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经百年,潘光旦的教育思想仍然熠熠生辉

 周原樵翁 2021-12-06

他年少成名,学贯中西,

是中国近代社会学研究的灵魂人物;

他的学术造诣与陈寅恪比肩;

他和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并列,

获称“百年清华四大哲人;

梁启超赞他:

无论研究文学、科学及至从政,

都可大有成就。

研究中国现代教育,他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他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

提出通才教育思想。

在他眼中,教育的目的是:

让学生认识自己、破除成见、少受蒙蔽。

01

14岁那年,潘光旦的父亲不幸去世。

同一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学校。

在一次跳高时,意外摔伤一条腿,

因治疗不及,被迫截肢,他从此“独”行一生。

在清华,潘光旦功课全优,英文是年级之冠,

他的英语口语,“隔室不辨其为华人”。

他写了一篇《小青的分析》,交给老师梁启超。

梁启超读后大为赞赏,在文章上批注:

以子之才,无论研究文学、科学乃至从事政治,

均可大有成就。

1921年,潘光旦问当时代理校长严鹤龄:

“我一条腿能否出洋?”

严校长说:

怕不合适,人家会说中国两条腿的人不够多,

把一条腿的也送来了!

美籍女教员司达为潘光旦打抱不平:

他不能出洋,谁该出洋!

后来校长换成曹云祥,潘光旦得以出国。

1922年,潘光旦进入美国达茂大学,

插入三年级,学习生物。

当时清华毕业生赴美,一般是插入二年级。

他读了一学期以后,教务长给他写信说:

对不起,你应该读四年级!

1924年,潘光旦获得硕士学位,

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继续学习生物。

两年后,又获得哥大硕士学位。

在哥大期间,潘光旦对社会学产生兴趣,

这成为他研究方向转折点。

1926年,潘光旦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执教。

1934年,应校长梅贻琦之聘,他回到清华。

后来,潘光旦曾任清华教务长、秘书长,

及社会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西南联大期间,潘光旦两度出任西南联大教务长。

他和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并列,

获称“百年清华四大哲人”。

他在社会学、优生学、民族学领域研究名噪一时;

他学识渊博,生物学、心理学素养深厚;

他熟稔中国古典文献,

对经史子集、小说、方志、年谱、家谱样样在行。


▲1924年在美国达特默思学院留学时的潘光旦
0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璨。

潘光旦以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问,

和卓然不群的见识,成为光彩照人的学界泰斗。

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无法绕过潘光旦:

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

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之一。

《中庸》有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此,潘光旦创造性地提出“中和位育”思想,

认为教育应当让受教者“安其所,遂其生”。

他的这一教育理念,被认为是自严复以后,

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完美结合的最成功范例。

在潘光旦看来,教育有两大目的:

一是教人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

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

由此,他主张学校应该提倡“价值意识”教育,

让学生识别真伪,区分善恶,分辨利害。

他说,认识自我和控制自我,是自由的先决条件,

两个条件具备后,自由将不期而至,无可剥夺;

否则,即使调子再高,也是空谈。

潘光旦把当时某些大学教授看成“学问的大敌”:

总是把学问变得越来越专门、狭窄和复杂,

故意使别人不懂,更无从批评。

他说,如果西方教授已经是学问之大敌的话,

那么中国教授恐怕连这个资格也没有!

因为西方教授还能制造术语唬人,

但中国大多数教授,连本专业的术语也记不清楚;

西方教授还有本领加入某一派系,

中国教授除介绍西方教科书以外根本不做研究;

西方教授要经过长期磨难和严谨的学者生活,

才能得到一个教授头衔,

中国的教授多如牛毛,完全成为糊口的职业。

潘光旦反对教授明星化,反对把教授和明星并论:

明星只能博得追星者短期的欣赏;

师生关系是应该没世不忘的!

潘光旦主张,对于真正称职的教授,

应该给足待遇,专诚以待,

要使教授们得到精神上的谧静;

另一方面,教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

也要传授做学问的方法,甚至日常生活道理,

应当和学生有人格上的密切接触。

就算真正名牌教授,

如果用心不专,到处走场,沦为赚钱机器,

那么,在教学效果上与留声机无异;

在人格取向上,和走江湖的艺人没什么两样。

潘光旦反对将宣传与教育混为一谈,

他说:教育注重启发;宣传依靠灌输。

如果搞不清楚两者区别,

教育就成了宣传,教师就成了宣传家;

学校则成为“宣传家勾心斗角出奇制胜的场合”。


潘光旦手迹
03

潘光旦为人、处世、做学问充满传统士大夫情怀。

1941年,他加入民盟,

在昆明参加筹建第一个省支部,

历任民盟一、二、三届委员,和一、二届中委。

1946年1月,他与闻一多、费孝通、吴晗联名,

发表《四教授致马歇尔将军书》,

公开揭露国民政府独裁本质。

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又成了暗杀对象,

被迫与费孝通到美领馆处避难。

他曾出版《自由之路》,

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

因此,被国民政府施压,

免去清华教务长职务,改任图书馆长。

身为教务长的潘光旦同情学生运动,

又不得不为学生安全担心。

“一二·九”运动,他与梅贻琦联手与当局周旋,

同时劝阻学生“稍安毋躁”。

当事人钱伟长回忆说:

他总是能耐心地和学生讲道理。

有时候学生并不满意,

潘光旦常常把钱伟长留下单独做工作。

他私下告诉钱伟长:

学校并不完全反对你,不过你不要对外讲。

潘光旦对参与学生运动的人,基本上不处分。

虽曾不得已开除过两任学生会主席,

总是先把他们安排好,走了再公布。

甚至在军警搜捕参加运动学生时,

就有学生藏在潘光旦家天花板上。

在清华教务长任上,潘光旦严守校规,不徇私情。

一次, 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光旦,

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

潘光旦拒绝说:

清华如果不能按规章制度办事,也就不值钱了。

十四年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托人找潘光旦,

请求安排人到清华读书。

潘光旦劝那人收回请求,那人不高兴。

潘光旦在日记中感叹:

权位之移人也。

数月后,那人的孙子又携书往潘宅商讨旁听事。

潘光旦“就此举对各方面之不利剀切言之”。

仍然没有答应。


不畏当局迫害,出版《自由之路》谈建设新中国的设想。
04

潘光旦热爱学生。

他喜欢演讲,喜欢和学生互动,

使学生有如沐春风的喜悦。

课后,学生可以自由地到他家去讨教。

学生说:

潘先生为人,也同他的圆圆的脸一样的和蔼可亲。

潘光旦的同学、燕京大学校长梅贻宝评价说:

光旦秉性温和忠厚,

论语上说的“温、良、恭、俭、让”诸美德,

他可以当之无愧。

老同学梁实秋,称潘光旦是“我所敬爱的人物”。

在西南联大期间,

清华大学有些职员喜欢打麻将,

以至小偷乘空而入竟不知。

作为教务长的潘光旦,

写了一封信贴在他们客厅门柱上,大意是:

打麻将要有度。

但打麻将也没有什么不好,娱乐一下也不错。

又说:我也喜欢偶尔玩玩,如果各位有兴趣,

找个礼拜天,到舍下摸几圈。

从此,滥打麻将的现象没有了。

潘光旦高度近视,他拄着拐杖上班,走得很快,

但看不见对面的来人,

担心有熟人说他架子大不理人,

所以他每走一步就点一下头,

说是宁可自己吃力辛苦一点,

也不能让熟人说他不打招呼。

潘光旦喜欢孩子。孩子们可以随便跟他开玩笑,

他从来不发脾气。

有一次下雪,

一个男孩看到潘光旦拄拐在雪地上留下的印迹,

很好奇,就一直跟着脚印,直到发现潘光旦。

男孩说:在校园里发现好几回这种脚印,

又不像什么小猫小狗,原来是你啊!

潘光旦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还夸奖这孩子有寻根究底的劲头。

文革时,一群小孩追着他丢石头。

他只和蔼地说:你们可别把我打伤了哦。


老同学梁实秋,称潘光旦是“我所敬爱的人物”

05

潘光旦朋友很多,对他评价也高。

闻一多是他清华同学,他们是莫逆之交。

闻一多本来叫“闻多”,“一多”是潘光旦给改的。

潘光旦和胡适被称为梅贻琦的左膀右臂。

梅贻琦的著名文章《大学一解》,

就是出自潘光旦之手。

梁实秋、徐志摩等朋友经常和潘光旦结伴出游。

梁实秋赞潘光旦的作品,

“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凝合”。

徐志摩则称胡适为“胡圣”,称潘光旦为“潘仙”。

谢冰心说,

他是,“理智感情保持得最平衡的一个”。

好友冯友兰称赞潘光旦“学擅专长”。

潘光旦与费孝通既是师生,也是生死之交:

潘光旦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时,

该系只有一个硕士研究生,就是费孝通。

潘光旦是费孝通加入民盟的介绍人。

两人曾一起躲避国民政府暗杀,

还曾一起被打为右派。

两家长期比邻而居,潘是费孝通的“活字典”。

费孝通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去问潘光旦,

一问就知道了。

他去世后,费孝通说:

“我竟时时感到丢了拐杖似地寸步难行”

“云南王”龙云,反右斗争中被打成右派。

1962年龙云去世时,

潘光旦不避嫌,与罗隆基一起到医院太平间送行。


▲1941年清华大学校庆时领导合影。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家炀。
06

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

叶企逊、周培源等被保护过关,潘光旦未能幸免。

他被列为“重点的重点”批判对象,

单是全校性批判大会就有三次之多。

他每次检讨,都是“金鸡独立”,

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

1957年反右,潘光旦在劫难逃,

“罪名”是“破坏民族关系”。

文革中,潘光旦被抄家。

批斗时,戴着“反动学术权威”木牌,拄着双拐,

被强迫跑步。

劳动改造时,拔草,

别人能蹲,他独腿,只能带只小板凳。

结果板凳被红卫兵一脚踢开,

只得在地上像牲口一样爬着劳动。

后来,潘光旦因受摧残生病而住进医院。

但就这样,造反派还来折磨他。

老朋友叶笃义去看望潘光旦,

潘光旦讲了他的三个S应策:

Submit(服从),Sustain(坚持),Survive(生存)。

可造反派仍不放过,常来骚扰,医生也态度恶劣,

他自知来日无多,

对叶笃义绝望地说出第四个S,Succumb(死亡)。

他不愿死在医院,要回家。

女儿乃穆备了一辆幼儿乘坐的竹制手推车,

把他推回家。

家中卧室仍被封着,

只有厨房和贴着厨房搭建的一间小屋没有被封。

潘光旦和老保姆及小孙女,

只能在这间小披屋的水泥地上席地而卧。

幸亏费孝通把自己家里没有被封的被褥抱过来,

给他们用。

1967年6月10日,潘光旦病情恶化,

老保姆找来费孝通。

潘索止疼片,没有;

又索安眠药片,仍没有。

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告别了人世。

女儿潘乃穆把父亲的骨灰留在家中,

遭到单位的严厉批判。

无奈之中,把骨灰埋在家旁的一棵树下。

1979年中央民院为潘平反时,骨灰遍寻不得。

潘光旦去世时,费孝通哀叹:

“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


▲ 潘光旦最后在他的学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面前逝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