要论据是科技发展有极限,近年来摩尔定律已经开始失效就是明证。也有很多库兹韦尔的拥护者,比如另一位技术极客,畅销书《富足》的作者彼得-戴曼迪斯,他去年新出版了一本《未来呼啸而来》,就是继续强调奇点必然来临的观点,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

个别领域发展速度的减慢并不意味着科技的受限。比如摩尔定律确实在放缓,这主要是物理限制,目前集成电路上晶体管之间的距离已经减少到大约5纳米,这种尺度下电子开始到处跳跃,破坏了它们的计算能力。但库兹韦尔已经指出,晶体管集成电路技术只是提高运算速度的一个模式而已,当它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有另一项技术取而代之,目前至少有6种方法可以替代摩尔定律,其中最具前景和诱惑力的,就是量子计算。

《未来呼啸而来》介绍了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9大指数型技术,分别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网络、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机器人、区块链、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生物技术。

什么叫“指数型技术”呢,这种技术都会经历六个阶段。

(1)数字化:一旦一种技术可以用计算机语言(二进制)来表述,它就会遵循摩尔定律,呈指数级增长;

(2)欺骗性:指数型技术早期发展还没那么快,但会被炒作的很厉害,比如区块链,它真正的威力还没有到来,但作为区块链应用的比特币被炒作的非常厉害,容易让人对区块链技术产生质疑。

(3)颠覆性:指数型技术真正发威的时候,就会颠覆现有的产品和市场,比如3D打印,它真正成熟的时候就会改变整个制造业的面貌。中国尤其要关注3D打印,中国作为当今制造业第一强国的看家本领就是供应链网络,而3D打印直接摧毁的就是供应链网络,这种效果就像数码相机出现后消灭了整个胶卷产业。

(4)非货币化:指数型技术会把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压至极低,甚至免费。比如数码相机出现之后,曾经昂贵的摄影就变得十分廉价。如果太阳能发电材料和储能技术实现突破(包括其他清洁能源技术),能源将变得近乎免费;

(5)非物质化:智能手机出现后,很多东西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了,照相机、立体音响、游戏机、电视、计算器……搜索引擎取代了字典和百科全书,各种音乐app消灭了实体音乐商店。

(6)大众化:指数型技术和产品一开始可能会比较贵,但很快就会普及,成为大众化的标配。

戴曼迪斯2014年的畅销书《富足》就是基于指数型技术这六个特征写的,涉及我们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都有指数型技术,它们发展飞快,未来将为全体人类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最重要的,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非货币化的——免费!而且非常方便使用——非物质化!这就是书名的意思,到那个时候,人类不就实现富足了吗。

在新书《未来呼啸而来》里,戴曼迪斯不仅再次强调了指数型技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即上述9大指数型技术都已达到了阶段性成果,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就可能推动各大技术更快的发展。这种例子很多,比如飞行汽车现在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商用,这就得益于材料科技、5G网络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等近年相继出现突破。再比如有一种利用耳神经与大脑的联系,让盲人能“看到”东西的技术,这种技术2000年左右就出现了,但一直没能商用,就是因为限于算力,盲人去哪儿都得背着一个十公斤的电脑,直到2018年,集成电路的发展终于把仪器变成了一个遥控器大小,现在更是能放进眼镜腿里了,盲人这个概念未来有可能会消失了。

戴曼迪斯不仅是奇点理论的拥趸,更比库兹韦尔还要乐观,他认为奇点最快还有十几年就会来临。在他这个技术乐观派看来,奇点越快到来越好,人类就将进入一个富足、美好的极乐世界。

真的是这样吗?

人类准备好了吗

狂暴的欢愉,必将有狂暴的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

我很欣赏戴曼迪斯这样的人,他们乐观、积极、精力充沛,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力。但遗憾的是,这种纯技术角度的乐观是片面的,一厢情愿的。如果我们没有从制度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奇点来临时人类的命运可难说的很。

以下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人类可以控制AI,或者AI对人类是友善的前提上的。如果反之,那也没什么好讨论了,人类也就灭绝了呗。

技术可以实现物质的丰裕,但物质的分配是要依靠制度的。当技术发展令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类脱离了物质生产,那个时候社会权力如何分配?物质资料如何分配?经济是怎么运行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乱子的。

今天世界主流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作为个人来说货币从哪来来呢,一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二是从资本获利,就是股息、利息、资本增值。那么奇点来临后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物质资料不靠人类来生产了,那就没有劳动所得了,与此同时企业运作和金融体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资本利得还有没有也不好说。没有了收入,用什么来交换生活资料呢?

类似的问题早有人想到过。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科幻故事,大概意思是说主人公来到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整齐美观,灯火通明,工厂机器轰鸣,商店琳琅满目,但却看不到一个人。后来找到了一个小孩,是这个城市的拥有者,他说他父亲曾是这个城市的市长,也是最大的工厂主,他狂热的研发机器,最终实现了所有东西都能用机器生产,可是市民都失业了,没有钱买他生产的东西,都被迫离开了,留下了这个空荡荡的“繁华”的城市。

有人可能说:那就平均分配呗。这确实是个思路,原先实验过的平均分配失败了,那是因为建立在物质不充裕的基础上,今后物质完全充裕,那就给大家平分呗。但也没那么简单,如果有人想要的多,想要的特殊怎么办?他(她)的理由可能是比别人胖,比别人高,也可能有更多特殊的原因。答应还是不答应?这就涉及到物资分配规则问题,甚或是社会权力分配规则问题,因为物资分配的规则无非或以贡献,或以权力。(特殊群体通过慈善渠道的分配这里不讨论,因为那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会有的)如果多数人对分配规则不满意,就很容易出现社会动乱。

也有人会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模式变了,分配模式自然会随之改变,不用瞎操心。这确实是历史的经验,但却不适用于奇点来临后的社会。过去的人类历史是缓慢发展的,从渔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发展了几千年,技术进步让历史的节奏加快了,但工业革命从发生到成熟也经历了一两百年,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下,上层建筑确实可以慢慢的摸索、试错,最终越来越符合物质生产方式。但不要忘了,奇点来临后,科技发展是以小时计算的,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突变而不是渐进,人类根本没有时间去摸索和试错。

所以在热情拥抱技术的同时,一个极为紧迫的任务是研究后科技时代的制度,包括社会、经济、法律等等,要设想各种可能,为各种可能的技术状态配置相应的制度。这听上去很难,但我们无法回避。

所以即便在未来的科技时代,文科生也还是有价值滴。

历史的终结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

这一节我们再做另一个维度的思想实验。假设奇点到来了,人类也做好了制度上的准备,有了令所有人满意的分配方案,那么这时候应该算是极乐世界了吧。

或许那真的是一个极乐世界,但我心中还是会有一丝落寞,因为人类的历史很可能就此终结了。

美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冷战走向终结的1989年出版了名著《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断言人类历史已经停止发展了,停止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其后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令福山的学术声誉达到顶点,历史终结似乎已成定论。但2001年的911事件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福山的老师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成为学术界新的权威,再往后,中国的崛起进一步挑战了历史终结论,今天,这一理论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但奇点理论的提出给了历史终结论一个重生的机会,而且这次这次终结是真正意义上的终结。福山发表他的理论时,人们很疑惑:人类历史不还在继续吗,各种新闻事件天天发生,怎么说历史终结了呢?福山的回答是:人类的社会制度终结于资本主义,不会再发展了,但人类的生产生活还在继续,普通意义上的人类历史不会终结。

奇点来临后,会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人类不再从事生产了,这是影响历史的一件大事。

马克思主义持群众史观,这是我非常认同的。读历史有两种视角,一种是王侯将相的视角,一种是深入历史细节的视角。王侯将相的视角就是英雄史观,历史是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创造的,这样的历史很简单,现在有些书叫“半小时读完某某史”之类,就是这种视角。

但英雄人物真的能决定历史吗?历史有偶然性,英雄或许与偶然性是相关的,但决定历史的是必然性,英雄的行为都受到历史规律的决定。如果把历史看做一个剧场,英雄人物就是戏台上的演员,他们是焦点是核心,但他们不是历史,历史是由台下的观众、后台的乐队、服务人员与演员共同演绎的。梅兰芳盛极一时,但他决定唱什么戏、用什么唱腔、改变什么动作,依据是什么呢?是台下观众的喜好。

所以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因为他们是生产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人说二十四史不就是王侯将相的历史吗?确实是,但仍然能从中找到细节,细节就是英雄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出门用什么交通工具,文人怎么写字,武将如何打仗,等等。结合史料和考古,这些都有出处。二十四史确实没写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但这些东西不都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创造的吗?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历史。

英雄是靠人民活着的,并依靠人民创造了历史。

但是,当人民不再从事生产,人类历史就遇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或许从形式上看历史没有终结,甚至可能更详细,后科技时代,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一秒钟估计都会留下影像资料。但是,如果这个社会的生产已经与人类脱离了,那么它的历史还能叫人类的历史吗?

物质资料的生产由AI接手了,这个大家估计没有异议。有人说人工智能消灭了一些工作,但会创造更多的工作。这个在弱人工智能阶段是适用的,因为弱人工智能还没能力接手一切生产,到了超级人工智能时代,所有人类能做的事AI都能做,而且比人类做的好千万倍,你觉得还有必要添乱吗?

还有人说人工智能接手了物质生产,人类正好腾出精力搞创意。创意啥呢?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能谱写出巴赫风格的乐曲,研究巴赫的专家也分辨不出是不是原作。人工智能写的小说已经参加了世界级的文学大赛,并且获奖(评委并不知道作者不是人类)。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宣传片已经有很多是AI剪辑的。以上这些,麻烦你试试?如果再过两年,我估计列出的例子会更加骇人听闻。

人们幻想着: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可以发挥更好的创意。这真的是高估了自己。生计之忧至少能治好我们的拖延症。更不要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伟大的艺术创作往往都是悲剧,你见过几部喜剧成为经典?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在后科技时代,丰衣足食,欲满志得,最多来两句无病呻吟,请你想想,怎么可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所以,即便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人工智能没有消灭人类、奴役人类,仍然忠心耿耿的服务于人类),人类的历史很可能也就终结了。

最后的人

做人真的是很难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人类的历史终结了,逻辑在于从事生产的人民消失了,而不再从事生产的人类还是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人类?

比较集中的意见是,那时的人类不仅不再从事生产,而且实现了永生。未来的人类有很多办法保持健康,基因编辑,纳米机器人定期做最彻底检查,器官定期更换,等等。这些都已经是研发中的技术,未来全部实现,人类很可能就永生了。

永生,不事生产。这不就是神仙吗?更严格说,是仙。神还是要从事创造的,比如玉皇大帝要管辖仙界,如来佛祖还得考虑弘法的事。而像福禄寿、八仙、赤脚大仙这些仙人,你印象中他们干什么正经事了吗?其实就是活着,每过一千年去参加一次蟠桃宴,吃颗蟠桃,又能活一千年,如此而已。他们肯定也挺无聊的,所以才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赶紧过快点,吃下一颗蟠桃吧。

人生在世是不容易的,所以人们幻想脱离尘世。“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弄扁舟之后如何呢?当人们摆脱了生存的压力,过上了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生活,就真的实现了人生价值了吗?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人的一生要面对很多情感,痛苦、悔恨、内疚、嫉妒等等是重,喜悦、愉快、开心等等是轻,重的感情容易记住,轻的感情容易淡忘。面对肉身之重,我们可以选择面对,也可以选择逃避。承受了重,我们的肉身和灵魂一同被紧紧压在尘世,要面对沉重的生活,体验痛苦和烦恼。选择了逃避,我们不再承受痛苦,灵魂得到了解脱,轻飘飘的向空中飞升,但俯视尘世的时候,发现我们的肉身在尘世中无目的的行走,我们失去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了让我们沉重起来的情感,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何在?这种轻反而成了不能承受的东西。

爱德华-蒙克(《呐喊》的作者)说:我不再画坐在室内看报的男人,或是织毛衣的女人,我要画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经历过痛苦,也有过爱。

我没有信心,未来的人类是蒙克想要画的人吗?他们没有经历过痛苦,很可能也没有经历过爱。

不再从事生产,也没有创作的素材,后科技时代的人每天都在干啥?最可能的场景是活在虚拟空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是快速发展的技术,随着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以及对大脑的深入了解,未来这个领域的发展是肉眼可见的。

简单说,就是你可以在虚拟空间获得与现实中同样的感觉。你可以瞬间来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那里的情景、声音、阳光、味道,与实地没有差异。你的社交也可以在虚拟空间完成,你需要的无非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未来的技术都可以实现,就和现实中一样。而不一样的是,虚拟空间中男士都是盛世美颜,女士都是倾国倾城,你们可以在任意场景中徜徉,品味全世界的美食,甚至在虚拟世界中欢爱,体验比现实中更好。

现实的问题出现了:你不想离开虚拟世界了。回到现实,你还能接受自己的容颜和体型吗?你还能找到像虚拟空间中那样的情感体验吗?很可能的未来是:人工智能为人类设计了数不胜数的虚拟空间体验,比如红楼梦的世界,三国演义的世界,星球大战的世界,金庸小说的世界……失去创造力的人类,可以在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做无尽的体验。

这又带来一个问题:沉浸在虚拟空间的人类不再繁衍后代了。你很难想象奋战在英雄史诗中的男男女女,会回到现实中来生育孩子。人类不是已经永生了吗,为什么还要生育下一代呢?

所以,今天活着的人类有很大概率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人。

想想也蛮感慨的。

另一种人

人类生在地球, 但绝不应该在这里灭亡——《星际穿越》

在后科技时代,一定有一部分人类不甘心“最后的人”的命运,他们选择离开地球,飞向茫茫的宇宙。

不论是在征途中,还是抵达某个星球之后,人类仍将是主导者,他(她)们要做决策,要沟通,要建设,要生产,有争论,也有妥协。他(她)们在离开地球的地方,又经历了痛苦,有了爱。

但是,“上了岸的鱼,就不再是鱼了”,进入宇宙的人类也不再是人类,后科技时代的地球人类仍然是最后的人。

但人类的基因却得以在宇宙中延续,虽然那已是别样的文明。

如果我碰巧活到奇点来临的那一天,爬也要爬到那个飞行器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