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作家‖【爱情为富而脆弱易凋】◆王丽华

 齐鲁文学 2021-12-06

作者简介

王丽华,笔名文心斐然,194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63年毕业于莱西七中,曾在姜山小学任教两年。1998年开始创作,作品先后发表在《青岛文学》《农民文学》《齐鲁文学》等刊物。现居青岛莱西,长篇小说《紫蒙昧》正在筹划出版中。

-爱情为富而脆弱易凋-

<一>

闲时浏览网页,偶尔发现一条消息,我国的离婚率从2004年以来不断增长,近几年,有显凶猛增长的趋势。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四大经济最发达地区,离婚率最高。

看了这条消息后,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心中徒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感觉,不禁苦苦思索。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达,社会物质空前丰富,人民生活普遍富足了,而离婚率没有降低,反而快速增长,难道离婚率和财富有关吗?

婚姻家庭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社会的基础,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是几篇文章能诠释透彻的,但是,我还是想试着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二>

回想起我们祖辈、父辈在新中国刚成立的五十年代初期,那时,历经多年战火纷飞的国土上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国民经济一穷二白,社会物质匮乏之极。

大河无水小河干,老百姓家家过着贫穷简朴、艰难节俭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缝缝又三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从建国伊始到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度阶段,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都抱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以极大的热忱、主人公的态度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之中。

1950年5月1日,国家颁布了“新婚姻法”,废除了几千年封建的婚姻陋习,实行了婚恋自主、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使我国新型婚姻关系逐步建立。“新婚姻法”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年轻人再也不用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那时社会上曾上演过两部有名的影片,《小二黑结婚》、《刘巧儿》讲的就是那个年代争取婚恋自主的故事。

正在国力贫乏的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打出了中国人民战无不胜的气势,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抗美援朝胜利的人群。

那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青年妇女择偶的第一人选是英雄、劳模,这使得那些因战争耽误结婚年龄的退伍军官、士兵都找到了比自己年轻的伴侣。

在这种特殊的年代背景下,普通年轻人结婚很简单,没有新房、没有彩礼、没有新家具……只要俩人相爱,到政府领了结婚证,两亲家见个面吃顿饭认了亲,男方父母就会腾出一间简陋的小房间,一铺旧炕或一张旧床,一对爱侣便可欢欢喜喜入洞房……虽然一切从简从俭,但以后离婚现象却很少见。

我在少年时居住在故乡,是个离青岛市一百多公里的大乡镇,能有一千二百多户人家,每年大约能听到两三户离婚的消息。而且在镇子四周那些相距三里一庄,五里一疃的小村落里居住着我的亲戚朋友,年头月尽、红白喜事,经常往来,听到他们村离婚的消息,也只是一户两户。

这些离婚的家庭会被社会上看着像遭了猛兽一般不幸的家庭代表。

纵观五十年代初期,虽然社会物质匮乏,人民生活贫穷艰难,但国家政治清廉,人心向上,人民精神振奋,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奋斗的理想,这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婚恋观,使之成为建国至今婚恋最纯粹的年代。从中可以看出离婚率的高低不是物质财富决定,而是精神财富决定的。

<三>

再看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当今时代,中国人民的确富起来了,仅拿结婚的筹备,就可略见一斑。不用说城里人,就说我们青岛市区周边的农村,青年人结婚,父母必须给准备一套楼房,一辆轿车。楼房装修现代化,一应家电俱全,更不用说八铺八盖,高档家具了。

一对恋人在爱河中缠绵悱恻、信誓旦旦,不久步入婚姻殿堂,在亲人们“白头偕老”、“幸福美满”的祝福中,开始了万事皆备的二人世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有的一年、两年,有的过不去七年之痒,就会传来离婚的消息,让那些过来人惊叹:富起来的爱情竟如此脆弱!

白岩松在一篇文章中说:“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

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如果有了物质这个基础,情感和精神有欠缺依然不会幸福。

当今许多青年,在物质大踏步向前走的时候,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却失去很多。”

当今富足了的青年很多开始追求奢华、奢侈、浪费、炫富。寻求精神刺激,出入色情场所,泡夜店酗酒、聚众赌博…….热衷刷屏看毫无营养的娱乐八卦、明星绯闻……其结果造成精神颓废萎靡,直接影响了爱情和婚姻。

所以,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追求贫乏单调的消遣和社交、闲谈的趣味,使得灵魂内在空虚。人们在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低俗的娱乐、消遣和奢华而引得多人穷奢极欲,最后落得悲惨痛苦的下场。要想免于这种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拥有精神财富。

<四>

叔本华的话发人深省,是的,爱情和婚姻要想幸福、不离不弃、白头偕老,需要的正是精神财富。

我认为拥有精神财富的最低门槛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然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压力繁重,终日为生存奔忙,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远远超过对自己精神的关注。人们的眼光因忙碌而短浅,人们的心灵因功利而浮躁。已没有毅力和耐力去看那些大部头的经典和名人名著。

智能手机的吸引力让中国人如痴如迷,的确,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捷和方便,但也给我们精神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让我们养成了一种“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看似阅读量在增加,其实阅读质量不能保证,只能得到一些碎片化的不系统的知识,以及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

再说,长年在手机上阅读,手机的电磁波会伤害人的视力和身体,不如阅读纸质的书,在书香的渲染中能全神贯注。

<五>

据说有外国人坐地铁时,发现中国人都在忘我的看手机、不停地刷屏,却没一人读书,感到很惊讶。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公布的数字:中国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4本,美国人9本,日本人40本,犹太人是夸张的64本。

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发明了印刷术,却成了读书最少的国家,一个有着五千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泱泱大国沦落成读书最少的国家,值得引起国人警惕。

读书能使人明志、通理、重孝悌、懂礼仪,使人有智慧、有修养、品德高尚、胸襟宽广;心性善良、厚道、谦恭、有包容心……读书使人精神独立,能让一个社会文明,让一个国家强盛;读书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得一位学者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所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我国的离婚率猛增不减与当今人们只注重追求物质财富,不愿潜心读书造成精神财富缺失有很大关系。因为爱情是精神的结合,精神颓废空虚,爱情枯萎,婚姻焉存?

<六>

离婚的原因有多种,让人最不能容忍的有两种,那就是家暴和出轨。

家暴是人性之恶瘤,是永远治不好的,不必抱幻想,马上离,越快越好。免得遭受莫测的人身伤害。

一对爱侣动辄出轨,不管男方女方,都是对婚姻最大的伤害。如能悬崖勒马,痛改前非,还可原谅,如失去爱的信念,喜新厌旧,铁了心要跟第三者过,那千万不要留恋,爱情枯萎的婚姻没有幸福可言。

最消磨人的是冷战,俩夫妻吵过架后,便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耐力赛。谁也不愿先开口服软,就这么半月廿天的耗着,象两只在独木桥上摆开架势顶角的山羊。这种夫妻如有亲朋问她们大喝一声:“醒醒吧!家庭是避风的港湾,不是争理比耐力的地方,好样比耐力去跑马拉松……窗户纸很薄,一捅即破……这种夫妻如能了悟亲友的点拨,还可救药。

<七>

因为性格不合离婚的最多。心理学家指出:“无论谁跟谁结成一对,都是性格不合。”那种“既是款款相随的情人,又是心灵默契的知己”的理想婚姻很难遇到。总误认为世界上会有一个和自己相合的人,走不出这个误区,不知葬送了多少好姻缘。

所谓夫妻性格合,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形成的求同存异的包容和适应。

实际,爱情让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聚到一起,相守到白头,是对人性的一个极大考验。不仅考验人品、性格、修养,还要考验一个人的心量、爱好、兴趣……

多年前,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胡适与妻子江冬秀,一个是大学问家,是名闻天下的新学术领袖;一个是大字不识的裹着小脚的旧式女人。他们俩看似根本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但他们却在家庭中相伴一生。胡适一生以惧内为荣,在很多场合大讲自己惧内的段子。这可以说,是包容和适应最好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太极图,两条阴阳鱼之间的S线是弯曲着委婉地包容成一个圆,如果当中是一条直线,那就分成两个半圆了。婚姻也可以从先哲圣贤的智慧中得到启迪。

<八>

离婚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家庭破碎给孩子造成的心里创伤很难抚平,对孩子的人品、性格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亲戚家的一对年轻夫妇因小三插足引起离异。他们结婚五年,有个四岁多的小男孩。我因觉得孩子小太可怜,幻想自己有“回天之力”,想趁星期天,夫妇俩能在家去劝一劝他们。谁料去后他俩都不在,只有男孩自己在家中玩遥控玩具车。

我问孩子爸妈到哪里去了?孩子抬头用忧伤的眼神望着我说:“我知道,我知道,爸爸妈妈就要分手啦!”我听了孩子的话,一阵心酸,就安慰他:“孩子,别怕。爸爸妈妈分手,他们也都会爱你的。”他摇了摇头说:“不要,不要,我想要个完整的家。”孩子的话深深刺痛我的心。使我顿时哽咽无语。

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都知道要一个完整的家,而父母却不能给,这是多么残酷无奈的现实啊!后来,孩子随了妈妈过。

十多年后,我在集市上又偶遇她们母子,孩子已长成十六岁的少年,在初中读书。看他个头长得不矮,但我发现他走路时总是低头含胸,这是明显的自卑感。他妈妈带着他没有改嫁,成了单亲家庭,没有父亲陪伴影响的男孩,身上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有点妈宝,这都是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给孩子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九>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在平民百姓中有两种婚姻家庭模式,可做为平民百姓的婚姻典范。

一种是诗书传家的婚姻家庭,这种家庭显然不是文人贵胄,但他们从祖辈就有爱读书的习惯,书柜中有少量藏书,使儿孙辈从小就接触到书籍,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书中的精华、智慧,滋养了他们的情操和灵魂,使他们的精神境界活出了低门槛的高贵,读书使他们明白爱情的信念和真谛,读书使他们心灵中的爱情之树长青,这会直接影响到爱情和婚姻使得家庭生活和谐温馨。

第二种是军婚家庭,包括正在从军的青年军人和已经退伍的中老年军人。我现在居住的后庞村,是个有700多户的大村庄,凡是门前挂着“光荣人家”的军婚家庭。不管是已到中老年的退伍转业军人,还是仍在部队从军的年轻军人,没出现一户离婚现象。

拿青年军人为例:他们怀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到了部队,有的分配在空气稀薄、冰天雪地的边防哨所站岗放哨,有的在军营训练中磨打滚爬,更有那些像在潜艇工作的特殊兵种,整年整月地在大海的深水区潜行,见不到阳光,吃不上新鲜蔬菜。不管什么兵种,都常常会面临生命极限的考验甚至流血牺牲。

他们与家乡的爱人天各一方,一年见面的机会很少,只能遥遥相望相思,但他们却无怨无悔。妻子为有保家卫国的丈夫感到无上光荣和骄傲;丈夫为妻子能支持自己的工作,一人默默挑起家庭抚养儿女,孝敬老人的重担,而心存感恩。他们的爱情是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是那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有信念的爱。

解放军是座大学校,青年军人通过在部队培养训练几年,退伍回家时,都成了铁骨铮铮一身正气的好汉。他们会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回家中——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高度的自律性,使得社会上那些乌七八糟的负能量无法侵入。

他们珍惜与妻子的久别重逢,工作之余,不会去泡夜店酗酒,不会到风月场上寻欢作乐,不会沉湎那些毫无营养的低俗娱乐,更不会去赌博,他们抽空会帮妻子做家务、哄孩子……碰到节假日,自驾车带全家人旅游,这样的丈夫妻子能不敬不爱吗?所以他们的爱情婚姻是甜蜜的,家庭生活是和谐的。

<十>

综上,通过对两类平民婚姻家庭典范的剖析,从中可以领悟:人类不能只注重追求有形的物质财富,无形的精神财富才是爱情长青、婚姻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源泉。只要我们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寻求:如多读好书——经典、名人名著,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读《楚辞》、《诗经》、唐诗宋词以及现代精美诗歌,从中感受诗歌给我们人生带来的色彩和韵律;追求琴棋书画等高雅的爱好和兴趣;学习军人的爱国精神和优良作风……

用这诸多的精神财富充实我们的精神境界,丰盈我们的情感,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有无聊、空虚带来的痛苦。我们心灵中的爱情之树就会长青,婚姻家庭才会和谐美满。那些因爱情枯萎引起的婚姻家庭破碎的悲剧就会减少。

爱情——是人类最甜蜜、最美好、最浪漫、最令人神往和追求的真挚感情。在文学作品中是从古至今被歌颂的主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为社会上离婚现象频发,很多人都开始不相信爱情。但是,我们依然要向往和赞美那种对爱情有着坚贞不渝的信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生一世,一对伴侣的感情。

婚姻对于我们人生从来不是小事,因为那是你人生的主场,真正属于自己幸福的舞台。

爱情原本茬弱易凋,是德操使它光风霁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